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岗古村:南粤古驿道下的古朴村落

(钱岗总游览图)

1.概述

       钱岗古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村落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钱岗村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古村落群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村内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900多座房屋,村民大部份姓陆,据载是南宋丞相陆秀夫之后裔。村里保留的房屋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部分建筑物还保留着宋代遗风。

2.广裕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广裕祠,全名陆氏广裕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是宋朝末代丞相陆秀夫的后人建造的。广裕祠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兼具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在一般的岭南建筑中十分罕见。

       2001年,广裕祠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广裕祠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杰出项目奖的第一名。因其有七处历史文字的印记,这就是它的最珍贵之处。广裕祠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广裕祠一共有三间三进,分为前厅、中堂和后堂,为砖木石结构的悬山顶建筑,屋面布绿筒枝瓦,灰塑屋脊,素胎勾头,滴水。总宽13.8米,总进深44.2米;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92平方米。坐北朝南,主座3进厅堂的中间均为木构架。前厅阔三间,进深也是三间。中间采用抬梁式构架,两端用君山墙砖墙承重。这种建筑风格不同于珠三角地区常见的祠堂样式。中堂与前厅结构一样,也是采用抬梁式的结构。前厅与中堂之间由两侧的厢廊相连。前厅和中堂内各有八根柱子,花岗石基底。整个祠堂的重点是后堂。后堂也是阔三间,进深三间,采用抬梁式结构形式。后堂中间建有神座,供奉陆秀夫以及第一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陆从兴和陆广裕的牌位。

广裕祠前,还有一八字型照壁。照壁本不是岭南地区的建筑元素,广东地区已知的独此一例。它也映证了先民从北方南迁的历史。祠堂一般煞气重,没有照壁的话,就没有人敢在它的正南方居住了,倒也是个说法。

       南宋与元军交战,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卫王赵昺投海,南宋灭亡。十余万军民相继投海殉国,悲壮的故事令无数人感慨叹息。

       广裕祠门外有一副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短短八个字,讲述了这一陆姓家族的历史,和他们的家风。

      “诗书开越”,指的是西汉时期的陆贾。陆贾曾于汉高祖、汉文帝时前后两次前往岭南,亲使南越王赵佗,使得赵佗答应向汉称臣,确定南越为西汉的藩臣,为地方安定和平做出了贡献。

      “忠孝传家”指的就是南宋末年,背负幼帝投海的左丞相陆秀夫。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他们面对元军始终顽强抵抗、大义凛然,为国家而斗争。他们的民族气节始终感染国人。

       崖山海战之后,陆秀夫的后人历经辗转,元朝时,第五代子孙陆从兴带领家人从南雄珠玑巷迁至钱岗定居。陆家十一世祖广裕,修建了这座祠堂。

      如今,广裕祠内主要供奉的,就是陆贾、陆秀夫、和陆广裕。在祖堂有一副对联,说的就是陆贾和陆秀夫的故事:

掉三寸舌能胜百万兵戈开越说佗归汉室,

挺一孤身独操完全气节溺江负主仰崖门。

3.珠江江城图: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钱岗村“珠江江城图”1999年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发现,是国内目前唯一也是最早的描绘广州珠江北岸风情的木雕作品。据专家考证,木雕封檐板最晚时间应是道光五年。现被称为“珠江江城图”,有广州“珠江清明上河图”的美誉。该封檐板原件已由省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江城图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由于有8米多长,所以是分为3块雕刻好之后,再用榫头连接为一整块。封檐板上,靠近左边为陆地,中间主体部分是珠江,右边部分是山林景象。从左到右可以看到西炮台、广州的老城门归德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赤岗塔等广州史籍中记录珠江北岸常见的景物,各类房屋、城门、城墙、城垛有的还掩映在婆娑榕树之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古物都被“破四旧”,砖雕、灰塑、木雕上的花纹、人物头像统统被铲去,淳朴的钱岗村民用黄泥糊在这块木雕上,写上革命标语,才保住了这件重要的文物。

    尘封多年,这块封檐板得以现世还得多亏了政府的一次府第民居补查。2000年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继续补查府第民宅的通知》,时任从化市委书记的陈建华(现任广州市市长)领队组团普查文物,足迹遍及城乡各地,就是在这次“急需补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明清古村落——钱岗古村,进而发现了这幅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的珠江江城风情图。

    据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回忆:“普查当天有记者在场。在发现这件文物后,我们担心这件宝贝一经媒体报道肯定会引起注意。文化局、博物馆经过紧急磋商,决定当天就将它运到广州博物馆保藏,并按原样复制装回原处。”

    同年底广州博物馆在广州市文化局的指示下,并在当地村干部的帮助下,妥善安全地将这块清代广州木雕“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运回了广州,并入广州博物馆作永久收藏。

    经过专家初步研究表明,这块封檐板的历史艺术价值极高,为我国境内目前所见唯一一块,也是最早的一块描绘广州珠江北岸风情的图画,其画法仍为我国散点透视法,与兴起于18、19世纪的那些受西洋画法影响的外销画有别。

     在岭南,木构建筑中常见的是雕花封檐板,从化发现的这块封檐板内容却详细生动地描绘广州珠江江城风土人情,这在当时看来是极为难得的。

    为什么这块稀有的写实木雕封檐板会在距离广州70多公里的钱岗村出现?程存洁分析说,同时代广州有不少外销画描绘了江城图景,但从没有人想过把它雕刻下来,其实对于当时的木雕工匠来说,雕刻这样一幅作品并不难,主要是囿于观念。

    钱岗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据清朝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编纂的《广州府志》记载,从化人品质朴素,勤劳耕读,有气节,读书学识成为当时风气,中举者颇多,村民文化知识素养高,不少人具有较高的绘画素养。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珠江江城风情图”得以产生,并让当地人接受以至得到良好保存。

    纵览这幅“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木雕画,整幅画面分为三段,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再现了清朝初期广州珠江北岸沿江20余里的美丽风景,封檐板木雕的上半部分表现的是广州城的城市风貌,下半部分雕刻的是珠江美丽的景色,因此被专家命名为“江城风情图”。这块广州“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用非常写实的雕刻手法生动再现了清代广州城和珠江边的繁荣景象。它不仅验证了很多文献中的记载,还填补了一些历史记载的空白,是研究清代广州历史的珍贵资料。

    据悉,广州“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的左右两边分别表现的是清代广州城东郊和西郊的景色。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广州城东郊层峦叠嶂、山岗相连,恰好印证了明末清初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的记载:“广州东有砺山,在琶洲之下,虎门之上,高数十丈,一路崇岗叠嶂以千数。”

    在这幅“珠江江城风情图”中,从左至右可以看到西炮台、广州城门、花塔、光塔、镇海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琶洲塔等广州当时的标志性建筑,一个个熟悉的场景跃然板上,一个个表情生动的人物在画面里游走。

    在这幅近9米的长画卷上,创作者共雕刻了49个人物。有趣的是,画上还出现了几个戴着礼帽、手持手杖的洋人。在江城图的左侧,描绘的是广州东郊的田园景象,一个穿着长筒皮靴的洋人正站在江边看风景;而在图上的商馆区,也有一座石拱门西洋式建筑,楼上同样站着一个老外。这说明当时广州确实是一座“国际化都市”。

    除了人物之外,29艘各类船只,140多棵千姿百态的榕树,更有40多座各类房屋和亭台。独具匠心的雕刻者还利用层层的波纹展现出珠江水浪,把江水推进的方向描绘得惟妙惟肖。

    如今,这块封檐板的作者已经无从考据,但是可以肯定是其创作于公元1733年至公元1757年乾隆年间某一年的清明节前后。

    在这块封檐板的商馆区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外国人在楼上来来往往,另外在郊区,也就是封檐板的最右边,我们还可以看到有洋人在里面活动,反映18世纪初期广州有大量的外国人来到这里做贸易。最重要的一点,商馆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海珠炮台与天子码头之间,根据这一细节,由此可以考证出这块封檐板创作于广州城区的商馆区修建之前。据悉,广州商馆区(也就是十三行夷馆)在1757年修建于广州城西,在此之前,广州商馆一直没有固定的场所。

    根据《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记载:“但洋船在广,至腊月底尽数开船南去,各国所留看守余货等物之人。”意思是说,每年阴历十二月底的时候,来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一般都回国了,只留下看守货物的人。从封檐板的木雕图案中可以看出珠江上来往的船只没有一搜是外国货船,由此可以判断木雕所表现的季节应该是商贸淡季,当时外国人大都已回国,而且从木雕中人物的衣着来看,有人穿着较厚的衣裳,还有垂钓的老者头戴斗笠。“如此分析,此时应为广州的雨季,也就是清明节前后,因此我们有人把它称为广州清代‘清明上河图’”。

    “珠江江城风情图”所描绘的广州,应处于乾隆时期早期。那时广州还未成为全中国“一口通商”的口岸,但作为仅有的几个外贸城市,广州的国际贸易已经非常发达。当时中国几个主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宁波对接的是日本,而广州对接的则是英法德荷兰丹麦等西欧国家。

    在“珠江江城风情图”上,我们看到广州城里有洋人,但江上往来繁忙的几十艘舟船中,却见不到一艘西洋帆船。这是为什么?程存洁分析说,清朝规定,西洋商船只能停泊在黄埔港,西洋商人则可以租用城内的民居居住或存放货物。

    当时的广州,是否已经有了十三行呢?据考证,“万历以后,广东有所谓‘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举盘验纳税,是为‘十三行’之权舆”,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洋行26家,所以广东十三行只是形容最兴盛的十三家。很难说当时广州有没有十三行的说法,但肯定是洋行林立的。

    “江城图”所描绘的广州,当时洋行还没有固定场所,多是临时租用民居,所以才出现了“江城图”上一楼是石拱门西式风格、二楼是典型岭南风格的杂糅建筑。当时洋行大多集中在离珠江约三百尺的十三行街。在广州立洋行的包括花旗国(美国)、红毛国(英国)、双鹰国(奥地利帝国)、单鹰国(普鲁士)、黄旗国(丹麦)、法兰西、瑞典、葡萄牙等国商人。

    将当时的珠江江城图景与今天的广州对比,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当时从珠江上遥望,俗称“五层楼”的镇海楼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能清楚看到它的身影;如今广州江边高楼大厦林立,早已不见镇海楼。

    景物变换,城市文化却如同基因密码无法转变。昔日的广州十三行早已烟消云散,其旧址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这里每天进出货物数千吨,人流量达数十万人次,商业辐射全国各地、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地区。

4.古朴钱岗竟逐渐无人问津,又该何去何从?

在广裕祠获奖后,曾经来这里的游客很多,门票只有5元,大家也都喜欢来看看。可是后来,有一个旅游开发商介入,将古村落围起来开发,收50元的门票,反而没什么人来了。如今开放商撤走,古村逐渐荒芜……由于村内居民都已外迁,古村渐渐废弃,杂草丛生,房屋也开始坍塌。但是从那些残垣断壁、木雕石刻、花窗圆门中,仍能感到曾经的精美与雅致。

往西门方向在村道上横卧着一块光滑的巨石。村里人名曰“村胆石”,据说这块石头能镇妖避邪。

钱岗古村盛产荔枝,村外有水环绕,种有几百棵荔枝树,还有上千年的古榕,环境十分优美。真心希望这样一个古村落,不要因为曾经不当的旅游开发,而荒芜殆尽,成为永远的遗憾……

广东11条南粤驿道之钱岗。

出西门后有池塘一个,池塘附近种有大片荔枝树,现正是荔枝成熟时,荔枝钱岗糯米糍最为有名,所产的鲜果果型大,单果24克以上,色泽在红,果型美观,皮较厚,果肉白腊色透明,肉厚软滑,焦核率特高。

新的牌坊。

钱岗古村距离广从线、从化公交的站点很远,下了公交之后进去还有7公里,但是,现在有了太平经济区微循环公交,从太平总站开往红石水库,途径钱岗。但是,一天只有3班,大概就是村巴。

钱岗古村的规划与从化古村落:

有缘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小故事|清明了,一起来逛逛广州的“清明上河图”吧!
古村瑰宝完美如初
探寻从化钱岗村
广东/从化钱岗古村
走 进 百 年 “迷 宫 村”,犹 如 看 到 了 岭 南 建 筑 的 “活 标 本”
骑文探古访百村(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