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足不出“沪”,寻宝上博 上海博物馆的80件馆藏珍宝(下)
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文件规定,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为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经对全国博物馆进行评估,最终明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这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均处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文化价值,并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就对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的80件重要馆藏文物进行介绍(下)。
60. 元钱选《浮玉山居图》卷
此图纵29.6厘米,横98.7厘米,纸本设色,是钱选为山居霅川浮玉山的写景。图中山峦分三组,山势峻峭。湖上烟雾蒙蒙,山坳白云缭绕,更有用简笔点缀的茅舍、渡舟、小桥、老翁,一派江南水乡清润秀妍景色,引入遐想隐居者的悠然生活。此图笔法细软,笔意冲淡,画意静穆,用笔工整而不板,最高明地方在于寓巧于拙。全图无长披麻皴或宽博的斧劈皴,均用细点和柔和的皴染绘出。此卷有甚多元、明以来的名家题跋,所钤元、明、清收藏、鉴赏印章达300余方之多亦为少见,足以见得其在钱选传世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用笔工红,设色古雅,风格秀逸,既有李思训、赵伯辅青绿山水的工丽,又有文人画的恬静。钱选传世的山水画极少,此图为其中的一幅杰作,诗、书、画的完美结合,是钱选水墨山水画的代表作,广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并效仿,国宝级文物。
钱选(约1239一1300年),宋末元初画家。字舜举,号玉潭、香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宋景定乡贡进士。南宋亡,坚持气节,隐于绘事。擅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细柔劲密,着色清丽,出于南宋画院“近世”画体而有装饰味。倡言作画要有“士气”,力求摆脱南宋画院中陈习,主张参酌北宋、五代及唐人之法。精音律之学,能诗。存世作品有《桃枝松鼠图》《浮玉山居图》《花鸟图》等。
61. 元鲜于枢行草《诗赞》卷
此卷纵43.5厘米,横876.4厘米,纸本行草,大德六年(1302)作,以诗文的形式赞美了帝王的昭文,字里行间旷放疏秀、既竣还缓,疏放中寓沉稳,酣畅中见精微;尤其是此中沉稳从容、徐疾相顾的通篇气韵,最为不易。从运笔结体看,尤其是他所擅长的富有一泻千里之势的悬腕回腕手段,确是从唐代法书的技艺规则中来。连同所有题跋文字在内,流传于今的海内外公、私所藏鲜于枢书作,总共三十余件。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卷书法骨力劲健,真力饱满,气势雄伟跌宕,笔势纵横而又坚实,气势雄魄又不失规矩,为传世稀见的高头大卷,虽然起首部分缺失仍不失为鲜于枢书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是标志着鲜于氏至高创作水准的大字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国宝级文物。
鲜于枢(1246—1301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北京)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任太常典薄。早岁学书,未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挽车淖泥中,顿有所悟。他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其书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
62. 元任仁发《秋水凫鹥图》轴
此图纵114.3厘米,横57.2厘米,绢本设色,此图描绘了双鸭湖边戏水的场景。画面中溪岸旁边,有坡石杂草,秀竹丛篁。一株秋海棠由石后伸出,花正盛开,引来几只山雀嬉玩在其间。画面的主角是两只野鸭,一只立在岸边,正用大嘴整理着自己的羽毛,另一只在溪水中急速游泳,而眼睛却盯着岸边衰草中的什么,兴趣盎然。此画无作者名款,钤有“任子明氏”、“月山道人”之印。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用笔精细、设色妍丽,画面严谨柔和,富有生机,具有南宋院体之风,是任仁发少见的花鸟画精品,堪为任氏传世作品中最出色者,国宝级文物。
任仁发(1254—1327年),字子明,号月山道人,其先祖为邳县(今属江苏省)人,后迁居松江(今属上海)。擅长书法、绘画,画马尤其出色,曾奉敕画御苑马厩中的名马,得到皇帝的赏识。此外任仁发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专家,曾先后主持修治浙西吴淞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并有水利工程著作传世。他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
63. 元王冕《墨梅图》轴
此图纵67.7厘米,横25.9厘米,纸本水墨,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王冕墨梅出于北宋扬无咎派。但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此画有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写于草堂”,是王冕晚年之作。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绘繁花密枝,别开生面,题诗五首,直抒胸臆,诗、书、画相结合,将王冕的画品、诗品和人品融为一体,是其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杰作,为历代文人所珍视,画上有明代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多人的题诗,使此图更添价值,国宝级文物。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一字元肃,元末会稽诸暨(浙江诸暨)人,别号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王冕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64.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轴
此图纵96.1厘米,横46.9厘米,纸本水墨,画面写的是江南渔村秋景。近处为山石坡陀,树木四五枝,无交错与盘曲,树干挺劲,株叶秀整,四面生枝,参差有致。中幅为水平如镜的湖面,毫无波纹,湖光波色一片空明。近景坡石呈横势,与纵向的树木构成纵横走势;远处的彼岸的山峦,两层岗峦逶迤,在烟雾的笼罩下,只露出半截或山头,或隐或现。此图有倪瓒自题诗跋,裱边亦有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行书题跋。此图采用三段式的构图方法,远处山石渺茫,中段水域宽阔空明,近处小丘上的几株枯树参差错落,画面中无房、无人,这种构图方式是倪瓒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技法上,倪瓒使用“折带皴”描绘山石,该皴法即在用墨上浓淡相交;树则以淡墨、干墨复笔(多笔)皴擦而成,突显树木冷逸萧条的特征。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整体用笔简单、墨色淡逸,笔墨意趣耐人寻味,全图淡泊清寂,给人以“静之愈静、空之愈空”之感,是倪瓒本人现实中怀才不遇、生活凄凉的生动写照,是倪瓒艺术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他的技法发挥得最称极致的得意之作,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视为元画逸品的代表,国宝级文物。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
65.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
此图纵140.6厘米,横42.2厘米,纸本水墨,采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方法描绘王蒙家乡卞(弁)山,山势巍峨雄奇,层层深入,林木茂盛,溪水潺湲,右下方画一老人策杖行走于林间溪畔;画的左中有茅屋数间,隐现于山林深处;屋内坐一人,倚床抱膝,点出了“隐居”的主题。用笔上兼用解索皴、披麻皴、牛毛皴、卷云皴等多种方法,使山石无论是结构还是组合都显得变化多端,耐人寻味;用墨上干、湿、浓、淡并用,特别是干笔焦墨的擦和点,更增强了林木浓郁,苍苍莽莽的厚度,在元代画家中也为独创。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绘千岩万壑,峰峦曲折,山势峥嵘,气势雄伟秀拔,意境深邃,构图繁复,代表了作者的最高绘画水准,是其晚年风格成熟之作,是王蒙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品,被董其昌称之为“天下第一”,国宝级文物。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66. 元青花缠枝牡丹凤穿花卉纹兽耳罐
此罐高38.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17.8厘米,纹饰繁密丰富,罐体豪壮挺拔。兽耳伸出,威猛精壮,从整体看,憨态可掬。凤穿花卉纹,凤尾两条,外展内曲,两两相背,牡丹花有正有侧,枝条的力度与质感。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罐造型恢宏大气,纹饰层次丰富,绘画奔放挥洒,青花发色秾妍深沉,时代特征明显,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景德镇窑元青花瓷中一件难得的大器佳作,国宝级文物。
67. 元青花瓜竹葡萄纹大盘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突出成就,是烧制成功了胎骨细腻、釉质洁白、色泽鲜艳的成熟青花瓷器。这种用氧化钴在瓷胚上作画,然后上透明釉并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釉下彩瓷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明清时期绚丽多彩的彩瓷发展的先河。此盘高7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25厘米,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平坦,浅圈足。器身施青白釉,足内无釉,露米黄色胎,底心有旋纹。盘内外用青花装饰,外壁饰缠枝莲花;口沿至盘心有三层图案装饰,盘口和内壁均以青花为地,分别饰以白色的菊花和牡丹花一周,盘心点缀瓜、竹、石头、芭蕉和葡萄,尤其是巧妙的处理青花设色,增添了艺术效果。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造型浑厚,釉质洁白、色泽鲜艳,构图严谨,图案清晰明朗,青花色泽浓艳有铁锈斑,形成蓝地白花装饰,为进口钴料彩绘的典型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成熟青花瓷代表作。
68. 明洪武青花“春寿”云龙纹瓶
此瓶高37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6.1厘米,瓶为侈口卷唇,短颈,丰肩,下腹缓收,胫部外撇呈凤尾形。口上有棕眼,底足倒角,底心凸状,弦纹明显,这些皆为明初时期的特征。糙底,见火石红。器腹主题纹饰绘青花五爪云龙纹,龙五爪伸展,龙口衔火球,昂首奔腾于云海之间。画面布局合理,形象自然生动。但线条较稚嫩,发色偏灰,不匀,特别是龙须更为明显。云纹为长尾蘑菇状,勾边留白,是这个时期常见的形状。肩部篆书“春寿”两字,笔力雄健遒劲,洪武瓷中书写篆书款者稀少。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瓶造型难得,颇似一个窈窕女子,胎质坚硬,釉色晶莹,青料苍翠浓艳,画面形象生动,整个纹饰尚有元代风格,迄今所见存世共四件但国内仅存两件,是一件罕见的明初青花瓷精品。
69. 明宣德回青地白龙尊
蓝地白花的装饰工艺,元代即已流行,至明代初年更趋精进。其制作方法是先用剪纸的纹样贴在器物上,然后通体施青料,再揭去贴纸,上透明釉。此尊高14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1.9厘米,尊腹通体蓝色,留出白龙纹样,蓝白相应,给人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受。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采用蓝地白花装饰法,但是这种蓝地留白的工艺技术难度较大,像这样的成功之作,为国内传世罕见之品。
70. 明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此卷纵31.1厘米,横1001.7厘米,纸本草书,录苏轼《前后赤壁赋》,结体奇幻多变,纵横驰骋,可见作者在挥毫时奔放激昂的情感,达到了神融笔畅的境地。这篇书法遵循了绘画的构图,取法诸家,既有“二王”的遒爽,怀素、张旭的豪纵,又有“宋四家”的潇洒和劲峭,更多自己的面貌跃然纸上,“点”的笔划运用,灵动跳跃,使长卷上的文字虚实相生,挥洒出祝允明狂放不羁的个性特征。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卷笔势雄强,纵而不散,逸而能收;笔法刚健,蕴涵丰润,取法诸家,更多自己的面貌跃然纸上,加以名贵的金粟山纸书写,名纸墨宝相映生辉,为后世诸多书法家所珍爱,为明代中期狂草书法的经典之作,国宝级文物。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祝允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等交往甚密,时称“吴门四才子”。祝枝山擅长书法,以草书最为著名,他的笔法纵逸,挥洒自如,长卷巨幅,往往一气呵成,有“奔蛇走虺,骤雨旋风”的评语,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
71. 明唐寅《落霞孤鹜图》轴
此图纵189.1厘米,横105.4厘米,绢本设色,描绘水阁临江,峻柳高岭,一人坐于阁中眺望落霞孤鹜,身边有一书童相伴。画法工整,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幻,山石用笔皴擦点染,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润泽舒畅,景物处理洗练洒脱,构图不落窠臼。画上自题诗曰:“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蕴含着文人画的气质,景物辽阔,境界沉静,风格潇洒苍秀,既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又加强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鸟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文人画自我表现意识等,都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是唐寅山水画的知名代表作,国宝级文物。
唐寅(1470—1523年),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明代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吴门四家)。从小聪明好学,诗文书画,无一不精。29岁时,他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等。山水师法周臣、李唐、刘松年,风格秀逸清俊,笔墨细秀,布局疏朗。人物师承唐代传统,多以仕女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色彩或艳丽或清雅,线条清细,体态优美。花鸟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长于水墨写意。
72. 明紫檀插肩榫画案
我国自古即认为紫檀是最名贵的木材。由于过于名贵,故明式家具中紫檀器物比黄花梨的要少。倘是大型家具,因用料难得,更视同珠璧,这件紫檀木插肩榫画案便是一例。画案是宋牧仲旧藏。宋牧仲即宋荦,号漫堂,官至吏部尚书,工诗词、绘画。这画案应是其自用物和钟情物。此案长192.8厘米,宽102.5厘米,高83厘米,线脚简练,牙子、腿足边缘起灯草线,足端略施雕饰。它尺寸宽大,用材重硕,最大的特点在于合理设计了腿足、斜肩、牙头、牙条之间的支撑,这对保证结构的稳定至为重要,正是大型硬木画案最须注意的问题。由此而知卷云牙头不仅是一种装饰,它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负荷和加固连接的作用。此案的一块牙条上有光绪丁未清宗室溥侗(1871—1952)的题识,全文共96字,主要说明该案为康熙年间要员、大文人宋荦家中传世之物。香港庄氏家族捐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架画案用料阔绰、制作古朴,静穆沉古,被明清家具研究界公认为重器中的重器,也是庄氏家族捐赠的这批明清家具中最重要的一件,晚清以来一直被推为“第一紫檀画案”。
73. 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豇豆红的烧制,必须巧妙地处理铜在器身各个部分的形态,恰到好处地掌握铜元素的氧化和还原气氛,烧成十分不易。此瓶高15.3厘米,口径3.4厘米,腹径5.4厘米。敝口,细颈,圆肩,长腹,小底,深圈足,足露胎,底内白釉,有青花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釉面呈现淡雅的桃红色,还能在其上看到散缀的深红色斑点和苹果绿色苔点,精美异常。豇豆红瓷器多见于清代康熙一朝,极其珍贵稀有。清宫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瓶釉面薄而细腻,造型优美,制作精细,典雅华丽的风格与釉色气韵无与伦比,代表了康熙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74. 清康熙苹果绿釉印盒
苹果绿釉为祭红的一种窑变,烧成时釉中的铜大部分被氧化而形成深浅不一的绿色,一般在浅绿色底上杂有深绿色斑点,少数地方微泛红色,酷似新鲜苹果,故名。此器共一对,高2.9厘米,口径7.1厘米,足径3.7厘米,经窑火煅烧后的呈色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仅在器盖的顶部、盖口沿一周及器下部近足处可见豇豆红釉色,其余大面积呈现的是苹果绿色。器底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为典型的康熙官窑器。据清末成书的《陶雅》记载;“瓷之苹果绿最为神妙,官窑只有朱红一种。一变为苹果绿,再变为豇豆红,皆朱红之化身,古无此名称也。苹果绿一盒值千金,余尤屡见之。”可见在清末时期,这种苹果绿呈色的豇豆红器物就价值连城,极为珍贵。暂得楼后人2021年捐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的苹果绿釉是豇豆红釉的窑变异色,其呈色清新可人,较普通的豇豆红器物别有一番趣味,尤为惹人喜爱,是非常罕见的珍品。
75. 清雍正粉彩福寿橄榄瓶
粉彩始创于康熙,源于五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是故又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此瓶口径10.0厘米,足径12.5厘米,高39.5厘米,瓶身长短适度,口、颈及腹部的比例十分匀称。瓶体上绘有粉彩八桃二蝠,“蝠”是“福”的谐音,桃是象征“寿”的图案,“蝠桃”即是“福寿”的意思。这种以“蝠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出现的雍正及乾隆两朝的官窑器,一般都是大、小盘子,见于橄榄瓶的,传世极为罕见。2002年张永珍女士在香港苏富比以4150万元港币竞拍得到后捐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瓶色彩柔丽娇艳,布局疏朗典雅,线条流畅清新,造型线条十分优美,是当时的新创形制,粉彩蝠桃图案的橄榄瓶目前世上仅此一件,代表了整个清代粉彩的制作水平,是传世粉彩器物中的佼佼者,堪称绝世宝瓶,国宝级文物。
76. 清雍正珐琅彩墨竹图碗
此碗高7.6厘米,口径16.1厘米,足径4厘米。碗口部微撇,圆唇,深腹,腹体下端略小,圈足,外底心蓝料双方框内“雍正年制”楷书款。碗外壁黑色彩料绘出一幅竹石图,画面上修竹数竿,疏落有致,伴以拳拳巨石,笔力坚挺遒劲,画面一侧空白处墨彩题句:“色连鸡树近,影落凤池深。”题句引首和句后分别有“凤彩”、“彬然”、“君子”朱彩篆书印记,与竹石图朱墨相映,简洁而清雅。清宫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碗造型优美,胎质细腻,洁白如雪,釉色晶莹如玉,胎体极薄却有敦实丰满之感,加上珐琅彩墨彩的浓淡变化色调,把珐琅彩瓷高雅脱俗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是雍正珐琅彩瓷中的精品。
77. 清乾隆青花寿山福海图扁壶
此瓶高49.4厘米,口径8厘米,长颈,扁圆腹,颈部有两条向上爬行的双螭。这种扁壶所以选用的题材是寿山福海图,乾隆时期的青花在清代已经不是重点的产品,但是这件作品制作得非常精美。上面通体满绘了青花图案,两面是主题寿山福海,用桃石和海水组成寿山福海图案,中间是画了青花花卉图案,这种花卉主要是沿用的雍正时期的工艺,雍正的青花主要是模仿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的绘画工艺。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件作品制作规整,构图细腻,制作精美,是专门为帝王做寿烧制的,是一件非常罕见的青花佳作,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曾专门在中国馆展出,十分珍贵。
78. 清乾隆粉彩云龙纹转心瓶
此瓶高24.6厘米,敞口外撇,长颈,鼓腹,圈足外撇。颈内罩绿釉,颈外与底座主要部分饰黄地粉彩,以胭脂红、矾红、蓝彩和绿彩装饰花卉、蝙蝠和蕉叶纹。腹部三处圆形开光镂雕云龙纹,以胭脂红描绘龙身,从镂空处可见瓶内心所绘图案,底有矾红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为乾隆时期新创,颈、腹、座分别烧制后组合而成,内心与底座粘烧在一起,套于腹部之内,各部分可拆可装,造型复杂,工艺精巧,充分体现了满清皇室贵族崇尚华贵的时尚风气,为乾隆时期高超制瓷技术的典型代表。
79. 清乾隆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珐琅彩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康熙末年仿铜胎画珐琅效果而生产的彩瓷新品种。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负责彩绘烧制,所需白瓷由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康熙时多在色地上彩绘,色彩浓厚,花纹密布。雍正、乾隆时产品工巧精细,日趋精美,多在白釉地上直接施彩,画面布局承袭了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传统。此瓶高19.5厘米,口径5.55厘米,腹径10.6厘米,底径6.2厘米,盘口,短颈圆肩,肩以下渐渐收敛,圈足。胎质莹白如雪,釉色光润柔和。清宫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瓶器身用珐琅彩画鹌鹑、湖石,辅以翠竹、花卉等,喻意“长治久安”。底有蓝料双栏篆书“乾隆年制”四字,造型端庄秀巧,图案温润柔丽,堪称乾隆朝珐琅彩的代表作。
80. 清曼生铭提梁紫砂壶
此壶高18.35厘米,口径6厘米,盖钮呈瓜蒂状,曼生设计此壶巧妙地以瓜形作器身,瓜蒂作盖钮,瓜藤作提梁,器身一侧附管状短流。壶由杨彭年制作,曼生与频迦书刻。曼生即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清代篆刻家,他与杨彭年合作而成的紫砂器风行一时,颇有“名工名士,相得益彰”之风范。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传世的彭年曼生壶颇多,但在一壶之上分别由两位文人撰、铭书刻的则甚少。频迦与曼生合作的作品甚少,传世作品弥足珍贵,是一件造型与日用结合完美的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官窑瓷器精品——上海博物馆
馆藏 | 弗利尔—塞克勒美术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元明清瓷
10件精选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瓷器
陶瓷,素胚勾勒出青花(4)
国宝瓷器精品图片欣赏(五)
康熙,雍正,乾隆瓷器大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