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式肥胖”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userphoto

2023.03.31 北京

关注

前言

研究显示,中国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地域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呈显著增加。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1],依据WHO标准(超重BMI 25.0-29.9kg/m2,肥胖 BMI≥30.0kg/m2),中国儿童肥胖人数全球第一,成人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但依据中国标准(超重BMI 24.0-27.9kg/m2,肥胖BMI≥28.0kg/m2),中国已成为全球超重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在上篇中我们提及(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2035年全球过半人口将超重或肥胖,中国成人肥胖率接近20%),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预测2035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将高达18%[2]。这一数字看起来似乎还算乐观,但以上预测使用的是WHO制定的肥胖标准。如果依照更适合我国人群的中国标准[3]预测到2030年(图1),我国成人(≥18岁)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5.3%!我国目前的肥胖发展形势较为严峻。

图1. 预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和超重肥胖引起的医疗费用[1]

01

中国肥胖的特点

为何我国的肥胖诊断标准与WHO存在区别?是因为我国的肥胖特点明显有别于欧美国家欧美人群肥胖是全面的,暴露手粗、腰粗、屁股大,一眼看过去,一个胖子能有两个普通人宽。而中国人群的肥胖则表现为腰围粗大,四肢却正常的中心性肥胖(亦称为腹部肥胖,苹果型肥胖,是以腹部脂肪堆积为特征的肥胖)。
多项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表明体重正常的中心性肥胖人群发生脑卒中和早死超额风险明显升高[4]。因此专家建议,针对我国肥胖的特殊性,腰围应同BMI一样作为监测代谢疾病危险因素的常规指标。
那么导致以上“中国特色”肥胖的危险因素又包括哪些呢?

02

中国肥胖的危险因素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文章揭示了中国肥胖的流行病学和关键因素,并提出中国超重肥胖的决定因素和危险因素是通过系统动力因素、环境驱动因素和个人危险因素的三级水平相互影响从而发挥作用[5](图2)。
图2. 中国肥胖水平的决定因素和个人的风险因素[1]
系统动力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和社会管理政策。
1)经济发展通过非预期因素影响肥胖的流行: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增长,但随之带来了一系列与肥胖增加相关的危险因素:“垃圾食品”供应更多食品价格下降、食品获取渠道更加方便、工作与闲暇体力活动下降[6]
2)社会管理和政治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肥胖的流行:如肥胖在我国未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慢性病,未被正式纳入国家三级医疗体系,且目前尚缺少先进、全面的防治指南和食品市场政策。2019年中国营养学会编制《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强调有必要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努力来解决致胖环境[7]。环境驱动因素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改变居民工作与生活的方式,这与肥胖的大流行相关。研究发现,旧时代的“田间作业”转变为现代化加工业与服务业,随之与工作相关的体力活动下降,其中男性下降了五分之四,女性下降了三分之二[8]
另外,建筑、道路、公园、交通基础设施等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在提供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悄悄加速着肥胖的流行(如大多数人群更乐于选择快捷的交通工具取代步行运动)。
很多已知的个人危险因素(如饮食习惯、遗传易感性、宫内暴露和教育程度等)会导致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尤其是我国由于一些错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大众对肥胖视若旁骛。如打工人的想法:“富贵才胖,胖代表着财富与好运”;找对象的标准:“胖子显得高大威猛,能够提供伴侣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孕妇的要求:“一人吃,两人补,怀孕了要吃两个人的饭量”;对于幼儿的判断:“胖说明家长养得好,孩子营养充足”。以上错误的生活观念作为个人危险因素之一会引起不健康的饮食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并导致一系列与肥胖密切相关的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03

针对中国式肥胖的防治策略

肥胖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而中国的肥胖问题是由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和个人行为因素共同驱动的。尽管全球肥胖流行的驱动因素还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肥胖防控应针对肥胖问题的所有层面,系统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肥胖预防。目前能够确定的是需要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来确定针对中国地区人群肥胖水平决定因素和个体水平风险因素的系统性方法。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肥胖患病率日益攀升,但我国近来年在肥胖临床管理指南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重要的是,在最近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国家行动计划中,已经将肥胖和体重控制以及改善饮食和体育活动纳入了行动目标[9]。我们相信随着我国人群对于肥胖正确认知的不断加深,并在全面的政策支持下,定能够有效减轻日益增长的肥胖负担。
参考文献:
1.Zeng Q,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6): 393-405
2.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World Obesity Atlas 2023. https://data.worldobesity.org/publications/?cat=19;
3.Youfa Wang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Published Online June 4, 2021
4.Yang X, et al. Acta Nutrimenta Sinica, 2014;36: 212–17
5.Pan XF,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 373–392
6.http://data.stats.gov.cn/english/easyquery.htm?cn=C01 (accessed March 18, 2021)
7.Wang Y, et al,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2019 (in Chinese)
8.Ng SW, et al. Soc Sci Med 2009; 68: 1305–14. 
9.Chen P, Li F, Harmer P.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9; 4: e44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近三成国人有脂肪肝!北医三院洪天配等文章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牵头研究成果显示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须加强防控
肥胖合辑(一)肥胖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危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