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发现哲学——张一兵的马克思文本学研究

张一兵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十分特殊的学者。一方面,他在国内学术圈内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巨大的话语权,甚至是原先高中哲学课本的挂名主编;但另一方面,他又与“官方马”相去甚远,甚至可以称得上特例独行。他有着极其复杂的知识背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数十万字的文本深耕,对复杂科学范式的偏爱(佶屈聱牙的黑话)。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乍看起来似乎是一本原理教材性质的书,但事实上,里面提出的许多学术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也可以称得上有创见。我认为,这本书是张一兵版的《保卫马克思》,在重读马克思的同时,也同时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他创造(突出)了一系列新范畴:历史现象学、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批判)、科学异化、三大拜物教等等。下文将简要介绍张一兵文本学研究的新观点。

三次转变

正如公众号上篇文章所摘录的那样,张一兵反对将马克思的所有出版文本当作一个均质的整体,随意从中截取片段以构建出一个整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阿尔都塞,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不同时期文本之间的异质性,同时极其重视对未发表手稿的研读。粗糙地来看,如果将第二国际和苏东教科书体系以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为核心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对马克思的第一波解读,那么以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异化、人学、弱化政治经济学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第二波解读:在理论上体现为对僵化的第一波解读的批判,在实践上则指向对斯大林体系的批判。阿尔都塞以“两个马克思”为标志的《保卫马克思》则是第三波:他指出,马克思的思想可以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为界划,分为人本主义哲学和历史科学。将马克思的写作生涯概括为一个从唯心主义(小资产阶级)出发向唯物主义(无产阶级)过渡的过程。这种解读既反对第一波解读隐含的官僚资本主义倾向,又反对第二波解读的小资产阶级倾向。那么张一兵的思想可以看作这第三波解读的延续,但做得更为精细。他在《形态》以外,又指认了两篇关键文本,即《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经济学手稿》(简称《大纲》)。在他看来,这三份文本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分别在于:

1844手稿》:从资产阶级改良理想转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形态》:从人本主义的实然-应然二分转向(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

《大纲》: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到狭义历史唯物主义,重启认识论批判

对《大纲》中蕴含的一种既不同于《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则,又不同于《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的新哲学的指认和分析,是张一兵的理论贡献。

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

张一兵认为,随着对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则无法透视资本主义社会极其复杂的现象。因此,马克思不得不重启他在《形态》后放弃的异化-主体向度,走向一种被张一兵称之为历史现象学的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张一兵在这里启用“现象学”一词,并不是指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而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基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批判立场,它要求人们关注从具体地感知物,到构成感性确定性的知觉”,直至自我意识构架的分层现象结构,以及在现象背后作为最终本质和规律的绝对理念的揭示。它是通过研究事物(本质)在时间内历史地呈现(显相)出来的认知科学。

对马克思来说,这一过程意味着:面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过程,必须经由对多重物化颠倒的商品-市场中介关系的历史性剥离,才有可能达到对事物本质非直接性的批判认知。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之所以“唯物”(具有合法性),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抽象成为统治”的社会。统治现实的是“抽象劳动的等价关系—价值关系—货币—符号(信用)”。资本成为了“一”:不是柏拉图以来理念论的永恒的“一”,而是历史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一”。要拆穿这种抽象/符号背后的层层伪装和颠倒,就必须回到哲学,回到主体:现实的主体劳动。

异化话语的回归

因此,在经济学研究的背景下,马克思在《大纲》中重新启用了他在《1844手稿》中核心的劳动异化的概念。但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不再是一种作为类本质的本真劳动/自由劳动与现实的异化劳动之间的二分,而是现实中活劳动与其自身(劳动的客观条件:凝结成资本的死劳动)的颠倒。让我们看一段马克思自己的阐述:

财产同劳动之间,活劳动能力同它的实现条件之间,物化劳动同活劳动之间,价值同创造价值的活动之间的这种绝对的分离现在也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产品,表现为劳动本身的要素的物化,客体化。

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商品,作为统治工人的手段,是生产过程的结果。这是物质生产中与意识形态内表现于宗教中的那种关系完全相同的关系,即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

资本由劳动产生并不断增殖起来,表现为统治、支配活劳动的对象化劳动这是经济关系本身的现实异化。这种颠倒是物的人格化和人的物化资本家不是作为个人来统治工人,他只是在代行资本统治权。在这里,异化的观念不是在头脑中出现的,而是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异化的真实反映。

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货币与资本

基于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学,马克思重新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复杂的物象:

其一,任何社会存在都不只是指物质实体,而是指感性活动、活动中的关系与功能性属性。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都是一种科学抽象,不是对象物的汇总,而是一种被抽象出来的社会关系

其二,对商品这种特殊的物来说,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不主要表现其自然属性,亦非其功能性属性,而主要表现为其价值。价值是非直观的社会关系,是交换关系的现实抽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被人们之间物与物的关系取代了,而这种社会关系(价值)却表现为商品自身的自然属性,这使得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性质”(商品拜物教)。

其三,随着货币的出现,原来看不的交换关系获得了感性的物质呈现体。本来使用价值是一般产品的自然规定性,是价值的物性基础,可是,在商品-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交换过程中,充当物与物交换中介物的价值反倒成为人们首先追逐的主体,因为有了它的代理货币就可以占有一切使用价值反而成了货币实现出来的表象本来具体劳动是真实改变物质对象的活动,抽象劳动不过是具体劳动的一种一般等值规定,可是,货币作为抽象劳动的代表却成了一切具体劳动的现实统治者。

其四,资本是最纯粹的拜物教形式。“自动的拜物教,即自行增殖的价值,会生出货币的货币,就纯粹地表现出来了”,资本“钱生钱”的魔法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剥削被遮蔽了。资本最大的特征在于“不在场的在场”:它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奴役关系,却不像前现代的奴役者拿着皮鞭抽打奴役那样明显,而是隐秘于工厂的原料和机器之中。当剩余出现的时候,所有物性在场的物都不是自身,而是并不在场的资本关系。或许用一句话概括是很贴切的:资本家从来不在犯罪现场。

结语

本文试图简单介绍张一兵主要的学术立场,以及从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中构建一种新的批判哲学的尝试。我听过他的几个讲座,也读过他的许多文章。不可否认的是,他存在许多学者的通病:一个观点反复说,堆砌黑话(当然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等等。我并不认同他的许多观点。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给我们今天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提供了桥梁和导向。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回到马克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一兵 | 价值形式的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
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三)——科学抽象法第二条道路
劳动节特辑 | 关于超额剩余价值来源的“矛盾”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
张一兵丨《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
数字拜物教的生成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