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阳市第三届观赏石博览会精品展部分作品回顾

《石界》特约撰稿人 山寺桃花

王志刚文,山寺桃花整理

陈慧,微信名”山寺桃花“。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爱好一切艺术性赏玩,尤好石头,山水及人文。个人理念:目力脚力智力所及之处,最终皆为石头“服务”。对石头的感觉,亦徐亦疾,然视线所过之处,只要是“石”字,便两目皆光。某日找石,老远见墙上“石”字,心想莫非是哪个石馆外墙上的广告一一一园林石抑或古典石?遂大步上前,临近一看,上书“胆结石、尿结石”之类,原是一郎中广告耳。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在人类的起源阶段,石头——后来称为石器,作为生产工具、武器,在帮助人类同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来,石头成了奇石、怪石、美石(《尚书·禹贡》),成了彩石、文石、美石(《山海经》),逐渐与人的情感、精神生活相连。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爱石、赏石、崇拜石,完成了从器用之石到性情之石的转换。“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唐·白居易)从此,石头一直占据着中国人的精神高地和现实的庭院、案头甚至藏进手中袖里,成为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古人爱石不追求外在的物,而是“石我石也,非我则不古”(清·石涛语),“通过一片顽石,千秋如对,体味生命价值”(当代·朱良志语)。

石,是心灵之石,是生命之石。为了这种体味的通透与澄澈,古人不约而同选择了内心的闲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独卧空床好天气,平明闲事到胸中。” “闲倚胡床,庚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陶渊明、白居易、苏东坡,这些古代的石痴,假如缺失了这份自在悠闲的心境,他们对石头、对人生的理解何以能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古人爱石也非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尽管苏东坡在《儋耳山》诗中写到:“突兀碍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余”,但这恰恰表明,石头这无用的“补天余”,在宋代还是被“用”作了“道傍石”。我们在众多宋画中看到“补天余”成为庭院的主体、案头的主角。还有那些曾经在各朝各代文人案头出现,如今在各级各地博物馆展出的砚山实证。

可见,一方面古人认为石头是隶属于精神生活领域的,一方面却毫不吝啬把它“用”于俗世,“用”于庭院“用”于陈设“用”于文房,甚至于“用”作“醒酒的床”。

有“石经”之称的《云林石谱》,收录了很多日常器用之石,如莱石、宝华石、吉州石等,虽然这些石头经“镌琢”“镌治”,但它们实实在在影响着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取“身外之物”之意而名的《长物志》,指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把水石与庐室、花木、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分门别类,纵观这些“闲适游戏之事”(《长物志》序),哪个不是生活中的“享用”品啊?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若谓如拳之石亦须钱买,则此物亦能效用于人,岂徒为观瞻而设?使其平而可坐,则与椅榻同功;使其斜而可倚,则与栏杆并力;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炉茗具,则又可代几案……名虽石也,而实则器矣。”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李渔之见其实是晚明文人“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精神在清代的延续。

至此,石之姓“器”还是姓“情”,我们已无需纠结,反倒可以古为今用: 人生短暂,石头永恒,我们闲适地享用吧。 不揣琐碎,简选了如许片言只语,只为淘漉出“闲适”“享用”二词,并妄自组合,谨作为“补展之余”,希冀抛砖引玉,对玩石者、观展者有所启迪。

王志刚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代文人的案头雅玩04
案头的园林|文人|白居易
案头清供,古人书房中陈设的风雅。
苏作的味道:一相一品思华年
择一闲处,畅叙幽情
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有哪些?怎么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