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下大将:乐毅
进入邯郸县境东大乐堡,北向不及两百米,于农田重重围叠处,可见一圆形水泥墓塚,直径约8米,封土残高1.5米,右部坍塌被毁坏了一角,墓前立一石碑,上书“战国望诸君乐毅之墓”。正是这里了。许多对邯郸掌故稍有常识的人,大多知道威名赫赫的“望诸君”,知道感人涕下的“报燕王书”,却不知这位“天下之将”乐毅即葬于此。这里距喧闹的309国道仅一箭之遥。将军隐逸于历史长草间,一去已越两千年。
第一个称乐毅为“天下之将”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年孔明先生未出茅庐前,竟日抱膝危坐,自比管仲、乐毅。如今良将、名相俱远,唯留青史卷帜上静穆的一角,供后人凭吊。盛夏的热浪裹着玉米地浓浊的泥土气息,在墓地周围涌动,微微似有几不可闻的叹息从地底逸出,是感慨吧,是遗憾吧,还是雄心犹在的慷慨?唯有天上的太阳能够做答,只是它此时沉默不语,如千年来的每一日,站在时间的岸边,望着世事沧桑一径向东流去不再回头。
抵达“乐毅墓”的前一天,刚刚下过雨。地里的玉米丛饱吸了水份,油绿的枝叶葱茏而壮硕。玉米地前有条甬道,一米多宽,可容两人并肩而过,路面压得结结实实,即便是连日雨水也丝毫没有使路面变得泥泞。两侧整齐的玉米棵自有一股野生野长的勃勃生气,像两道密密匝匝的墙,浩浩荡荡铺延向田地深处。带路的人说,往前就是“将军墓”,不会有错,上个月,县长刚刚来过。历史上,还有一个县长拜谒过乐毅,他是清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33年,邯郸县知县郑方坤曾来此亲吊。旧志载,郑方坤对乐毅墓大修一次,重植松柏数百株,亲书石碑“战国望诸君乐毅之墓”,并“手扪缘碣”撰写“悼望诸君墓”词。词曰乐毅:始举于赵,终老于邯。
公元前279年,乐毅重新回到赵国的那天,心态一定是复杂的。打马扬鞭从远方匆匆赶来,身后黯郁压抑的天空犹如他此时黯郁压抑的心情。重返故乡是权衡当下形势利弊做的决定,但他心里拿不准回赵国后,等待他的又可能是什么?一路狼狈奔波使他汗如雨下,他不断催马前进,顾不上擦拭。半生戎马倥戎,数百仗大小战役他都指挥若定,唯有这一次,他心跳如鼓犹疑不定。寂静的旷野空无一人,蜿蜒小道只响着他们这队人急促的马蹄声。他忍不住回头北望,接替他的大将军骑劫已经出发了,燕京国都杀气腾腾,新任国君燕惠王,坐在龙椅上,阴目测测地凝视骑劫离去的方向。他知道他在看什么。一声长叹:罢了,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哪怕此去只是在家乡给魂魄找一块坟地。
乐毅在逃入赵国前,还是有一丝幻想的。远在齐国征战,尽管是为国尽忠,但毕竟远离权利核心,朝廷的风吹草动刮到边关时,说不定已经是一场飓风。身为上将军,他不能不时刻保持着政治敏感。五国联军伐齐,一路所向披靡,连拔齐地70余城池,目前仅剩莒、即墨两城还未拿下。五年来久攻不克,即便是他有一万个理由,但拥重兵在外,他不能不提防小人之口。有信使从城都报来消息,朝堂之上,街头巷尾,已经有人公开议论,说久攻不克是借口,他乐毅的真实目的是想择机反叛自立齐王。这样的谣言已经是第二度兴起,上一次有人造谣时,昭王力排重议,大发雷霆,说乐毅功高盖世,当世几人能敌?现在别说他没想做齐王,即便是真的当了齐王,他的功劳也足够了!这还不算,说完,还把打小报告的太子狠狠打了二十大板,并派使者持符节到齐国去,真要封乐毅为齐王。乐毅感激涕零,再三叩首,抵死不从。最后只领受昌国一块封地,被昭王封为昌国君。这一次,他还能躲过危机吗?据言,呼乐毅有谋反之心者,仍是当年跟随太子姬乐资一干人。如今太子登基,已是龙袍加身的燕国国君。
太子,惠王。乐毅在帐中沉思良久。惠王姬乐资做太子时,便一向与他不合,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昭王刚刚故去,惠王新立,总不至于现在就向他下毒手吧。
他遥望燕都方向,想念多年前那束明亮又带着治国热情的殷切目光。当年“沙丘宫”变后,赵国政局立刻变得疑云重重而莫测高深。自古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于是乐毅揣着对武灵王的沉痛怀念失望而去。他来到了魏国,当了一个不大也不算太小的官。依照普通人的愿望,可以就此打住:远离虎狼之穴,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朝堂之上也有自己的立锥之地,夫复何求?但乐毅的人生理想从没有熄灭。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祖先魏将乐羊捶打着战鼓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催促他将目光投向更辽阔的天地。在一次又一次的寻觅中,他的目光终于遇上另一双同样迫切的目光。两束目光在时空相撞到一起的那一刻,忍不住相互分辨、判断,随后是惺惺相惜地惊喜。那双目光的主人是燕昭王。于是他来到燕国,走上为天下贤士建造的“黄金台”。在公元前284年这一年,昭王与他观看天下形势,决定联合赵、秦、魏、韩等国约期会师伐齐。派他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统帅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向齐地挺进,最终大破齐国于济西。他当然不知道,这场战争,后史称五国代齐之役。
他一边打仗一边种树,将燕地枣树的种子播向水土丰饶的齐地。燕枣经过改良,变得甜美异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天下的规律。天下就摆在眼前,他相信,每一项物种和事物都经不起时间的渗透和过滤,哪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基于燕枣齐种的启示,他及时调整作战方略,不再坚持以武力攻克城池,下令部属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打算从根本上瓦解齐国,尤其是在进攻莒、即墨时,他摆下一副天下棋局,期待着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德化人,以德化国的理想结果。秋季来临,漫山遍野挂满火红的果实,枣林方圆百里弥散着果子的清芳和齐民喜悦的笑脸。乐毅与谋士剧辛站在不远的山坡向下俯视,俩人相视而笑。现山东省德州乐陵仍有“乐毅枣”树,相传是乐毅所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齎来所种也。’”亦称“乐毅枣”。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乐毅枣》也说:“乐毅枣,产吾乡,大倍常枣,云是乐毅伐齐所遗种也。”那是一段意气风发的时期,二十多年的隐忍谋划与正式征战,历史被乐毅渲染得热血沸腾。乱世出英雄,乱世造英雄,英雄也改变着乱世,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双慧眼能识英雄。耳边似又传来飘渺的战鼓声,乐毅沉浸在回忆中浮思翩翩,激动不已。
让我们暂时稍稍从此时的乐毅身边退开吧,离开这个刚刚被解夺了兵权的将军,简单介绍下乐毅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那时正值战国中期,战乱频荏,泱泱华夏狼烟四起,铁蹄与喊杀声惊扰着山河的每一寸土地。各路诸候杀伐征战,都想在最残酷的博弈中雄霸天下,对外纵横联盟扩张势力,对内招揽人才充实国力。翻开书页,看得到舞台上闪烁着各类人的身影:谋士、武将、外交家、政治家、刺客。特殊的历史环境,特殊的背景,造就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特殊局面。这既是一个百姓居无定所,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是一个让有抱负的士子们按耐不住,慷慨激昂的年代。战国时期的天空开阔而敞亮,连刮过城头的风都是硬朗的。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后世人也许会将乐毅看做一个投机小人,或者军事贩子,那将是多大的历史误解啊。乐毅的一生就是战国历史的缩影。他先后仕赵,仕魏、仕燕,现在他又回来了,再次回到他的故乡——赵国。正像一道线,从起点出发,在外面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后重新回到起点。此一时彼一时,当年他是被当权大将李兑排挤,负气而去,现在,赵,还能有容他存身之地吗?
乐毅长叹一声,收回北望的目光。天灰了,浓雾扑面而来,深秋的季节空气里饱含着水气与腐败泥土的腥气。是赵国国境了,低丘地带,看不到多少棵树,尽管因为天色,目力受到局限,他还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那起伏的丘陵一直向远方尽情延荡,与天际相连。那个黑黝黝高耸的物体,就是插箭岭了吧。当年武灵王曾在此藏兵、练兵,完成了赵国由弱而强的长远战略。当时赵国版图东接齐国,北邻中山、燕和诸胡;南隔魏、宋;西近秦、韩,位处列国中央。在强强环伺中,赵武灵王带领赵国异军突进,驰骋纵横崛起东方,鼎立于“战国七雄”,最终将“赵”,这个处于四战之地的弱小之国,打造成与强秦唯一可抗衡的大国。这段日子少年才俊的乐毅过得春风得意,良好的家世修养和善于用兵的优点很得赵武灵王赏识,自觉幸得明主,终于可以建立一番功业了。乐毅对武灵王的知遇之恩深怀感激,自是尽力报效,赵武灵王12年,也就是公元前314年乐毅提出“河北易地”的建议,为赵国十年后灭中山埋下漂亮的伏笔。如果不是宫闱之争,赵章兄弟持戈相向,武灵王活活被饿死“沙丘宫”内,举国震惊,乐毅不会走,更主要的,如果不是因为当时赵惠王年幼,素与乐毅不合的大将李兑专权,乐毅不会走,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啊。现在他又回来了,如丧家之犬,被前主人一脚踢开,落荒而逃。他乐毅决定离燕前的心情只有一个字——“怕”:怕功高盖主,怕兔死狗烹、怕鸟尽弓藏。好朋友剧辛握着密报,沉吟半晌,说,走吧,唯有赴赵才是最佳生路。
剧辛不愧为燕国第一等谋士,与乐毅最初的想法不谋而合。他首先想到的也是赵国。赵是他的出生地,先祖乐羊是史上著名的,被贤妻两次劝告“路不拾遗”“学必有成”的乐羊子。乐羊子当年也是一员大将,效力于魏,因征伐有功,受封于灵寿一带,世代乐氏子孙定居于此,后灵寿为赵收复,尽属赵国。尽管他于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他还是怕,仍是心怀忐忑,惴惴不定。
赌一把吧,乐毅心存侥幸,怀着对世事无常的悲愤。他不愿回燕不明不白去死,大丈夫生当磊落,死也当死得明白。他不愿做伍子胥,被新主溺死江中也不知新主与前王其实气量是不同的。与其怨愤而死,不如跳出重围,等待冤屈昭雪的那一天。他与剧辛分析:此时齐国已经一蹶不振,赵国自然取代齐国成为当时诸侯国里唯一能和秦国相抗衡的国家,此其一;其二,这个时候,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已经在位20年,羽翼丰满完全摆脱了李兑等人的专权,亲自主持政务,正是用人之机。天时、地利、人和,君此去定受礼遇。剧辛断言。骑劫的马蹄声已经近在咫尺,容不得犹豫了。乐毅思量再三,决定带着几分羞涩,几分不得意,几分英雄悲路的彷徨,一路疾行奔赴赵国。
历史的风云从来不是静态的。剧辛当时不可能知道,他的支持,不仅促成了乐毅的人生突围,也促成了燕赵两国之间的光明前景。乐毅一来到赵国,便被赵惠文王封于观津,号望诸君。现在邯郸市区“丛台”公园内,与武灵王点将台遥遥相望处,湖心有一座精致的六角亭,名为“望诸榭”。即为纪念乐毅而建。相传之前还有一座乐毅庙,如今已是不存。雄才大略的赵惠文王与他父亲赵武灵王一样,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豁达的胸怀。英雄遇到英雄时,总在内心有某种惺惺相惜的感应。他看中的是乐毅的不世之才,这明明是颗百年难遇的天授将星。当年乐毅出走,令多年扼腕,如今明珠回归,赵国自此如虎生翼矣。赵惠文王心中暗暗窃喜,他真想给燕惠王送两坛丛台美酒,谢谢他。赵惠文王的优厚礼遇与信任使乐毅的心安顿下来,士为知己者死,唯以自己的才干与忠心来报效。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82年,赵与魏交恶,乐毅曾统率赵军攻伐魏国,攻取伯阳。在那个时代,为臣、为将的,莫不在这一点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赵王既得乐毅,猜测乐毅定对燕有恨意,便和他商量伐燕,乐毅匍匐长拜,断然拒绝:臣尝事燕,不敢闻命。赵王见他意决,也就不再强议。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赞颂乐毅“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这种胆魄与气度,燕王望尘莫及。乐毅留下来了,他的冒险与睿智,不仅改造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改造了战国的历史格局。最终乐毅终老于赵国,死后葬于城东二十里处,墓即如今的“战国望诸君乐毅之墓”,俗称“将军墓”。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信任才可使人才放开手脚全力报效,做君主的,或者是做领导者的,怎么可以偏听偏信,对有功之人起了杀机,却又虚伪地编造谎言,将过错推到下属身上,实在是令人齿冷、心寒。乐毅助燕伐齐有功,却为新主不容,出奔赵而因祸得福被封望诸君,所以燕王才心有所忌,若非如此,岂不枉死。所以,有才能的人,一要运气好,投真明主,做大事;二要时刻心存警惕,做个有智明士,既求有功,更要求无咎。被人见疑是很痛苦的事,而往往拥有成熟的人格,卓绝的才能,过人的智慧的人,才能真正逃避灾难。从史册上一路走来,数不胜数忠臣良将屈死枉死的例子,不是乐毅比他们更聪明,而是在对事态有预见时,能够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他也是背负着压力的,但比之同时代同是赵将的廉颇、以及吴将伍子胥的结果何止高明百倍。
廉颇稍晚于乐毅,也是战国时期一代名将,在经历上与乐毅有相似之处。同是被小人陷诟,遭君主见疑而被迫出奔。乐毅由燕国跑到赵国,而廉颇是由赵逃到魏国。学生课本中收录的“负荆请罪”说得便是他与蔺相如一段“将相和”的典故。至今邯郸仍有当时事件发生时的那条巷子——“回车巷”。邯郸市自2012年8月1日起,将东部新区的两条大街命名为“廉颇大街”和“蔺相如大街”,以纪念蔺相如谦和、大度,和廉颇知错能改的态度,倡议今人加以学习。在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廉颇是个直人,爱憎分明,知错便改,不以当众为错认耻,但也看得出他确实脾气火爆、耿直。这样的人,眼里容不下沙子,不善隐藏自己的情绪与真实想法,自然很容易受到小人攻击。赵悼襄王时,廉颇出兵讨伐魏国,奸佞郭开当权,择机大进谗言,赵王就命令大将军乐乘去代替廉颇。结果“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大梁。”大梁即魏国的都城。等到后来秦国势力强大,赵悼幽王决定不记前嫌重新启用廉颇,若非小人郭开再次陷害,廉颇的命运虽不能与乐毅相提并论,但至少重新焕发出光彩。赴魏使者回来后,赵王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受郭开重金贿赂的使者恭敬地答: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悼幽王一听,只能是喟然长叹:廉颇老矣!遂打消了启用廉颇的意图。后来,廉颇终于在“我思用赵人”的无限惆怅中,终老于楚国寿春。同为能征善战的名将,性格的不同,造就两种不同的人生。
乐毅逃到赵国后不久,齐国的田单就用火牛阵大破燕军,被占领的70余城尽数收复。就这样乐毅灭齐兴燕的大业不幸功亏一篑。燕惠王这个时候后悔莫及,就给乐毅写信,一是道歉,二是责难,他是怕乐毅在燕国无力反抗的时候,帮着赵国攻打燕国。于是乐毅就写下了著名的《报燕王书》,阐明自己感于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决不会与燕国为敌。燕惠王这才放心,遂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承袭了乐毅在燕国的爵位。燕、赵都以他为客卿,乐毅往来其间,进退从容,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在当时“国无定交”的形势下,燕赵之间数十年无战乱之祸,完全得益于乐毅的个人魅力。
如今站在乐毅墓前,云风浩荡,浓密的玉米田将这里重重包围,墓穴旁的野草与荆棘以灵与骨忠诚守护着这里,当清晨光辉四射的初阳将绿叶点燃,就像给这位昔日的英雄披上金光灿烂的盔甲。历史穿过层层壁垒呼啸而来,转眼又呼啸而去,能留下的,往往是镂刻山河的字句。史上没有记载乐毅有何军事著述,唯有一封《报燕王书》让世代感谓。当初齐人蒯通和主父偃读此信时,忍不住流泪。乐毅在信中,不仅表明对昭王知遇的感激之情,申述自己离燕赴赵理由,同时委婉批评惠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君主当“不以禄私亲,功多赏之,能者当之”的思想。这是人才对当权者的诉求,这种呼声千年来在整个封建社会各个王朝引发出共鸣。
古往今来,吊谒乐毅的人从四方赶来。“良乡驻马谒孤坟,俊骨犹空冀北群。自古燕山称士薮,英风独吊望诸君。”这是清人李莹写的《谒乐毅墓》。唐代的韩愈,在秋意萧索的渡口,一面安慰科举不得志,就要去游河北的董邵南,一面诚意笃笃地叮嘱:请一定要为我吊望诸君墓。另外一个唐代大家,相比韩愈的含蓄要感情外露,他身为犯官,被贬遥远的南方,朋友许纵自燕地来,随口说,在燕之南看到了乐生之墓。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事,连夜写下一篇文章,他在祭文里嚎啕大哭:大厦之塞兮,风雨萃之。尚何为哉?昭不可留兮,道不可常。请许纵回去时,在墓前祭奠。祭奠没祭奠无从得知,但古人,尤其是文人比今人更重信义,大约是真的在墓前烧掉了一纸祭文。现在能够确定的是,那篇祭文内容没有随黄纸湮灭,而是自此流传天下。写下这篇让天下人感佩动容《吊乐毅文》的,正是柳宗元。他虽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但内心与乐毅一样,胸腔里同样跳动着一颗渴望报效国家火热的心。数度被贬,不见容于朝廷,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苏轼写过一篇《乐毅论》,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写过《乐毅论》,文字撰写者是三国时期的夏候玄,王羲之是以他那精妙劲健的书法来祭奠乐毅。王羲之写这副字时,联想到东晋时局和自己的命运,一股失意漫上笔端,那笔就变成独立的,有了自己的思想,《乐毅论》鬼斧神工般一气呵成。大凡受难者,总能在历史上找到相同的伤口,于是凄凄然复凄凄然,在凄然中杂汇着数行无可奈何的清泪,于无人处发出几声感天动地的悲愤长啸。
乐毅从来没有从历史上谢幕。“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天涯共此时》栏目曾到乐毅墓制作过专题片,并对乐姓来源做了详细介绍,海内外乐姓者不断有人闻讯赶来。大乐堡——邯郸城东南的这个角落,不时被一阵阵寻根的脚步声惊醒,空气中饱胀着丰盈的感动和追思怀古的激情。
同样是这里,地处城郊的乐毅墓其实是寂寞的,他深掩在农田里,四周没有给他留有多少空地。留给他的只有一块石碑,一方残墓,和一条不仅前刚刚碾平的土路。其余再没有什么了。再没有什么了。没由来地,我心里涌上一股酸楚,只想转过身去,逃离这里。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那就是远在市区的“望诸榭”。那里永远是繁华的,无论游玩的人知不知道“望诸”何意,都会多情脉脉地在秀美的亭前留影。而乐毅最后真正的落脚点却在时间中慢慢荒弃,慢慢缩小着自己地盘,宛如一个曾经强大的巨人正在慢慢地老去。现在这块墓碑是1990年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天,由邯郸县文物保护所、大乐堡文物保护组立,碑后刻邯郸光绪五年举人王国佐一首七律《吊乐毅墓》:“漳水支流到此分,英雄已去剩孤坟。无心复返龙堆邑,有子应超马服君。今日夜台长寂寞,当年燕馆会风云。来游偶听村人语,犹识平齐盖世勋。”。
英雄已矣。废墟宁静、明澈、旷达的坚韧力量刺痛了我的眼睛。
俯身捏起地上一块泥土细捻,历史飘落的瞬间,万马奔腾,呼啸而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房山望诸君墓(乐毅墓)
历史名人赋诗凭吊乐毅墓
诸葛亮曾以其自比——战国名将出灵寿
五国攻齐,战国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全是贪心惹的祸
长平之战时,一代名将乐毅就住在赵国,赵孝成王为何却弃之不用?
乐毅怎么死的 战国名将乐毅的墓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