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甬上
userphoto

2022.05.10 浙江省

关注

文墨慈城,浙东书风。

浙东书风传习所位于慈城古县城民主路94号的老宅前新屋冯家,与冯骥才祖居博物馆遥遥相望。文学的气息与书法的墨香让这条街充满了绵长而深厚的文化气息。

当故人黄鹤远去,当故事史书流传,能够让人感受到的真实而鲜活的就是他们的作品,以及承载这些作品的古建筑。我们可以想像,他们在慈城的小巷里散步穿过,他们在某个窗口的桌前提笔运气创作,他们在耐心地给孩子们启蒙书法知识,他们在与师生好友谈笑风声喝茶小酌,他们有时也会沉默地凝视或思考……

浙东书风传习所就是这样的存在,让曾经的那些文化气息留存、发扬和传承。它成立于2019年,因为疫情,很多人不曾来过。我也是第一走进这座前后两进的古宅,前一进房子以创作和活动为主,后一进则是展陈空间。东侧的外墙上画了一支大大的毛笔,有点突兀,但不违和。

这个被称为前新屋冯家的老宅古朴、整洁、而宁静,展出的书法挂屏和匾额都是原作,作品都是浙东书风的代表人物:梅调鼎、冯君木、沙孟海、钱罕、凌近仁、沈元魁、沈元发、沈师白等。这些展出的作品,大多是沈元发、沈师白以及沈元魁先生的儿子沈观华先生向浙东书风传习所捐赠,由浙东书风传习所负责保管和展出。

浙东书风为什么会在慈城形成?除了慈城本身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宁波出现了以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等学术大师为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又有普世的文化价值的浙东学术,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现代的浙东书坛,从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中汲取了不少精神营养,融入书法创作之中,逐渐形成书法风神独具一格的“浙东书风”。

浙东书风是由清末民初,由慈谿(今慈城)名家梅调鼎始创,后经他的弟子钱罕、再传弟子钱文斌、沙孟海等的继承与发展,既融古法又出新意,别具一格又富有强烈的地域人文色彩与艺术个性。浙东书风的师承至今仍绵延不绝,当代传人“一门三沈”——沈元魁、沈元发、沈元发之子沈师白,宁波文化界人称“三沈”,更是将浙东书风向前推进一步。

“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字友竹,晚年号赧翁,慈城人。慈城人尊称他为“梅先生”。近现代的宁波书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有人将浙东书坛比喻为绵绵群山,而梅先生则是群山中的第一座山峰,是他开创了浙东书风。他的书法风格南北融会,刚柔并济,笔式连贯,自成一体。清代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曾经称赞其是“三百年来所无”,他的书法还扬名海外,被日本书法界誉为“清代王羲之”。

梅调鼎的朋友中,慈城人冯幵(音jiān)是最欣赏他的。冯幵原名鸿开,字君木,号回风,精通文史,治学严谨,是沙孟海的老师。

梅调鼎的弟子中,最为宁波人熟悉的就是书法家钱罕。钱罕弟子中,有名的如钱文彬、凌近仁、葛旸、张星亮、林似春、刘惜闇、包六科、沈元魁等人。

钱罕是“浙东书风”的继往开来者。钱氏是慈城望族,少年时从梅先生学书法。他广泛研究传习唐以前诸名碑,特意引用大量的篆书结体入正书,给作品增强浓郁的儒雅气氛,这种大胆的作风,更明朗了创新的标识,深化了风格的典雅。他继承了梅先生的书法造诣,以其本人书法挺秀、奔放的精湛成就更加圆满地发扬了浙东书风的典型与光辉。

今日浙东书风的当代传人“一门三沈”——沈元魁、沈元发、沈元发之子沈师白在宁波文化界被称为“三沈”。三沈家学渊源,沈元魁的祖父沈问梅老先生是清末秀才,喜爱读书、作诗,父亲沈菊人先生好读书,善书法,精心研究临摹唐代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大家碑帖,尤喜大气磅礴的颜体,常写字示范给后辈。

沈元魁、沈元发已经故去。如今,沈师白是浙东书风传习所的传人,他自幼随伯父沈元魁、父亲沈元发学习书法,诗词。是宁波书画界的中坚力量,也是“浙东书风”的第四代传人。

沈师白告诉记者:“浙东书风传承至今已经有150多年。传承到我这代有4代,每一代都有代表人物达到了一流的书法造诣,而且风格传承明显,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面貌。这在整个书法界也是少有的如此传承有序的风格流派。我把他归纳为'传承有绪,技法有源’。”生于1966年的沈师白认为,书法是个是需要书法家的一生的追求的事业,古论称之为“人书俱老”。自己从6岁开始写毛笔字,前30年只是学习如何能够驾驭笔墨,后30年才开始传承上一代的风貌,50年从艺经历后,孜孜以求,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貌。

据介绍,浙东书风传习所在慈城成立后,已经开展了一系列传承和弘扬“浙东书风”的活动。沈师白希望通过自己和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将“浙东书风”作为宁波重要的文化品牌,辐射面越来越广。

很多小镇在式微,或者被城市化所吞噬,慈城依然保留着强大的文化内核,并顽强地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风貌。除了他自身的人文底蕴,当下政府层面对文化的支持与关注、以及文化人自身的坚持是分不开的。小镇的文化,其实才是本土强大的文化基因,因为扎根深厚、生态健康。

记者 陈晓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江北"三沈":浙东书风的当代传人
大清王羲之
“甬上四老”书法篆刻作品展
沈铨,《百鸟朝凤》(长卷)
上党文人百字系列之沈琨
曆书奇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