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春波:麦收时节吃粘糕(散文)
userphoto

2022.09.01 黑龙江

关注



作者简介:

许春波,网名春波秋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肇东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几十年,曾在多家各级文学报刊、网络平台上发表文学作品。有部分作品在一些文学大奖赛获奖,并被汇编入多部文学作品集。

麦收时节吃粘糕

【黑龙江】许春波

在四年的知青岁月里,发生过许多事情,都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其中,麦收时节吃粘糕更是令我难以忘怀。

粘糕,可以说是我们东北人的一道美食。那又糯又香的粘糕,不光是好吃,而且还有着抗饿的功能,是一种既美味又饱腹的好食品。

1970年代的那个麦收时节,我们这群十七八岁的小“知青”们,经历了可以说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那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很落后,也很原始,我们队里收麦子,既不是用机械,也不是用镰刀割,而是由人们用手去连根拔麦子。

至于为什么不用镰刀割麦子,当时我们无法去询问,只是面面相觑,很是不解。后来才知道,拔小麦是为了能把麦根子一起收获,好增加更多的烧柴。自然,这是解决烧柴短缺的一个办法,可却实实苦了我们这些拔麦子的人了!

拔麦子劳动强度相当大,想要把长在地里的小麦连根拔出来,不使出全身的力气是不成的。可拔起小麦来才知道,光靠力气也是不成的,这活计还考验着我们的耐力,还要有很强的忍受力。早上四点多钟就下地,一干就是6个多小时。这期间,我们在金色的麦田里,不停地哈腰把小麦拔起,既要经受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暴晒,又要忍受着腰痛、手指疼,还要承受着饿得饥肠辘辘。而且越是饿得慌,越是干不动,就越是手疼、腰痛。

好容易熬到了收工,连饿带累,往回走的力气都没有了。好不容易回到食堂吃午饭,却依旧是那长年累月的小米饭。我们议论纷纷,食堂大师傅赶忙解释:“咱食堂的白面只剩几十斤了,没来得及发面,明天就给大家蒸馒头。”没办法,本就饿的不得了,也只能这么将就着吃吧!顾不得那小米饭有多难咽,也不管西葫芦汤是淡还是咸。很快,两碗饭一碗汤就稀里糊涂的进了肚。下午还要拔麦子。

过午拔小麦时,我们都发起牢骚,干这么重的活,还吃小米饭,一点也不抗饿。问旁边一同拔小麦的社员吃的什么饭,人家自豪地说吃的粘糕。还说这是多年的习惯,一到拔小麦季节,就要撒粘糕吃,不然拔一天麦子咋能挺下来呢?!听着人家都吃粘糕,心里别提多羡慕,只好偷着咽口水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干活的人里也有管事儿的。

第二天中午放工,虽然依然那么累,可想到回去就能吃到白面馒头了,精神上还是得到了一点儿缓解。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集体户。还没走进食堂的门,就看到蒸汽从那门里飘了出来。紧走几步,像似那馒头不要钱似的,恨不得马上就吃到嘴里。

我们平时吃面食,是要凭在食堂领取的定量细粮票购买的。细粮票的数量,是由每个人按年分得的50斤小麦折合成面粉量来确定的。大约每人全年35斤面粉,也就是说,你的35斤细粮票花完了,就只能看着别人吃馒头了。

我们食堂的馒头,一般要用大锅蒸两锅才够吃,总共要有20多人吃饭呢。而蒸出来的馒头要分大小两种型号,大的需半斤细粮票,小的是平常的二两票一个。由于挺长时间才能吃上一顿细粮,因此一般吃馒头,我都要吃上一个大的再加一个小的,也就是要花掉7两细粮票。可今天,实在是饿急了,我买了两个大馒头,可还是觉得没吃饱,就又添了一个小的。我这一顿就吃了一斤二两馒头,若上秤量,加上所含水分,那就是近1.7斤重,这要搁如今,够我两天吃的了。当然,还有好几个人都比我吃的还要多。

饭后,身兼食堂管理员的连方,和食堂大师傅交代了几句,说他已经和保管员说好了,从库里给出几十斤糜子,抓紧磨成黄米面,给大家撒两锅粘糕。一听说我们也要吃粘糕了,甭提有多高兴了。我们相互传递着消息,个个都眉开眼笑。一下午的拔小麦也很是来劲儿,这一来是中午的馒头吃得饱,二来也是有些习惯了这劳动强度。

第三天,我们拔小麦的进度更快了一些,心里有着吃粘糕的念想,干起活来也格外的有劲儿。终于干到收工了,我们顾不得擦汗,也不再感到疲惫,就一门心思往回赶,想着快点儿吃粘糕。还未走近食堂,远远地就看到了蒸腾的热气,从食堂敞开的屋门涌出来。再紧走几步,就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迎面飘散过来。有人高兴地喊了起来:“吃粘糕喽!”于是,我们就像打了兴奋剂,快步扑进了食堂。

食堂窗口里的案子上,已摆好了一方一方的黄黄的粘糕。看着诱人的粘糕,闻着那飘散的浓香味,恨不得马上就吃到嘴里。我们嬉笑着你推我搡,在窗口前争着排队等着打饭,一身的劳累、满怀的疲惫感早就烟消云散了。

由于这粘糕不像馒头,不是按大小一个一个做出来的,而是一大锅粘糕被随机切割成小块的。因此,这粘糕是要上秤称的。又因为蒸出的粘糕所含水分比较大,一斤饭票可以买一斤半粘糕,这就要比馒头多一两。

好容易排到窗口了,看着别人都买了挺大一块粘糕,我也买了一斤饭票的。终于吃到粘糕了!可要多吃点。

新出锅的粘糕,黄黄的,粘粘的,再加上一层红芸豆,吃到嘴里,香在了心里。我吃了一块,又吃了一块,买了两次,最终吃掉了二斤粘糕。也是我们真都饿透了,每个人都吃了很多,最多的这一顿吃了二斤半。即使是女知青,也都吃了一斤多。

一次麦收时节吃粘糕,成了我们“知青”生活中的一次难忘经历。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们几年中很少有的一次吃粘糕。直至40多年后,我们“知青”相聚时,大家还都饶有兴趣的说起。是因为那粘糕太香?还是因为那日子太苦?亦或是我们的“知青”岁月太值得珍惜和铭记!

(20197月)

投稿须知

 《家乡文汇》公众号刊发内部作品,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投稿前,请作者仔细校对、审核,如有漏字、错别字或病句现象,作者自负。作品发表后,作者要配合平台反复转发推广,阅读量在50以内的作者文章,将控制后续发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山不远》(散文集) 月是故乡明
【散文】韩延晓 | 麦收时节
麦收随想
麦收时节,我的童年记忆。作家:沈裕慎
60后、70后、80后的麦收记忆
【农耕】割麦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