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会向自己学习,看书再多也枉然


01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常常为此趋之若鹜。

可是,我们很快发现,这可能是个骗局。为什么呢?因为好像读了很多书,行了很多路,却似乎始终不着道,人生还是稀里糊涂。

这句话果然是用来骗人的?

非也。

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我们不会向自己学习,所以看再多的书,只是空添了自己的口才,行再多的路,也只是虚长了自己的见识,于自己的修养,实无太大的帮助。如此一来,知识与我们,就像油和水,无法融为一体。

那么,为什么向自己学习如此重要?

02

但凡学问思辨行都是用来印证、运用所学道理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如此。读书,是为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打破各个领域的藩篱,使道归一;行路,是为了验证所学,练习所学,以实致所学,使道流行。

那么,这就有个问题,我们触类旁通的是什么?实致所学的又是什么?

是道,也即王阳明讲的良知。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学和行的东西是良知,那良知又从何而来?

天上来。

这不是开玩笑,良知是上天赋予给每一个人的,生命一诞生,良知就瞬时赋能了。所以,人人可为尧舜。圣人不是神话,也是肉身凡胎,跟我们一个德性: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生老病死。

03

良知不是知识,知识,指的是“智”。老子曾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可见,老子是反对光有知识没有良知的“假圣人”,也即很多所谓的知识权威。

所谓的良知,是不学而能,简单、易知、易从的。简单到什么地步?像饥则食、渴则饮,好好色、恶恶臭之类的,都是良知,用专门去学吗?这些,恐怕连傻子都会吧?

我们汲汲所学的,是良知之外的东西。比如,饥则食,多简单,可我们明明饱了,吃不下了,还想多吃一点,于是搞色香味俱全,刺激食欲。可笑的是,没有胃口,说明身体不需要,我们不去顺它反而逆道而行,于是吃出很多毛病,比如痛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身体有毛病,自然要治,于是又多了很多功夫,中医、西医,这个方,那个方。忙活了半天,身体遭罪不说,最后要想治愈,还得从根子上着手,医生往往下个医嘱:少食油腻、清淡饮食。看看,最后绕一圈,还是要回到良知上去。

经此轮回的人,有些幡然醒悟,从此告别口欲,恢复饮食的本来面目,身体也休养生息,越来越好。更多的人,则是乐此不疲,在这个轮回里反复来去,把自己折腾得够呛,把“革命”的本钱晃荡得差不多了。

由此可见,良知就像灰犀牛现象,从来是易知、易从的,只是我们习惯痛并快乐着,对其视而不见而已。可是,吊诡之处在于,明明我们不怕死,真到了身体出问题后却又到处抓救命稻草,怕死得要命。

有的人把生活过成了智慧,有的人把生活过成了笑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04

我们人人都有良知,与圣人无二,但我们哪怕再嚣张,也不敢标榜自己是圣人吧?这又是为何?

原来,我们虽然良知和圣人一样,毛病也和圣人一致,但是,我们和圣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圣人一错就改,我们却往往不知错,甚至知错不改。这一点小小的区别,就成了圣愚之间巨大的鸿沟。真是“君在江之头,我在江之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知错不改的,良知已经发生作用,明白提醒错了,不改,吃亏的是自己。这种情况,就不用旁人担心了。更多的情况,是良知在睡觉,不知错。既然不知错,改也就无从说起了。这就是佛家讲的“知障”。

死不悔改的,毕竟是少数。况且,死不悔改,其本质也是“知障”,只是障碍得太厉害了,以至于敢悖逆良知。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因为行不著习不察,不知道错了。

05

为什么不知错?这就要回到向自己学习的问题上了。

之所以我们看再多的书都枉然,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反求诸己,从自身去认识问题,只是向外求法,指望外来的和尚来念经,这是徒劳的。一则,自己的错误,就像挠痒,还需自己知道哪痒才行。二则,别人的方法,只是针对他们自己的问题,却未必适合我们。

其实,如果懂得良知在我,就无暇他顾了:我们的良知和欲望实在与圣人的性质差不多,向自己学习,就是向圣人学习。把自己搞懂了,就把圣人搞懂了。

如此,我们还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所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是真实不虚的。读书和行路,只是为了贯通、验证我们向自己学习的成果,没那么重要。六祖慧能没读万卷书,没行万里路,照样成圣。孔子更把看书当做玩——玩易而有所得。王阳明则干脆造个茅屋,名之“玩易窝”。

06

怎样向自己学习?

可以从两方面去学:良知和私欲。

每个人良知的程度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看问题的广度、深度也都不同。如果我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我们的良知发出的光芒比别人更大,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并因此发挥优势,乘胜追击,继续扩充良知。高人乐见自己的问题,就在此。

常言道:至私无私。私到其极致,就是大公。私欲并不是坏事,只是力度和方向偏差了,所以成了坏事。如果我们喜欢一样东西,这没什么不好。这相当于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把它做到极致,就成道了,就成良知了。

比如稻盛和夫,做了两个世界500强的公司出来。其秘诀就是为了赚钱“不顾一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他无时不刻不在琢磨如何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结果不仅成为“经营之圣”,还成为哲学家。

不怕一门心思求私,就怕做假人,两头来回荡,一会儿想赚钱,一会儿又想超脱于钱,干啥都不彻底。一辈子纠结、彷徨,最后两不靠,离道万里。身处红尘的我们,很多都是这种情况。

07

把一些基本的道理搞明白了,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搞清楚了,再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有成效。本立则道生,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立起来了,才能有余力去触类旁通,博学多识,否则只是鹜外求高,浪费生命。

王阳明告诫我们,打蛇要打七寸,学习也要咽喉用刀。学道才是根本。要么放下私欲,痛快从道,要么把私欲求到极致以无私。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真做到了,也就殊途同归,都叫实致良知。

就怕我们骗人骗己,求私欲偏又给自己加个为公的幌子,求道却又不舍去私欲。两边都贪,其结果是两边落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道的宝典1:阳明心学
千古圣人王阳明《传习录》精要(干货满满)
时势造英雄,而王阳明不属于任何时代,他的心学智慧你不懂!
读《传习录》20151020
王阳明:求道之路多磨难,若不用心体悟,一切修行终将归零!
好好活着,就是修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