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成化斗彩鸡缸杯说起 历代斗彩仿品特征

成化斗彩鸡缸杯在中国陶瓷史上,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器物。

成化瓷品,胎薄釉润,娇巧玲珑,青花色淡平实,用笔柔和,与前期相较,前犟劲,后柔丽,各具风韵。而以青花描绘轮廓,和谐套配各种釉上色彩,即所谓“斗彩”。以前均认为斗彩始于成化,1984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明宣德斗彩莲塘碗一对,其后又于珠山遗址发掘同类瓷盘破片,宣德斗彩终获认定。

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贵。”另在《万历野获篇》中则有“成窑酒杯,没对至博银百金。”成化官窑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以斗彩鸡缸杯仿伪品最为常见。清康熙朝仿品比真品稍高,底径略小于真品,足边一周无釉处比真品宽;底部六字方框楷书款将底部占满,线粗色重,文饰比较板滞;青花山石图案上加有浓重的青花点,为真品所无。清乾隆时仿品有的是高柄卧足,器外带有乾隆御题诗,底足内有“大清乾隆仿古”印文。民国时仿品釉面泛青,青花色浮,色泽清淡,文饰呆滞。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有成化款之仿作。仿品的色彩和款识与真品虽有相近之处,但仍有破绽可寻。嘉、隆、万时仿款显得笔画粗重,排列稀疏,圈栏过大,与成化款的笔法貌似而笔力不同,色彩也浓而不艳,只有云朦、气泡与成化窑相似,几可乱真。清三代仿品款较明代仿款为优,特别是在调配颜色和款识写法上,与真品甚似。不过,成化真款都显有一层云朦,有气泡如珠,字的青花色晦。而清代仿款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出云朦很淡,气泡不匀,字的青色亦显涣散,胎色微透黄或白色闪青,底足釉砂相连处少微黄色。

成化斗彩鸡缸杯(图1)是小酒杯,其外形似缸,器高仅3.3厘米,此种小器大样的造型为前朝所不见,外壁绘画两组雄雌雏鸡图案,故而得名。杯口微侈,壁矮,以鸡为主题纹饰,故名鸡杯,又其状似缸,又称鸡缸杯。纹饰彩绘于外壁,有鸡纹二组,以奇石花卉间隔。一组公鸡在前,昂首护卫,母鸡在后低头觅食,三仔鸡围绕在旁,张口展翅,似为妈咪觅得食物而欢呼。另一组亦采二老三少组合,母鸡振翅低头,正奋力与猎物搏斗,前立一小鸡为母加油,并作充分准备,随时可加入战阵,也许母鸡振翅奋战,惊动了在前护卫的公鸡,蓦然回首,关爱之情不言可喻,另二仔鸡则嬉戏于花丛下,怡然自得。釉上色彩有红、黄、褐、绿等,浅染深描,或是二色重叠,搭配巧妙,架构了一幅活泼生动,祥和乐利的天伦图。此杯再现了成化斗彩的彩绘风格,绘画生动传神是其最为人称道之处,画面上雄鸡昂首啼鸣,雌鸡低头觅食,3只雏鸡振翅追逐其后,雄鸡、雌鸡、雏鸡各具神态,观其形仿佛能闻其声。旁边绘衬青绿山石、红艳牡丹、幽靓兰草,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色扑面而来,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评述此杯:“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此杯通体纹饰以釉下青花勾勒,釉上覆绘红、黄、绿、紫等多种彩色,整个画面既有柔和淡雅之色调,又有艳丽纷繁之色彩。此外,此鸡缸杯的题材与画风受宋院体画影响,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小景入画,表现出成化皇帝的生活愿望与艺术审美。

图 1[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及底书青花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图 1[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及底书青花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所谓“斗彩”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它是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最后成型。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两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称为“斗彩”(也有研究者认为,斗彩工艺吸收或借鉴了掐丝珐琅的工艺技法)。斗彩的雏形最早见于明代宣德五彩器上,在成化时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品种。它既不同于单一色调的釉下青花,也不同于色彩缤纷的釉上五彩,它是结合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描绘而成,此种工艺在当时可谓创新之举。

成化斗彩自问世至今,就备受陶瓷鉴赏家及收藏家青睐,且经久不衰历时数载如故。明清以来许多文人笔记如《长物志》《清秘藏》《博物要览》《南窑笔记》等更是对其推崇有加。成化斗彩的商业价值也一直极为可观,早在明万历《明实录·神宗实录》中就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记载。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一书对其价值描述更为详尽:“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以陶器而得玉之上价,其贵重如此。”此处的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白银。可见历代文人早已将鸡缸杯抬至天价。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下,后世不断有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仿品,明代嘉靖、万历时就有仿品出现,后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斗彩鸡缸杯仿制工艺达到极致,至民国及近现代此风一直盛行不衰。至近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更是收藏家宠物,2014年香港苏富比(微博)春拍中,曾以2.81亿港元拍出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创下斗彩拍场历史的最高拍卖纪录。本文以几件不同时期仿品为例,简单介绍各时期斗彩仿品的特征。

嘉靖仿成化斗彩婴戏纹小杯

成化斗彩中久负盛名的是各式小酒杯,除鸡缸杯外,三秋杯、高士杯、夔龙杯、莲花杯、团龙杯、葡萄杯、如意团云杯、雀鸟登枝杯等不可胜数。器形有直腹、斜腹、深腹、浅腹,敞口、撇口、直口之分;器足有圈足、卧足和高圈足之别。这些小酒杯的出现,说明此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当时人们饮酒习惯有所改变,已经从使用大碗饮低度米酒转向使用小杯饮用度数高的蒸馏酒,这种社会需求是成化斗彩小杯出现的重要因素。

由于成化斗彩小酒杯,不仅是实用生活器皿,也是便于观赏的掌中把玩之物,所以嘉靖时期就出现了仿制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均有收藏。下面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成化、嘉靖斗彩婴戏纹小杯为例,分别介绍如下:

这两件斗彩小杯均是清宫旧藏器(图2、3),造型与纹饰大致相同,外壁均绘画《五子嬉戏图》,画面上两个小童奔跑欢笑放飞风筝,另三个小童戏玩斗草憨态可掬。施彩工艺也均以釉下青花勾勒整体纹饰,釉上除蓝彩外以红、绿、赭彩填绘。这两件小杯由于制作时代非常接近,工艺特征也是一脉相承,因此很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从青花色调上看略显不同。嘉靖时期青花使用的是回青料,由于钴土矿中含锰过高,青色是一种蓝中泛紫的堇青色,釉上彩部分因此被衬得过于浓艳。此外,红彩也呈色不同,成化红彩鲜红似鸡血,嘉靖红彩则是典型“枣皮红”,红中泛黑色。再细观杯体所绘婴戏图,成化小儿稚气活泼可爱,嘉靖小童暮气老成,让人难生喜爱之情。

图 2 [明]成化斗彩婴戏图杯及底书青花双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斗彩婴戏图杯,高4.8cm,口径6cm,足径2.7cm

杯深式,直口微敞,腹下渐收,圈足。杯里口绘青花线纹一条,外部通景绘婴戏图:天空彩云飘浮,一童双手持线放风筝,另一童观看,作欢舞状,其余三童持花为戏,空地辅以葵树、芭蕉、桂石、花草等纹饰。除青花外,还填以红、绿、赭三彩,足内双栏中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勾线,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斗彩工艺至成化年间趋于成熟,烧制的斗彩瓷也最为精美,因使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具有呈色稳定、色泽淡雅的特点,再加艳丽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辉映的艺术格调。《博物要览》云:“若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浅深,颇有画意。”成化官窑制品常见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此件斗彩婴戏图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愈益珍贵。明嘉靖年间有此件器物的仿品。

图3 明嘉靖斗彩婴戏图杯及底书青花双方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虽然两件器物造型纹饰相同,但嘉靖器底仍书本朝年款,只是形式上仿成化为六字四方双栏款。在成化之前从永乐时期开始,器物上开始盛行书本朝帝王年款,除永乐朝多为四字篆书款外,一般都以六字双圈楷书款为主,少数以横款形式出现,其后弘治、正德乃至明代晚期及清代各朝器物的款识,也都是六字双圈款居多。但是成化斗彩器一改前朝风格,多书六字双行方栏款,非常有特色。关于成化官窑款识特征,鉴定专家曾归纳成为6字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硬撇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在题款书写风格上,成化款多用藏锋笔法,少有极细的笔锋,笔道粗、字体肥,在放大镜下观察青花色泽,似有一层或浓或淡的雾朦,字色微微下沉。总体来说其字体虽沉稳,但在书写上却略显稚拙,不似其他朝代规整遒劲。有专家考证,成化年款在成化四年就已经定型和开始使用了,当时成化帝年仅22岁,这种稚拙的笔锋很可能出自少年皇帝之手,因为传世成化皇帝所题一首画诗中的字体,与成化斗彩上的款识有许多相似风格,如果这种观点成立,说明成化皇帝与成化斗彩之间有非同寻常的关系。

成化斗彩以其小巧精致的器形,开一代未有之奇,以上所举器物,都可作为典型器。以成化斗彩中最大的“天”字罐为例,器高仅13厘米,而宣德青花罐一般则可高达60厘米;成化斗彩高足杯最大的口径为7.7厘米,而宣德青花高足杯口径却都在13厘米以上。此外,成化斗彩小杯直径基本为6厘米,小碟11厘米。有人把宣德朝器物比作“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把成化朝器物比作“晓风残月”的南国佳人,真是恰如其分。宣德与成化两朝相隔仅30多年,器物风格竟如此不同,数百年来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成化斗彩流散在外的非常稀少,绝大部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品有200多件40多个品种。流传至今的成化斗彩之所以声名显赫,主要还是物以稀为贵,特别是那釉下紧贴胎体的青花,透过洁白釉面所闪烁的梦幻色调,与釉上绚丽灿烂的彩绘遥相辉映、争奇斗艳,给人一种清新而又优雅、简洁而又丰富、明快而又朦胧的美感,始终令历代鉴赏家赞叹不已,不仅使晚明社会出现“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的局面,也成为后世仿品一直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但是时至今日所有仿品,也只能仿其形而仿不出那种神韵。成化斗彩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工艺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创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成化斗彩在陶瓷史上的巨大影响力,从康熙时期开始仿制成化斗彩是其主要内容,又因鸡缸杯是成化斗彩中最具典型性的器物,故而景德镇御窑场曾对其进行过许多仿制。以这件故宫藏康熙仿品(图4)为例,其器形、绘画与成化基本相同,仿制较为成功。但仔细观察两件小杯,可观察到仿品与成化时期鸡缸杯的区别。首先,康熙器由于是摹画,釉面纹饰过于呆板,群鸡缺少那种栩栩如生的趣味。其次,两个时代器物由于使用产自不同地区青料,青花呈色明显不同。成化时期青花使用产自江西的平等青料,色调浅淡雅致,釉上五彩显得较为柔丽,而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产自云南的珠明青料,色调过于青翠亮丽,与釉上五彩相绘在一起略显浓艳。再观察两件器物的胎釉,成化小杯温润如玉,釉呈亮青色,其胎壁细薄几乎见釉不见胎,迎光透视时白釉中透出淡淡牙黄色,据说是瓷土中加入“麻仓土”所致。相传明代弘治初年(又有说至嘉靖)此土就已用绝,所以后世之器胎釉再无此特征。这件康熙小杯胎釉白中泛青色,这也是鉴别真伪成化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时期由于胎土淘洗充分,胎质细腻坚致,俗称“糯米胎”,瓷器釉面洁白光亮呈粉白色,胎体厚重,即使薄胎也有“打手特征”(体重特点),成化小杯拿在手中分量则较轻,这一点也是它们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

图 4 [清]康熙斗彩鸡缸杯图

虽然康熙斗彩鸡缸杯与成化时期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在后世出现的诸多仿品中,康熙斗彩鸡缸杯都是翘楚之作。北京故宫藏品中有十余件康熙时期仿制的斗彩鸡缸杯,除署“大明成化年制”款外,也有署“大清康熙年制”款和署“自怡堂玩”的堂名款器物,足以见成化斗彩鸡缸杯当时在宫中的受欢迎程度。

雍正仿成化斗彩团蝶纹小罐

若从斗彩发展和制作工艺看,应首推雍正时期所仿的鸡缸杯,它在成化斗彩制作的基础上,加入了粉彩技法和金彩装饰,从而形成斗彩加金、斗彩加粉的新品种,极大丰富了斗彩艺术表现力。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中,有两件团蝶纹小罐,可看出明成化和清雍正两个时期斗彩的施彩工艺特征。以成化斗彩小罐(图5)为例,其腹部绘画团蝶花与折枝花卉,肩颈部与足胫处绘落花流水纹饰。施彩工艺以填彩为主(即在青花双勾线中填入彩料),除此之外还辅有覆彩、点彩和染彩等工艺,因此成化斗彩又称作“青花点彩”“青花加彩”“青花填彩”。

图5 明成化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及底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青花双图

斗彩团花菊蝶纹罐,明成化,通高11.1cm,口径5.3cm,足径5.6cm。清宫旧藏。

这件成化斗彩小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肩及颈部均绘青花水波纹,水面漂浮红、黄、绿相间排列的团花,寓意落花流水。腹部绘团状菊花蝴蝶、菊花蜜蜂,上下交错排列,间以朵花。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上的全部纹样均先以青料勾画轮廓线,凡花卉均以绿彩填涂茎叶、以矾红彩或黄彩填涂花朵。蝴蝶或蜜蜂翅膀填涂绿彩、红彩或姹紫彩。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姹紫彩,亦称差紫彩,施彩较厚,表面干涩无光,故有“差紫浓厚却无光”的说法,为成化斗彩所独有。

罐所附之盖应为清代乾隆时景德镇御窑厂奉旨所配。盖面绘团状菊蝶纹,周边绘折枝花纹,其上所填洋黄和豆绿彩是成化斗彩瓷器上所不见的。其填彩技法也不同于成化斗彩填彩时彩料常溢出轮廓线的的率意风格,而是严格控制在青花双钩图案轮廓线内。

查《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可知,此罐上的盖子当为乾隆十三年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奉旨所配。此罐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菊罐”:“(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张玉交:宣窑青龙白地罐一件、宣窑青花白地花囊一件(铜胆)……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成窑五彩罐一件……宣窑青花白地豆一件。传旨:着交唐英各照样配盖一件,其罐与花囊不可持去,另做样带去,仍将罐与花囊在原处陈设。钦此。”

在明代景德镇御窑场遗址中,曾出土大量成化斗彩半成品残器,有些以青花描绘图案而未施以彩绘,有些已经绘画完成,以此说明成化斗彩器挑选是极其严格的,可谓“千中选百,百中选一”,稍有差错就地打碎掩埋,绝不允许在民间流传,故其成本费用相当昂贵,从侧面也说明成化斗彩,是供成化皇帝把玩的御用瓷器。

雍正时期斗彩小罐(图6),罐直口,丰肩,瘦底,圈足。罐身主题纹饰分上下两行各四团花,交错排列。团花上半为一蝴蝶,下半托菊花2朵及枝叶。团花之间绘折枝莲纹。肩及足际分别绘青花海水纹一周,其上绘各色花8朵。盖面中央绘一团花,立墙饰折枝莲花4朵。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瓷器上用团花纹始见于隋代,宋临汝窑青瓷刻、印团花较多,明宣德、成化、隆庆三朝的青花瓷器与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瓷器上团花均十分流行。

成化斗彩以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且传世品稀少为世所珍重。清康熙后,各朝官窑均有仿成化斗彩的作品。此盖罐即雍正官窑仿成化斗彩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造型、胎釉、图案均按成化真物仿制而成,体现出雍正时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

其造型和纹饰,虽都以成化器为蓝本进行制作,但与成化最大的区别是雍正时期色彩更为艳丽,层次丰富。尤其是画面中的蝴蝶纹描绘细腻,蝴蝶翅上绒毛清晰可见。此外,釉上所施彩料更是严格填在轮廓线内,几乎没有一笔超出框线,达到了与工笔画相似的艺术效果。在原有色彩之外,雍正小罐又增添了以锑呈色的洋黄色描绘的菊花和大丽花(成化斗彩上的黄色是以铁呈色,这是传统中国瓷绘的主要着色剂,以锑呈色的黄色是珐琅料,常用于瓷胎画珐琅的绘画),更显得富丽堂皇、美丽娇艳,可说是集斗彩之大成。

图 6 [清]雍正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

通高10.4cm,口径5cm,足径5.4cm

在陶瓷史上若以仿制而论,最有成就的当属雍正一朝,前朝所有名品如唐代越窑青瓷,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及成化斗彩等,都在其仿制范围之内。其品种之丰富、仿制水平之高超,也是其后任何一个朝代无法相比的。这个时期景德镇御窑场,在督陶官唐英的督理下,仿烧前朝器物都是由宫中拿出真器作样品,经过反复试烧之后直到皇帝认可,其造型、纹饰基本上接近真品。不仅如此,御窑场还为许多前朝器物,配置了破损或遗失的器盖,让人难以分辨。前面所举成化小罐器盖,即为雍正后配,其釉色和施彩方式,都力求接近成化原作,特别是红色浓重,与器身风格接近。但雍正时期的这件小罐,器盖施彩明显不同,红中微泛黄为油红色,这也是清代红彩与明代红彩明显不同处,越到清代晚期红彩黄色越重,成为一种橘红色。虽然雍正仿前朝器物非常成功,但在落款上常常书清代年款,这件小罐即未书成化年款。雍正时期有些器物的仿制,仅仿其造形或釉色纹饰,这说明雍正仿制更多的是一种工艺传承,但也不排除炫耀其高超制瓷水平的用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斗彩
国宝档案,明清斗彩瓷器发展介绍
古玩杂谈。。。成化斗彩的特点与历代仿品
斗彩
明看成化 精彩纷呈
[家藏展示]明朝御窑杰作之八高雅珍稀的成化斗彩(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