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庆江 | 《休丁香》对庐剧的贡献(上)

一、《休丁香》是庐剧移植的非典型案例

任何剧种的发轫可能会在一个具体区域,而要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有影响力的剧种,就一定会广泛吸收邻近地区戏曲及相关艺术的优秀成分,逐步成就自己。庐剧就是在不断吸收、移植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移植是庐剧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庐剧发展史上,移植吸收的剧目众多,据《庐剧若干》记载,仅合肥庐剧团表演的移植传统剧目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宝莲灯》、《张羽煮海》、《小姑贤》、《桃花搭渡》、《玉簪记》等81部;移植吸收的唱腔同样众多,【黄梅快板】(又称行路调)移植于皖南花鼓戏,【阴司调】由黄梅戏的【阴司调】改良而来,【叠断桥】就是移植了“茉莉花”的曲调,【凤阳花鼓调】就是由凤阳花鼓戏的唱腔演变过来的,其它如【卖兰花调】、【道情调】、【孟姜女调】等等,均为移植过来的庐剧唱腔。

而庐剧《休丁香》的移植,则是一种可圈可点的非典型的移植模式,与上述的移植模式不同,它是剧目和唱腔同时移植过来的,而这一模式又主要是发生在对端公戏的移植上,如在移植《河神》剧目的同时移植了【河神调】,移植《薛凤英》剧目中也移植了【薛凤英调】。这一点我们从旧版的西路和北路庐剧演出的《休丁香》、《河神》、《薛凤英》里仍然可以看到,其演唱基本上是沿用了原剧种里的几个唱腔,鲜有使用庐剧固有的主调、花腔小调,这在庐剧移植史上是很少见的,特别是在本戏里。

虽然,庐剧不会因为多了或者少了个别剧目、唱腔的移植而受到多大影响,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否认《休丁香》对于庐剧的突出贡献。

二、《休丁香》充实了庐剧的剧库

《休丁香》,又叫《张万郎休丁香》、《张郎休妻》,已经是庐剧的代表性剧目之一,深受观众的喜爱。

(一)基本剧情和版本

天上“聚财星”下凡的郭丁香,嫁给“败财星”转世的张万郎,新婚不久的一天,两人在花园中发现了金银财宝,就这些金银是买骡马庄田,还是开妓院赌场的问题,郭张发生了争执,自此之后,张万郎整日在外游荡,丁香试图通过容忍来换取张万郎的回心转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一张休书,张万郎迎娶了干妹妹王妙香。郭丁香痛不欲生,张家是回不去了,又无脸回娘家,正要准备自寻短见时,被樵夫范士江救下,遂结为夫妇,在丁香的打理下,范家逐渐富足并育有后代。而娶了王妙香后,张家财产很快被挥霍一空,一场天火烧死了王妙香,张万郎也被烧瞎了双眼,沦为乞丐。一日,乞讨到一户富人家门前,张万郎在知道这就是郭丁香家后,悔恨交加撞墙而死。

庐剧《休丁香》在流传过程中至少出现三个版本:即寿县庐剧团潘际帆根据老艺人王顺田口述改编的“潘本”、“六安油印残本”、由陈仲根据尹长仙、王本银、周启富、孙万金、张金柱口述整理的“陈本”。

“潘本”共7场,分别为:《耕知乐》、《绣罗衫》、《拜寿》、《休妻》、《叹十里》、《荡产》、《再遇》;六安的油印殘本也有7场,分别为:《定亲》、《劝嫁》、《王家庄》、《休丁香》、《叹十里》、《王妙香》、《张郎乞讨》;“陈本”《休丁香》借鉴了“潘本”和“六安的油印殘本”的部分情节和一些唱词对白,整理成8场,依次是:《劝婿》、《绣罗衫》、《算命》、《会妙香》、《休丁香》、《叹十里》、《荡产》、《再遇》。

现在庐剧舞台上流行的,除“陈本”外,也有综合这三个版本的。

(二)端公戏《休丁香》

端公戏的传播区域相对集中,基本上在历史上的古楚国版图内。《汉书·地理志》云:楚人多“信鬼神,重淫祀",自商周遗传下来的巫文化“至楚更甚”。端公戏,源于古代设坛祀神仪式,因主庆的男巫称为端公,故名“端公戏”,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端公戏。有研究者认为,端公是巫文化的标志,巫文化是楚文化的主要核心部分。

端公以替人祈福免祸、打鬼除邪为职业,端公戏一般是在“香火会”、“酬神”、“开财门”等活动时演出,演出中端公头戴面具装扮神灵,且歌且舞。渐渐地,应观众需求,端公戏演出的内容和功能便发生了变化,从纯粹的宗教功能过渡到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开始演唱民间故事和流行戏文,表现男女爱情内容,唱词幽默风趣,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泼洒脱。于是,便有了端公戏《休丁香》。

寿县,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还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封地,是安徽省首次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楚文化底蕴。寿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保留原生态楚文化民俗世情提供了一个文化小环境,端公巫师跳神歌舞得以世代相传在寿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就现实而言,清末民初,寿县涌现出许多丁香班艺人,著名的有小潘四、刘全才、丁玉传、冯聋子、徐志红以及霍邱左王集的乌来财等,这些人本身就是端公。

端公戏《休丁香》的题材取自“灶书”。灶书,又称丁香戏、“郭丁香”,讲述灶王爷张万郎和灶王奶奶郭丁香的生活和爱情纠葛故事,是流传于河南固始县一带的民间曲种。产生于清代初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于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并广泛流布于周边商城、潢川、淮滨、安徽省霍邱县、阜南县、金寨县等区域。灶书被誉为中原第一民间叙事长诗、也有称其为“中原第一民间史诗”的,与流传于湖北崇阳一带的《双合莲》并称为清代汉族民间叙事诗的双璧。

至于1918年前后发源于河南省新蔡县的“杠天神戏”,又称“唱天神”、“灶爷卷”,是流传在驻马店市东南部新蔡县、正阳县及豫皖接壤地区的一个传统戏曲剧种。通过其流传的剧本《张郎休妻》可以看出,“杠天神戏”也是分角色演出《休丁香》的。只是“杠天神戏”出现太晚,且影响力有限,所以,端公戏《休丁香》的题材当是取自“灶书”的。

(三)《休丁香》由北路庐剧移植于端公戏

寿县是一个具有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文化兼容的城市,端公戏、推剧、庐剧等戏曲形式都能在寿县得以共存。

传统的庐剧流派,一般划分为西路、中路和东路,也有说“上、中、下”三路的,其实以寿县为中心的沿淮地区,庐剧演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为旧属六安市,且与合肥市相邻,所以不仅受到了中路庐剧和西路庐剧的双重影响,而且还兼容沿淮各种文化形态,现在有庐剧研究者称之为北路庐剧。北路庐剧以丁香戏为主,剧情多伴有神话色彩。

早在清末,就有“涂乱子班”和“高升班”活动在六安、寿县、淮南、蚌埠一带,民国二十年前后,“涂乱子班”改名“义和班”,沿淮著名艺人诸如沈胖子,张海清、戴玉林、王炳道,女演员李玉兰、戴鸿云,六安霍山著名艺人肖九灵、余大江也在“义和班”唱过戏。这些艺人将寿县民间的“淮词”、“光棍溜子”,“老婆歌”等曲艺带入北路庐剧,使北路庐剧更加接近当地的民众生活,观众喜闻乐见。

北路庐剧在与端公戏的合班演出中,移植了其仅有的剧目《休丁香》、《薛凤英》、《河神》和《九郎对表》,端公戏也由此一蹶不振。(待续)

最忆是巢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庐剧文化
陕南端公戏
[非遗]壮剧
新凤霞:荀先生的艺术没有用电影保留下来,真是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
言菊朋
关于合肥庐剧的调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