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说的影响

《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说的影响

晋代皇甫谧(215—282年)根据《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其他有关文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写成《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

腧穴学成就与影响

《甲乙经》对十四经腧穴做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和补充,把349个穴位的名称、别名、部位、取法、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禁刺、禁灸、误刺和误灸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入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等做了具体的载述。虽然其穴位排列顺序是按头、背、面、耳、颈、肩、胸、腹、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经,由肢末至头面躯干依次向上向中,与后世按十四经循行分布之排列顺序不同,但毕竟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使经脉和腧穴理论初步地结合起来,开创了以经统穴的先河。后经唐代王焘、宋代王惟一等医家的发展完善,形成现在的分类方法。

穴位的别名,晋以前文献记载很少,《甲乙经》载有70多个,其中一穴二名的有43个,一穴三名的有20个,个别穴位甚至有4~5个名称。如攒竹,又名员柱、始光、夜光、明光;腰俞,又名背解、髓空、腰户等。别名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腧穴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理解穴位的位置与作用也提供了方便。例如承山又名鱼腹、少海又名曲节、地机又名脾舍等,都十分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特点。

《甲乙经》对《内经》中仅有名称、未载取法和部位的腧穴做了补充。如“郄门,手心主郄,去腕五寸”;“间使,在掌后三寸”;取风府,“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取率谷,“嚼而取之”;取下关,“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取瘈脉,“耳后鸡足青络脉”是穴;取昆仑,按之有“细脉动应手”等。有的根据患者的口腔动作取穴,有的根据体表静脉分布取穴,有的根据触到的脉搏取穴,对提高定穴的准确率有一定意义。后世医家孙思邈总结出腧穴在“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的经验,窦汉卿概括为“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这些都是准确取穴的实用方法。

此外,还有所谓“脉气所发”穴,首见于《素问·气府论》,如称督脉气所发有28穴等,似指所有穴位而言。但在《甲乙经》督脉气所发穴中无大椎、陶道、长强等;在349个穴位中,仅有100多个脉气所发穴,与《内经》所述不尽相同,特别是有的穴位根本与所属经脉无关,如兑端为手阳明脉气所发、大迎为足太阳脉气所发,与《内经》把脉气所发作为腧穴所属经脉的代名词,概念显然有异。

《难经》对《内经》五输穴有所补充,但仍欠完整;《甲乙经》增补了手少阴经五输穴,久而使之更加完整,为后世子午流注选穴奠定了基础。

交会穴,首先见于《甲乙经》的有80多个,后世增减极少。这些交会穴大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头部及腹部又居其半,四肢部仅有三阴交、居髎、臂臑等几个穴位。交会的经脉,一般为2~3条,多的有4条,如中极、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交会穴理论不仅为后世考定经穴提供了依据,而且对扩大穴位的主治范围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如大椎为三阳经和督脉之会,不但能治督脉“脊强反折”等病变,且能治疗所有三阳经病变。

《甲乙经》的腧穴学理论对后世穴法派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如三阴交一穴,《甲乙经》载主治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足下热痛等下肢病,而徐文伯则用于下胎,《普济方·针灸》载其主治范围已扩展到许多妇科疾病、下腹部疾病、肠胃疾病。这些发展是在《甲乙经》交会穴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刺灸学成就与影响

《甲乙经》的刺灸学成就对后世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也是不小的。

针刺深度:《甲乙经》为推广针刺的临床应用、保障患者的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灵枢·经水》仅有某经针入几分的原则叙述,而《甲乙经》则一一做了具体的说明。如头面、颈部诸穴一般刺3分,肢末、背部、胸胁等处刺3~4分,肩部刺5~7分,腹部刺8~10分。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刺,保证了针刺的安全。

留针时间:《灵枢》的论述是原则性的,而《甲乙经》则补充了近200个常用穴的留针呼数,一般每次留6~7呼;少则留1呼,如少商;多则留10呼,如下髎;最多留20呼,如环跳、内庭、公孙等,显然较《内经》具体得多。后世各家之说多源于此,说明其学术影响之深。

灸的壮数:《甲乙经》一般为每穴每次3~4壮,其中头部、颈、肩、背等处多为3壮;胸、腋、腹部多为5壮;最少者如井穴,灸1壮;最多者为大椎,灸9壮;个别如环跳穴,灸至50壮,与现代临床应用基本一致。唐宋时代风靡一时的起疱化脓灸,在《甲乙经》中也有所反映,如卷三提出:“欲令灸发者,履熨之,三日即发。”“发灸疮”说对后世各家强调用灸必发灸疮的影响较大,如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针灸资生经·治灸疮》)。

此外,《甲乙经》对误刺、误灸某些穴位所造成的后果也做了论述,其中因误针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有13个,因误灸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有29个。如刺神庭诱发癫疾;灸脑户、风府、哑门引起失音;灸地五会使人瘦、不出三年死;灸天府使人逆气;灸经渠可伤神明;灸气冲致不得息;灸丝竹空引起目小及盲等。有的也许是针后出血过多造成,如针颅息出血多杀人;有的是刺中重要血管,如刺人迎过深杀人,似与刺中颈动脉窦引起血压突然下降而致昏厥有关;有的为针刺胸背、肩、腋等处过深而造成气胸、呼吸困难,如缺盆、云门;有的则是由于消毒不严或用化脓灸而引起感染,如针刺脐中导致“恶疡”、灸乳中“生蚀疮”等。可见,古人禁针、禁灸之说,并非无稽之谈。

处方选穴成就与影响

《甲乙经》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200多种病症的500多个处方,其内容多是现存晋以前其他古籍中所未记载的。其处方特点:①单方多,指一病一穴或一症一穴,如“呕血上气,神门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等。②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称“取某经脉”。如治疟,《内经》谓间日疟不渴刺足太阳,而《甲乙经》则指出“疟,不渴,间日作,飞扬主之”。③处方内容较少提到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虽有“腹满不能食,刺脊中”“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等记载,但为数甚少。④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述远取穴,且前者多而后者少。如“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篇对龋齿齿痛的论述,先提到用目窗、正营、浮白、完骨、颧髎、兑端、耳门、龈交、颊车、上关、下关、角孙等近齿部穴位,然后述及取温溜、三间、液门、四渎、阳谷、合谷等远离齿部穴位。

《甲乙经》的针灸处方治疗学成就也是巨大的,晋以后的许多文献都把本书奉为经典之一加以引用。有的医家用其理论指导临床,如葛洪治霍乱灸中脘,先吐者灸巨阙;治身面俱肿灸足内踝下白肉际,无不源于《甲乙经》。有的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针灸资生经》载治衄灸上星;《续名医类案》载腰脊痛灸申脉等。

以上是各家针灸学说的主要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应当指出,任何自然科学要创立新的学说,都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必须遵循逻辑范畴,逻辑范畴来自哲学,故古代医家的哲学思想对其学说在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杏林精粹丨大器晚成的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第622期)
杏林赠书|7本针灸必读名著推荐
本刊精选|探秘交会穴
针灸著作列表-维基百科
针灸大家李鼎教授学术思想探蕴
基于《针灸甲乙经》文献的飞扬穴命名及内涵挖掘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