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汉帝国之西南夷传奇——云南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一)

大汉帝国之西南夷传奇——云南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一)

 

1、杀人祭祀柱场面贮贝器。高38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铜鼓形贮贝器。鼓腰部刻有八人,每人手持兵器,或驽、或矛、或斧作奔跑追猎场面。器盖上铸人物五十一个,动物猪、犬各一。盖中央立一圆柱,上盘绕蛇两条,柱顶立一虎。两侧边沿各有一鼓。柱右一人裸体,双臂反绑于一牌上。柱前一人左足锁枷,一人跪地,双臂反绑,均裸体。此三人当为祭祀的牺牲。柱右一人乘坐四人肩舆,为主持祭祀的女奴隶主。此场面是滇人举行的一场祭祀仪活动。

 
2、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3、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4、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5、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6、滇人狩猎场景,上图贮贝器腰身部位展开线描图。

 
7、上图贮贝器人物场景。

 
8、古滇人所用的海贝。所谓贮贝器”内装的就是这些海贝,它们是古滇人所使用的货币以及入葬时埋藏的财宝。这些滇人身处中国内陆,但是却与西亚、南亚和东南亚民族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9、纺织场面贮贝器。高21厘米,盖径24.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

 
10、上图器盖上的局部放大图。

 
11、女主人坐像。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2、女奴纺织图,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3、滇人纺织图,上图的人物线描图。

 
14畜思君王铜镜。直径1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正方形钮座,座外有篆书铭文畜思君王、心思不忘八个字。四角有草叶纹图案,边沿为内向连弧纹。滇族女人不施粉黛,此镜当为汉王朝所赐器物。

 
15、突沿手镯,5件。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此物起源于山东龙山文化时代,流传于夏、商时代,以及商、周之际的古蜀国、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越国。古滇国是最后一个流传和使用此种玉器的民族,显示了战国至汉代的西南夷,与中国北方及中原古代民族的渊源。

 
16、玛瑙鼓形珠。云南晋宁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西南百越民族特有的玉器,取象于铜鼓。

 
17、绿松石、红玛瑙珠串。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

 
18、金发簪。长16厘米~23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12号墓出土。

 
19、舞俑铜杖头。高11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杖头鼓形座上立一舞俑,额前挽一发髻,穿对襟长衣,腰束带,双手作舞蹈状。

 
20、镶孔雀石、玛瑙铜扣饰。高5.5厘米。宽8.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2号墓出土。此物起源于夏代,为腰带扣饰。夏亡后商代不用,古蜀国曾用此物,滇人复用之。

 
21、玉玦。云南晋宁石寨山2号墓出土。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战国初期在越国流行,最后流行于中国南部各地。

 
22、铜屋宇饰物。高9厘米,宽12厘米,深7.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其布局系用巨木自平地筑一平台,高约与人齐。台周置有栏板。前有阶梯,以备上下。后台建一茅舍,不为草木支柱,以撑屋檐。屋顶以长木支条交叉排列,屋脊两山向外突出,其下各挂一牛头。平台上有二十余人,男女皆有,均为滇人。平台 右侧跪坐五人,前置一案,上置供物。案前立有四男子,作舞蹈姿态,舞佣旁有三人作击鼓之状。小龛下覆置一铜鼓,鼓前蹲一犬,犬旁跪一人。平台正面,有四人在烹饪食物。平台左后方,跪坐五人,前置类似炊器三件。往前复有八人及详用途的器物四件,其中一件作吹笙之状。滇人聚集在这屋宇中进行祭祀活动,专家们各有说法。

 
23、上图局部放大图。

 
24、上图局部放大图。

 
25、上图局部放大图。

 
26、豹衔鼠铜戈。长26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扁圆銎,上刻卷云纹、同心圆纹、锯齿纹等,銎背上铸有一只豹子,其尾下垂,四足微弯踏于銎上,口衔一鼠,又目远眺作观望状。滇人特有的武器。

 
27、蛇头纹形铜叉。长30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叉圆形銎,銎侧无钮,銎上饰浮雕的蛇头纹,蛇背有鳞片,张口鼓目作吞食状。刃为长方形,前锋分叉。滇人特有的武器。

 
28、金臂甲。高1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金臂甲片一组三片。1994年云南江川李家山也出土过形制一样的三片铜甲片,穿连组合正好与人手臂相吻合,以此推断,云南晋宁石寨山的这三片金甲片当为金臂甲。

 
29、突沿手镯,3件。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

 
30、玉瑗镯。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

 
31、玉玦。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

 
31、玉玦。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打磨青铜武器锋刃的“磨刀石”。

 
33、砺石。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

 
34、玉饰。云南晋宁石寨山4号墓出土。

 
35、玉带钩。云南晋宁石寨山4号墓出土。西汉传入之物,或为大汉皇帝所赐。

 
36、玛瑙乳突形扣串饰。云南晋宁石寨山4号墓出土。乳突,历史悠久,在夏代二里头遗址曾出土有陶制品,可知其起源于夏代,古蜀国金沙遗址亦有出土,有的还饰有金铂。古滇人与夏民族、古蜀国皆有渊源。

 
37、突沿手镯,云南晋宁石寨山4号墓出土。

 
38、玉瑗镯。云南晋宁石寨山4号墓出土。以所谓“玉璧”为手镯,在龙山文化时代就有出现,更早,在红山文化地区也有类似的戴法。

 
39、铜立鹿。高163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5号墓出土。

 
40、尖叶形雉鸡纹铜锄。长28.5厘米,宽20.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5号墓出土。整体似树叶,前锋呈锐角,后端呈钝角,鎏作三角形,突起于锄身正中。锄两侧各刻一只站立的雉鸡,可能用于与农业有关的祭礼仪式,不一定是实用物。云南盛产铜矿,说不清这是农具还是兵器,或是仪仗。

 
41滇王之印金印。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1956年云南晋宁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42滇王之印金印刻字。《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举国降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金质蛇钮滇王之印的发现,证实了史载滇王国的存在。益州,当取其为“夷人”地方之意,包括云南省、四川省,以“益 ”代“夷”,表示这些地方最终归于王化,不复为“蛮夷”之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各民族取名,去掉少数民族历史上带有岐视性质的名称,毛泽东亲自为“夷族”取名“彝族”,谓此字中有“米”有“丝”,询问于夷人,彝人代表大喜,遂为新族名。

 
43、圆形猴边铜扣饰。直径13.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正面中央嵌一红色玛瑙扣,其外用红黑色漆绘成八角光芒的太阳纹,再外镶嵌孔雀石小珠及玉环,边沿有浮雕小猴一周,首尾相接,共十只。滇王真正表示其身份的带扣,中央镶红宝石,以八角星形太阳纹环绕。八角星形太阳纹原为炎帝专用图腾,由此可知,西南诸夷中亦含有古炎帝族的成份。


 
44、铜编钟。高40.3厘米~2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套六件,形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断面作椭圆形,唇口齐平,器身上大下小,顶部均有环钮。两侧各铸有蜿蜒的龙形纹四条,左右对称。钟鸣鼎食是王侯的礼仪,滇王墓出土的编钟呈偶数,而中原编钟为奇数件,滇文化显现出与中原文化相通而又不同之处。

 
45、上图的线描图。

 
46、兽形金片饰。长10.5厘米,宽6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头顶有如鹿解般犄角,尾上卷,似犬又似兽,但形体怪异,作屈体伏卧状。其边沿有可供穿系的小孔,一组六片,可两两相对。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滇王墓,根据发掘随葬品摆放位置,似为古滇葬服珠褥上使用的饰品。

 
47、长方形斗牛铜扣饰。高5.5厘米,宽9.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扣饰共分三层,上层蹲坐十人;中层左右两侧各蹲坐四人,均作观望状,中间另立一人,将下层的大门打开;下层正中有一双扇门,门外一牛冲出似乎是一场斗牛的入场式。接下来是人与牛斗,还是二牛相斗或是牛虎相斗,不得面知。


 
48、女骑士扣饰。高8.5厘米。宽11.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49、牛头铜扣饰。高9.8厘米,宽1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扣饰由大小三个牛头组成。一大牛头的两角各有一小牛头,三个牛头上均有心形图案,背面有矩形扣。

 
50、铜屋宇饰物。高11.5厘米,宽12.5厘米,深7.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平台周围置高栏杆,形成一回廊。台前挡梯处竖一板,上端靠拢屋檐,有一蛇蜿蜒而上。栏杆和栏板上刻有精细的菱格纹和三角形纹饰。屋舍前小龛中供一人头。平台上立者和坐者约十多人,男女均有,皆为滇人。廊右方有五人,计跪者三倚楯而立者二。小龛前右有两人,一立一坐,坐者双手扶于案上。龛下置一鼓,鼓前靠梯左侧伏一犬,其右跪一小人。屋左后方有两人,皆跪坐,其一吹葫芦笙。正面左角上有三人及铜鼓数具。栏板上有鹦鹉、牛和猪腿等。台前地上有三人,作烹饪食物状,台下及两侧有牛、羊、猪等家畜。

 
51、上图局部。

 
52、上图局部。

 
53、上图局部。

 
54、四人缚牛铜扣饰。高9.6厘米,宽1.6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四人将一牛缚于柱上,即将进行剽杀。其中两人按伏牛背,一人挽住牛尾,另一人持绳数周,其绳之一端已将牛颈系于圆柱。此四人服饰相同,头戴晚形帽,长发垂于头后,佩戴耳环、手镯,着对襟上衣,跣足。系之圆柱上端为伞状圆顶,顶上盘绕一蛇,昂首而视。

 
55、吊人铜矛。长41.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矛刃部长而窄,圆形銎,刃部后端两侧各吊一裸体男子,双手反缚,其发下垂,为受刑之奴隶。装饰凤格独特,成为滇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奴隶制滇国的象征物,其残忍对待战俘,不亚于商代。

 
56、四人一牛铜啄。长27.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仪仗兵器.啄刺细尖,扁圆銎横于啄体形成丁字,銎饰细密云纹、太阳纹、雷纹、锯齿纹组合成图案。銎背上原铸四人(其中第二人已残失)和一牛。第一人背负囊;第二人应为牵牛者,惜已失落;第三人作赶牛状;第四人右肩扛物,已残,仅剩半截木棍。三人服饰相同,均着披毡,穿短裙,长不过膝,戴耳环。此场面内容似与纳贡有关。滇人特有兵器。

 
57、上图局部放大图。

 
58、压花牛纹金剑鞘。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滇王之剑。

 
59、二狼噬鹿铜扣饰。高12.7厘米,宽16.7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扣饰表现了两狼共噬一鹿,其中一狼跃踞鹿背,口噬鹿耳,前爪抓住鹿头不放;另一狼前爪紧抓鹿之后腿,口噬其胯。鹿两前足曲跪,张口作惨叫状,其下有一蛇,咬鹿尾,蛇尾绕一狼之后腿。

 
60、战争场面贮贝器。高53.9厘米,盖径33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整器为上下重叠两鼓,用铜焊接。有底有盖,器内贮贝。两鼓器身纹饰相同,胴部各铸有羽人及船纹六组。腰部饰牛形和舞人形纹。足部及胴部上刻有以三角齿纹和同心圆涡纹为主的带形纹饰。盖上为战争场面,有人物二十二人,马五匹。盖中央有一骑士,形体较大,似为主将。此人戴盔贯甲,右手执矛,作下剌之状。贮贝器反映了步兵协同骑兵作战的场面,表现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其刻画的戎马,均腰壮肌丰,栩栩如生。胜利的一方为滇人,败阵的一方为昆明人。

 
61、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62、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63、上图的人物线描图。

 
64、突唇玉璧形镯,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65、月牙形玉饰。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起源于中国东北的新石时时代,后来流行于龙山时代及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时代的越国,特别在古朝鲜及日本的青铜时代亦流行之。

 
66、玉衣。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西汉玉衣的仿制品,滇王入葬时使用了部分汉朝仪俗。

 
67、上图玉衣的局部放大图。这件滇王的玉衣是用汉代玉璧碎片制成的。看来滇王虽受然受封于汉王朝,但是对汉文化还是有些不屑一顾的。所以,打碎了汉帝所赐玉璧,用为玉衣片原料。
 
人饰铜钺(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长0.168米,刃寛0.136米,銎径0.024米,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骑士猎鹿扣饰(云南省博物馆)。青铜,长0.17米,宽0.1米,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6墓出土。



 
68、长方形斗牛铜扣饰。高5.6厘米,宽9.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扣饰为上、下两层。上层蹲坐十一人,均作观望状;下层中间有两扇门,一牛欲出,牛后一人执棍作赶牛状,门头上中蹲一人,弯腰作开门状。门左右两侧各蹲五人,手中抱一圆筒状器物,扛于肩部。

 
69、鎏金孔雀纹当卢。高13.6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为椭圆形铜片,上小下大,经锤揲工艺,使正面开成突起的孔雀纹;也雀展翅侧立,回首张口作鸣叫状。支南古代民族骑马历史悠久,出土的滇青铜器上的马的形象已充分反映了西汉中期马的情况,滇国马饰、马具均致完善,不仅出现装备齐全的马草鞍,辔饰、马衔也已俱全,装饰于马面的当卢也非常精致。当卢,即战马前额的饰件,起源于商代。

 
70、有翼虎纹银带扣。长10.1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整体成方形,造型与现在腰间用的皮带扣相似。其器形奇特,装饰华丽,正面有突起的花纹,中央为一只有翼虎,前爪一树枝形物,翅尾昂首,双目炯炯。虎眼镶嵌黄色透明琉璃珠,全身错金片或绿松石小珠,形象十分生动。这种带扣是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器物,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时有发现,说明古滇国与北方草原文化有一定的交流。
关于古滇国的资料:

    1955~1960年﹐云南省博物馆在晋宁石寨山先後4次发掘了50座墓葬。晋宁县汉代为益州郡滇池县地﹐益州郡置於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为滇王国故地。根据第 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滇王之印”﹐证实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并证实《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随著同一文化类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围及邻近地区不断发现﹐对其文化面貌的特点﹑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日益清楚﹐以石寨山滇墓为代表的这种青铜文化﹐可称之为“滇文化”。

    滇国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其存在时间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滇国的疆域主要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体民族是中国古代越系民族的一支被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

西汉武帝时期,汉王朝致力于开发西南地区,并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兵发滇国,降服了滇王,建立了益州郡,同时赐“滇王之印”并允许滇王继续管理他的臣民,滇池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东汉中期,随着汉王朝郡县制的推广、巩固以及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滇国和滇族被逐渐分解、融合、同化,最终消失了,古滇文明彻底失落。

    公元前279年,(《史记》和《汉书》的《西南夷列传》列为楚威王时事,《后汉书·西南夷传》则说是楚顷襄王时事。依照形势分析,当以后说近于史实。)
  楚王派大将庄蹻(又名庄豪,在同时期,还有一个同名人,是楚国农民起义军领袖,《荀子·议兵篇》载:“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二者是否为同一人,有待考证)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云南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可以说是领土,但是,不是本土,但也不是藩属,这个准确定义,缺乏详细史料)。

    公元前277年,因为秦攻占楚之黔中,云南与楚国本土联系中断。

    公元前276年,“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蹻自立为王,但仍奉楚国为宗主国。都在今晋宁县晋城。庄氏后人,从此世为滇王。(庄氏,为楚国贵族,楚庄王之后。)

    公元前217年左右,(具体年代不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云南东北设置郡县(今曲靖),并派了一位名叫常頞的人发动老百姓修建“五尺道”,通滇。不久王翦(有资料说是他带兵,待考证)发兵把滇国灭了。不过由于秦朝不久就大乱,滇国复国。所以秦并没有占领云南多久。

    公元前122年,在出使西域归来后的张骞的劝说下,汉武帝派使节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到滇国。使节的目的是借道去身毒(印度),但是因遭到周边民族的阻拦,没去成。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郭昌出兵西南,先后灭劳浸、靡莫,然后到了滇国。

    滇王主动投降,并得到汉武帝的册封和颁发给“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1955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印作蟠蛇纽,蛇背有鳞纹,蛇首昂首向右上方。印面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一
神秘古滇国生产、生活风俗掠影:那一抹两千多年前的异族风情
追溯历史——少数民族滇国
神秘古滇国,留下了多少秘密?
1955年,云南晋宁出土一古滇国的神秘国宝,连专家见了都懵了
『滇地宝藏』第10期——“古滇国女神”联袂祝您节日快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