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的本质

是时候重新思考并回归教育的本质了。否则,我们在AI面前将会不战而败啊。

12月中旬,《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刷屏”了。

这篇报道讲了一个技术改变命运的故事。包括云南禄劝一中在内的248所贫困地区的高中在直播技术的帮助下,跟随名校成都七中的学生一起上课,成绩变化明显——“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中国青年报》报道

这个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为两个世界的鸿沟弥合而深深感动,也有人质疑实际的效果是否被夸大了,还有人关心直播背后的这家企业——比如一篇自媒体文章的标题是“这块屏幕可能无法改变命运,但却能造就亿万富豪夫妻”。

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体制内的学校还是培训机构,技术赋能、AI之类的话题都常被提及,像新东方、好未来都有专门的AI研究院(实验室)。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他投资的一家教育企业的AI品牌发布会上就说:“我在新东方一直灌输一个理念,就是未来机器教学一定会代替人的教学 。”

俞敏洪还说,“人工智能用在教育上,比用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更加有效。”科技在哪些方面可以改变教育呢?《中国青年报》讲的故事是其中的一个。在这里面,技术起到的作用是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他们面对的主要是城市孩子,个性化教育是一个被强调的点。当广告、资讯和购物都可以实现千人千面的时候,培训当然也可以。就像一家教育科技企业合伙人总结的那样,AI的优势在于“全知全能”,“AI 系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用户画像扫描、海量知识点扫描,精准知道他哪个知识点掌握了,哪个知识点没掌握。”

除了个性化教育,也包括对教师的赋能。理论上讲,AI可以帮老师从批改作业、阅卷等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之后,他将有更多的精力花在真正的“教育”上。甚至大数据分析也可以派上用场。好未来总裁白云峰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必须要用AI、数据和算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留存,包括人脸识别技术才能留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反馈,这样才能够去分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少学生真正听懂了?有多少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有多少学生其实不感兴趣?”

说了这么多,那么技术会让教育从此迅速进入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吗,传统意义上的人对人的教育会被颠覆吗,未来还需要教师吗?

在我看来,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们在讨论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时,不能忽略一点,那就是教育的本质。作家郝景芳有一个很精准的观察,她说,我们经常混淆两种全然不同的教育职能,“现实中的教育系统,负担的第一功能往往并不是培养,而是选拔。选拔实际上并不涉及教育理想,而是一种资源分配。”《中国青年报》报道中没有提及的一点就是,这些看直播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背后有北大的“筑梦计划”和清华的“自强计划”支持,它们都是针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这个故事涉及的主要是资源分配的层面。在资源分配中,政策的力量显然更大。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

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在他的访谈体自传中说得很动人:“我们在学校里教导孩子什么呢?我们教他们二加二等于四,教他们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教他们认识自己?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孩子说:你知道你是什么吗?你是个奇迹。你是独一无二的。全世界,没有另外一个孩子跟你一模一样。在过去那几百万年中,从未有过另一个跟你一样的孩子。看看你的身体,那是何等的奇迹!你的腿,你的手臂,你灵活的手指,你移动的方式!你可以成为一个莎士比亚,一个米开朗基罗,一个贝多芬。你有能力成为任何人。”

直播班的故事中也涉及到了郝景芳所说的“教育理想”的层面,虽然只是一个无心的副产品。这也许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地方:直播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自己身处的闭塞空间里看见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就像报道中写的:“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在柏拉图那个著名的洞穴隐喻中,身处无光的洞穴是人类普遍的处境,而教育真正的意义正在于此——让洞穴里的人见到地面耀眼的太阳。网上广为流传的那句被误认为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名言形象而诗意地概括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以,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可以摇动另一棵树的树,可以推动另一朵云的云,可以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灵魂。简言之,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并且有相应的制度支持)——这显然远远不是单靠技术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发现,技术所能解决的很多还停留在应试和资源分配的层面,而且,也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互联网和AI技术的本质就是数字化和量化,而真正的“教育”恰恰是最无法量化的。

我想起今年五月的一则新闻。杭州一所中学在课堂上使用了一款名为“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产品。这个系统可以刷脸考勤(校方称,他们主要是为了考勤),学生上课起立时,几秒钟便可完成点名。同时,系统在上课期间也会对学生们的行为和面部表情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个分数。如果负分超过一定的值,系统就会向老师的显示屏上推送一条提醒。

这则新闻曾引起一时热议,它很有时代的象征意义。如果以“教育理想”为目标,这样的系统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这让我想起福柯的视角,他在《规训与惩罚》中探讨规训的权力时,是将学校与监狱、工厂相提并论的。我想,使用这套系统的课堂上的学生会更容易理解福柯论述中的这种关联。现在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有它的历史背景,最早它就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为工厂培养流水线工人。而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人们在谈论AI将要取代人类工作的21世纪,再去用这样的模式训练一个个的“机器人”显然已经行不通了。是时候重新思考并回归教育的本质了。否则,我们在AI面前将会不战而败啊。


文|沈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语513: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的本质——莫言
敎育的本质
掌门教育:教育科技应厘清本质
“AI 教育”的未来简史
校园监测、机器陪伴、远程指导……技术创新,对教育是助推还是钳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