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业布局与自然条件 - 千里马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农业布局与自然条件

华东师大地理系  郭柏林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就是作物、林木、畜禽、鱼虾的生长、发育、繁殖的生理过程,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光、热、水、土等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全部生理过程都要受这些自然因素的制约。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强烈影响农业生产,使后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一、光照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以其热效应经予动植物一个适宜的温度条件,而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唯一能量源泉。

    作物发育的快慢明显受光照时数(即昼夜长短)的影响。根据对光照时数的要求,可把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两类。前者如早春到夏未之间开花、结果的小麦、大麦、豌豆、油菜、甜菜、马铃薯,它们只在日照缩短的条件下,可以迅速从营养生长期时入生殖生长期,开花结实,若日照延长则会停止或延迟开花。如六十年代曾将浙江高产晚籼引种到日照时数较多的淮河流域,就不能成熟。因此,作物布局必须根据各地日照时数的特点,选择对日照长短要求相适应的作物,以利作物正常发育、成熟。

    不同种类的作物、林木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棉花、玉米、甜菜、马铃薯等喜阳作物在生长期要求较强的光照,若在遮阴的条件下,会造成有机质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如糖用甜菜中含糖量、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豆科作物籽实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而咖啡、可可、生姜、韭菜、茶树适宜生长的阴生条件,一旦阳光过强,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合理的农业布局,还须顾及作物、林木对光照强弱的适应性。

    二、热量

    热量是生物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自然条件,它反映农业生产季节的长短。一个地区农业结构、作布局。品种搭配、种植制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利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由热量条件所决定。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互不相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也各不一样,根据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大致分为两类。水稻、玉米、棉花、花生、烟草、甘薯等喜温耐热作物,在生长初期需要10℃以上的温度,在生长盛期要求20~35℃的温度,成熟期要求降温,但也要保持20~25℃;小麦、大麦、马铃薯、甜菜、油菜、豌豆、蚕豆等喜凉耐寒作物,在苗期一般能耐低温,以后需要逐渐上升的温度,日平均温度>10℃时开始积极生长,生长盛期的温度要求15~25℃,成熟期要求温度逐渐降低,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0℃左右。因此,进行作物布局、安排耕作制度、选择栽培品种,必须对作物的温度适宜性分析。

    不同作物对积温的要求不同,就≥10℃积温而言,春小麦、马铃薯、油菜等喜凉作物要求1000~2000℃,谷子、大豆、高粱等中温作物要求2000~3000℃积温,甘蔗要求6500℃,橡胶要求7000℃以上。由于各地积温状况不同,对种作物的适宜性也有明显差别,以致作物布局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热量的多少,不仅制约作物种类和品种选择而且影响当地的种植制度,它是确定一个地区复种指数、熟制,乃至作物组合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10℃的积温在3400℃以下,每年基本只能种一季作物,如我国东北地区;3400~4000℃可以做到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如华北地区;4000~4800℃为一年二熟,如江淮地区;4800℃以上一年可三熟,如长江以南地区。

    作物,尤其是喜温作物在其生殖生长期还需要一定的较高温度,如棉花开花结铃要求最热月平均气温23~25℃以上,温度不高,不能现蕾、开花,结果、吐絮。云贵高原积温能满足棉花生长要求,但夏季高温不足,最热月温度<21℃,不能保证棉花成熟,限制了棉花种植。

    对于多年生林木及一年生越冬作物来说,越冬温度是栽培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在冬季严寒低于作物所能忍受的限度,即使积温可以满足该作物的要求,也不能种植。如我国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地区≥10℃的积温在1500℃以上,超过冬小麦全生育期所需的积温,但由于冬季严寒,冬小麦不能安全越冬,故只能种植春小麦。又如我国华南许多地区积温高达7000℃,似乎都能种植橡胶,但冬春突发的寒潮,可把气温降到10℃以下,使橡胶受冻害,从而限制其种植。因此,多年生林木及一年生越冬作物可忍耐的最低温度等值线,就成了这些林木、作物分布的极限界线。

    三、水分

    水分是生物体内最大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植物体的含水量占鲜重的60~80%这也是植物有机体生命过程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要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高产稳产,必须适时适量供应水分。

    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差别很大。水稻需水量最多,棉花、玉米次之,谷子、糜子最少。因此,根据各地水分供应状况,种植需水量不同的作物,是作物布局的重要内容。

    降水量是农田水分最主要的来源,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多寡对农作物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年降水量等值线可作为农业类型的重要指标。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大致是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气候湿润,旱作物一般不需要灌溉,可以种植需水量较多的水稻,这里属水田农作区,如我国江南地区,年降水量<800mm地区,农业生产受季节性缺水的影响,灌溉是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的关键条件,如无灌溉,一般只宜种植耐旱作物,这里属旱作农业区,如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大致是农区与牧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400mm地区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年降水量<400mm地区虽可从事旱作农业,但一般应以牧业为主.由旱作物(小麦)最水需水量为250mm,因此,年降水量250mm等值线大致可作为旱地农业与绿洲农业的分界线,<250mm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这里属绿洲农业区。

    我国位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往往不能与作物发育的需水阶段相吻合,从而影响作物生长,而且会造成旱涝灾害。为了解决这一予盾,除了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充分利用季节性降水资源,调节农田季节性供水,满足作物各生育期对水分要求外,还应合理布局,轮作倒茬,以适应当地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如延安与西安降水量分别为629mm和529mm,相差不大,但延安夏季雨水集中对旱秋作物生产有利,形成以谷子-糜-高梁为主的作物组合;而西安秋雨、春雨较多,降水相对比较均衡,有利冬小麦播种、出苗、返青、拔节,所以形成以冬小麦为主的作物组合。

    在降水量少或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丰沛程度也成为制约作物分局的重要因素。我国银川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降水少,但黄河流经,地表水丰富,灌溉历史悠久,旱涝无虑,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麦稻产区。又如河南省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分不开,目前,全省已拥有机井60万眼以上,井灌面积达4500万亩。

    四、土壤

    土壤具有能够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热、空气和养分的特性,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各地区因土壤类别、肥力特性的不同,对作物布局有很大影响。

    各种作物习性不一,对土壤质地要求不同。如块根、块茎类作物,需要在土壤中膨大茎块,一般以质地疏松的砂土生长最好,在砂壤土和砂土长生的总生产量要比在壤土和粘土的产量高;玉米、小麦蓄水、保肥能力强,在粘壤土生长的产量较高。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PH值各有适应范围。棉花喜欢在微碱性和中性土壤生长,而茶树、柑桔则要求酸性土壤。烟草在酸性红黄壤种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烟叶色泽金黄,芳香油和糖分含量高,尼古丁和蛋白质含量低,用这种烟草制成的卷烟,气味香醇。

    土壤的含盐量对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盐碱地区,作物布局必须考虑作物的耐盐能力。小麦、玉米耐盐能力低,在示经改良的盐碱地直接播种,不易出苗,即使出苗,产量也很低,以致得不偿失。但向日葵、棉花具有不同程度的耐盐能力,在不能种小麦、玉米的盐渍化土壤,可种植向日葵、棉花。

    五、地形

    地形各要素会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直接制约农林牧用地的分布和利用方式,对农业布局发生影响。

    不同高度的地表,其水、热状况有明显的垂直分异。海拔高程每升高100m,气温平均降低0.5~0.6℃,随着气温的降低,≥10℃的积温减少150~200℃,生长期缩短3~6天。因此,海拔高度的不同往往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作物组合、耕作制度和农业类型的分布,使农业布局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如川西滇北地区自下而上可看到双季稻-单季稻-小麦-林业-牧业垂直分布现象。

    坡度是坡面利用的最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梯田修筑,从而制约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牧业的合理配置。≤5°的平坡,无侵蚀危险,水土流失轻,可辟为农耕地;5~15°的缓坡,土壤以片蚀为主,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才适宜旱作,但应发展部分果林、经济林,实行农林结合;15~25°的中坡,流水冲刷强烈,要严禁开垦,应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发展林业、牧业。

    坡向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在中纬度比较显著。由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阳坡与阴坡的水热状况有时显不同。阳坡热量多于阴坡,而阴坡水湿条件优于阳坡。因此,在坡面种植作物时,要根据坡向,选择相应的作物和适宜品种,在阳坡种植喜温好光的作物,在阴坡可布局喜凉耐湿的作物。

    地形对农业布局的制约还反映在不同地貎类型的农田形态特征、土地利用方式有明显差异。平原海拔较低,地势起伏小,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对排灌系统建设和机耕作业十分有利,是发展耕作业的理想地区;平原湖泊密布,泽国水乡,往往是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岩性软弱,土层较厚,丘间沟谷凹地多为耕地集中分布地,坡度较缓的坡面常被辟为梯田;热量充沛、排水良好的丘陵地是发展果木林、经济林理想地区,以经济林与种植业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是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山地地势起伏较磊,陡坡较多,谷地狭窄,平地狭小而分散,耕垦受到严格限制;但水热条件垂直分异明显,为发展多种农、林、牧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盆地和高原农业利用方向,因位置、高度、气候带而异。我国西部内流盆地干旱少雨,只能逐水草而居;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四川盆地是综合发展农林牧沟渔业的理想地区;青藏高原地势高寒,只有河滩地区草场有利牧业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徽省农业气象概况---安徽农网农业科技
世界上生产茶叶最多的地区——南亚地区
葡萄酒知识简介:葡萄品种和产地
课外地理 | 复种制度、复种指数和耕作制度到底有何区别?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无人机向农业领域进军,这些麻烦事都不用自己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