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愿全世界都是孩子

愿全世界都是孩子

濮阳市第五中学      雷利鸣

战争对于出生于2000后的这群小朋友来说太遥远了,他们也只是从影视剧或书本中有所了解,加上历史知识的贫乏,战争的原因、经过、危害更是知之甚少。

上午学习的《在柏林》是一篇以反战为主题的微型小说,在不足400字的篇幅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情节安排巧妙,伏笔设置惊奇,结局震撼人心,小小的篇章包孕着丰富的内涵。

开头句子“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句简单的社会环境描写,映射出战争的残酷,为引出下文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和精神失常的老妇人埋下了伏笔。

当老兵斥责小姑娘嗤笑老妇人嘴里大声重复说着“一、二、三”时,说出了真相:数一二三,是因为失去了三个心爱的儿子。接着老人又讲出现在轮到他要上前线了,走之前要把老妇人送进疯人院的事情。

结果车厢里一片死样的静寂。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静寂是残酷的现实震撼了车厢里所有的人,尤其那两个女孩。当时大家应该更多沉浸在悲伤里,或许女孩的父亲,或许妇女的丈夫也惨死在战场,引起起了大家的共鸣。

但我的耳畔回荡着老妇人“一、二、三”的声音,我的眼前恍惚着花白头发的老兵。

从古到今,战争原因各不相同,但结果却都一样。

杜甫的《石壕吏》就是最好的证明。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中是以唐朝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三个儿子奔赴沙场,两个都战死了的老妇,被凶悍的官吏抓走充当兵役的故事。那逃走的老翁,是家里最后的生活保障,老妇让他逃走,自己去充当徭役。这场面何其悲痛!何其震撼!

两者都是从侧面着笔,胜过所有正面描写战争残酷的艺术作品,冲击力极强。

下午让学生收看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揭示了二战的残酷。

在一个日耳曼男孩和犹太人男孩的眼里只有爱与友情,没有种族、仇恨、杀戮,最后他们的生命都葬送在法西斯集中营的毒气室里。而这一切始作俑者就是布鲁诺的父亲,一个法西斯的狂热分子,他给别人制造了灾难,也让自己的孩子葬身于自己手中。最后结局也是直击人的灵魂。

《在柏林》和这部电影都是描写了德国人在战争中的苦难,前者是的背景是一战,后者的背景是二战,但战争的发起者恰恰都是德国。也揭示了施与别人苦难者最终也会跌入苦难的深渊,那德国老妇“一、二、三”的喊叫,那德国母亲失去儿子雨中的悲号,让人心痛,也让人警醒。

柏拉图说:只有死者才能看见战争的结束。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无休止地发生战争。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总是捆绑国家和人民,来发泄自己的私欲。或者鼓吹一个天堂般的梦想,控制住狂热分子的大脑,去践踏别人的生命。其实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间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战争只能发生在成人的世界,儿童的世界只有天堂。

如果全世界都是孩子,这世界就是天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圣”这首《石壕吏》,堪称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理解性默写
25 《杜甫诗三首》
25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石壕村的翻译及原文
部编语文《在柏林》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很活跃(含板书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