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不仅仅是学术

微信公众号:学术那些事儿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首发

  编辑:吴伟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种对沉思生活内在价值的贬低和对实践的推崇本身是一种现代现象,就此而言,最强调历史的马克思未免也缺乏历史感。    

我们国家向来有强调知行合一、行高于知的传统,当然这里所说的“知”比较局限于伦常层面。在这种传统中,相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能像现代教育一样把教育从生活中隔离出来,不可能规范化、标准化地开展工厂式教学,而强调修行,强调因材施教,强调老师的以身作则,总之是要把知识落到具体个人的切身感受上。学习于是有体悟的成分在里面,要培养出相应的感觉。“知”既然切身可感,依此而“行”就顺乎自然了。相应地,现代教育脱离了对整全生活的反思,清洗了具体个人的感受,而以能考试或会操作为要求,致力于使学生掌握一套可脱离具体个人特性而成立的标准化知识。    

当然现代教育也还试图教些德性之知,但再蠢的人也不会相信这些东西能靠课堂灌输、考试教出来。就此而言人文学科确实特别不适合现代的教育考评方式。人文学科的知识只有在融入了对生活的整全思考、影响了自己的精神气质时才算真正掌握了。因此在人文学科的学习中必须非常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让知识与自己生活中最朴素的困惑进行对话,而不是背些条条框框,按出卷者的喜好写些自己满不在乎的答案。人文学科是修养人的,理工科“文化”并不“化”人,而是外在于具体个人品性的“客观”知识。    

哲学是古希腊的特产,自然科学是希腊数学和文艺复兴时代实验方法的结合,是西方的特产。在古希腊,不存在现代意义上哲学/科学的知识分类,那时所谓的天文学还是和人间的秩序连在一起,事实观测和概念辨析不分。现代自然科学出现后,这种哲学-科学混沌不分的状况改变了,哲学也越来越随科学的发展而重新界定自己的工作。    

自然科学本来也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求知工作,直到最近两个世纪才和技术结合起来,到现在已完全成了国家意志和资本运作打造的大型工程。科学提供原理,技术依照原理做出具体的事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比之下,哲学继续自由而无用,虽然难免反复申辩自己有“无用之大用”。基本上我们还是能接受理论哲学的无用状态,我们也实在看不出它能有什么用。若问既然没用为什么还不取消,只能说反正养这帮人也花不了多少钱,装点门面帮帮闲也好;再说没准有用呢,没准我们就该自由而无用呢。

相比之下,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哲学这些实践哲学就比较尴尬了。康德提出一整套高妙的道德原理,但那是在理论的真空中提出的,现实中完全施展不开,因此被人批评为“应当的软弱”。实践哲学似乎必须把这套哲学付诸实践才是有价值的。    

实践哲学是哲学,不是实践。哲学通过疏通道理解决困惑——所谓困惑,就是不同的道理郁结在一起,无法自解,于是惶惶然。    

我困惑甚至抑郁,我看了心理医生,他把我的情状命名为某种疾病,于是我的困惑似乎得到了解答——我得病了。但这种“解惑”显然和通过读书思考、通过和朋友交流而把自己的困惑想通是不同的。心理治疗似乎仅仅是把我的困惑抛掉了:心理医生凭自己的专业权威以疾病的名义否定了你的困惑,我信任这种权威,于是心安理得地把这一作为疾病的困惑抛开,重新“健康”做人。当然在此意义上心理医生也给我解了惑,只是答案实在太简单:我得病了。至于这种病具体什么机理那就不需要我来想了,对科学的信任足以使我心安理得。很多心理治疗如果说有点效果的话,可能也不是因为药物之类的起作用了,而是通过这么一套话语给困顿抑郁者提供了一种对自己糟糕处境的解释,于是“患者”的“心理”得到了安抚。相比之下,通过思考、交流解惑是真正把困惑疏通了:你仔仔细细把原本困扰你的道理理清了,实实在在觉得把问题想通了,心里一块石头落地,总算松了口气,思绪流畅了,手头的事情意义何在清晰可辨了,自己的认识、体悟也由此提升了。    

这自然只是困惑的一个极端情形。事实上我们对几乎所有事情都有或多或少的困惑。困惑似乎在概念上与好奇相连:我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对身边事物、归根到底对自己的生活好奇,因着这种好奇和思考的意愿,我们困惑。否则便是麻木不仁之人,眼中的世界单调、刻板、浅薄。我们好奇、我们困惑,归根到底我们想理解,理解自己,理解我被抛掷其中的社会,理解在我生命中展开的世界。伯林说:“自我理解是人的最高需求。”    

在此意义上,实践哲学是一种对话,就自己的切身问题和先哲对话,希冀以此解决自己的困惑,理解自己的生活。对话不仅试着给出答案,困惑本身也在这种对话中不断重加塑造。而谈的既是切身困惑,这种对话就无法从整全生活中脱离出来。困惑本身是从具体的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这种对话也必须坐落在具体的生活中,针对具体的人展开。生活形塑出困惑,但对话也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各种途径把切身的“知”实践为“行”,实践哲学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不可能指望实践哲学给出一套原理,然后再具体实践这套原理。实践哲学是一场就着自己的切身困惑、借助先哲已有的思考和自己进行的无尽对话,这场对话坐落在整全的生活中,既被生活形塑,也形塑着生活。

人不只是劳动者或消费者,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有好奇心,喜欢读点科普、历史,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别人是怎么生活的。解惑、获得理解,这本身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实践哲学若能在此发挥作用就足够证明自己的“用处”了,这实在已经是太大的“用处”;得多蠢的人才会认为必须把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称得上有用。何况,虽然实践哲学的直接“用处”只是解惑,解惑的工作却总会通过被解惑的人而曲曲折折地付诸实践,只要这种知识是真正有穿透力的、能打动人的。    

知识分子应该有点自知之明。知识分子只处理社会生活中的极小部分内容:整理文化遗产,在相关领域作比较专门、细致和深入的思考。如此而已。社会生活是无数人、无数群体一起参与进行的,思想在实践中会有怎么样的命运完全不是思想者能决定的,其中必有无数盘根错杂的线索、环节,有创造性的误解和必要的妥协。知识分子在这些线索、环节上并不是专家,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了。否则恐怕不仅于社会无益,文人论政、纸上谈兵反而有害于社会;太强的实践关怀也会束缚哲思的步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些话理论上是对的,但实践上是错的”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与原理总结
蒋勋:长时间与困惑对话,便是信仰
一点儿哲学
你的行动,何以能够自我救赎?
其实生活就是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