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为茶之神,茶是水何物?
水为茶之神,茶是水何物?
——竟陵派文学家钟惺茶诗三问
钟惺(1574—1 624),明代文学家,与谭元春同为竟陵派的创始者。湖广竟陵县皂角埠(今之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人。
钟惺与谭元春同为陆羽故里人,对陆羽及陆子茶学自然是十分崇敬的。万历四十七年(1619),钟惺寓居江苏南都(今之南京),与友人前往浙江苕溪访问许中秘,路过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这里有皮日休、陆羽的遗迹。他在诗中满怀深情地写道:“鸿渐生竟陵,茶隐老苕香。袭美亦竟陵,甫里有遗辙。予忝竟陵人,怀古情内挟。”钟惺自谦地说,“我自愧是竟陵人啊,只是内心藏着怀古之情!”的确,他没有象谭友夏写出那么多关于陆子茶学的诗来,后人也觉缺憾。
然而,《隐秀轩诗集》(明代末叶,钟惺晚年自选的一部诗集)中两首关于茶的诗,写的十分出色,表现了他对茶学的独创性的思考,如《茶诗》:
水为茶之神,饮水意良足。
但问品泉人,茶是水何物?
其二
饮罢意爽然,香色味焉往?
不知初啜时,从何寄遐赏?
其三
室香生炉中,炉寒香未已。
当其离合间,可以得茶理。
茶诗三首,语言浅近,意蕴无限。钟惺表达了自己与历来茶诗作者所不同的旨趣及其人生感悟:
其一,“但问品泉人,茶是水何物?”
这可不是“脑筋急转弯”,兴许真的难住不少茶饮者。“水为茶之神”这一论可谓精辟绝倒,任何名茶,若不以水为介质、为载体,永远只能是束之高阁的茶叶,那么“茶是水何物?”这里的茶,指茶叶。钟惺何以如此发问呢?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要从谭元春写的《退谷先生墓志铭》去找玄机(退谷先生即钟惺,钟伯敬)。
《退谷先生墓志铭》中说,钟惺“年四十八九,始念人生不常,佛种渐失,悲泪自矢;以为读书不读内典,乞丐食,终非自爨。男子住世数十年,不明生死大事,贸贸而去,一妄庸人耳。”于是,钟惺精研《楞严》(佛教经典)后来执卷熟思,著《如说》十卷。《如说》,是钟惺研究《楞严》后的心得之总成。钟惺品茶与众不同,透过茶他看到的是杯底的佛理禅机。
“水为茶之神”,茶为水之质。茶,赋予了无色透明的水以特殊的品质形态,水和茶构成了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供人们啜饮品评的茶。这便是茶的“缘起”。佛教所说的“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其二,“饮罢意爽然,香色味焉往?”
馥郁芬芳的香气、赏心悦目的色泽、鲜醇爽口的滋味,构成了茶汤的形态品质。具有香、色、味三要素的茶,已然不是寻常的水了,所以说,“茶为水之质”。不过,一杯名茶,饮罢,那方才令人怡然自得的香、色、味哪里去了呢?这里,钟惺又以释家的眼光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性无常义”。任何物质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没有恒常的存在,他坦然地问道:“香色味焉往?”
其三,“当其离合间,可以得茶理”。
烹茶时,炉置室中,满室生香;炉火熄灭,室中则仍如有茶香弥漫。钟惺觉得,明白“香生炉中”的玄妙,也就可以得到茶理了。“室香生炉中”,是谓合;“炉寒香未己”,是谓离。离中有合,合中有离;正所谓“非离非合,佛法所摄”。这就是钟惺所指的茶理,亦即佛理。
钟惺认为茶理即佛理。他从佛学的层面上,去辨水、识茶、得理;将心专注在茶境上,静中思虑,然后,渐进法境,一心参究,品茶悟性。钟惺在“茶诗三问”中将茶与佛两种不同形态的观念相互渗透,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聚合重组,从而衍生为新的文化植株,使之成为茶文化研究园地的一支奇葩,成为茶文化领域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茶(三则)
【经】续茶经 【清】陆廷灿 茶之造
宋徽宗:《大观茶论》全文
年宴中的丸子做法,色味诱人,香溢七里
虚谷: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去来今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