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抑郁干预效果不佳,背后隐藏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一个青少年抑郁案例


我接的个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抑郁。

这是最近在干预的一个案例。

男孩,16岁,原来成绩优秀,聪明。

但他不是死读书的那种优秀,他兴趣广泛,声乐、绘画、书法、写作样样拿得出手,父母引以为傲。

读高中后,一切似乎顺风顺水,直到一场小的人际关系摩擦,他突然就不想上学了

家长非常重视,和老师多方沟通。

最终让孩子休息几天,但是从那以后,他就时不时缺课,说心情不好,头痛,不舒服,或者没有意思,上学没有意义。

最极端的一次,爸爸妈妈吵架,责怪孩子把家里的氛围都搞坏了。

孩子非常激动,当下威胁要跳楼,被家长拉住,并送往专科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医院诊断是抑郁症,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

但是孩子的康复情况还是不满意,表现在:虽然情绪不再容易烦躁、冲动,但彻底不上学了,整天打游戏,在家里过着“没有压力,非常开心”,但是一提到学校“马上变臭脸,关门,不理家人”的生活状态。

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底,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孩子逐渐变得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家长非常着急,找到我希望给孩子心理咨询。


青少年抑郁特征


青少年抑郁除了具备成年抑郁症具有的心情差、兴趣缺乏、生活无愉悦感、无意义感、活动少等症状表现外,还有其特征:叛逆、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烦躁、回避群体、沉迷个人世界。

每一个症状,都足以让家长捉狂。面对这些新现象,有的家长会感觉难以理解:眼前的这个孩子是如此陌生,原来学习成绩好、听话的那个孩子,跑那去了呢?

有的家长会自责:都是我没有教养好孩子,是我害了孩子。

有的家长会对孩子和配偶感到愤怒: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让我少操点心?

而孩子,往往也会对家长充满愤怒,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亲子关系恶化甚至断裂。


被忽略的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


第一,没有形成最基本的专业助人者-家长-孩子工作联盟。问题是问题,孩子是孩子。我们要把问题从孩子身上区分开来。因为孩子本质上也是痛苦,他们也想消除问题,改变自己。

这样的工作联盟,让我们和孩子站在同一个立场,完完全全从他的角度出发,为他考虑问题,而我们也避免了对孩子产生愤怒、不解、怨恨的消极情绪。

第二,父母自己没有改变的意识。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现在的模样,和家庭环境有关系。换句话说,孩子的问题里,有一部分是家长的问题,只是通过孩子表现出来。
比如,家长之间的冲突,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待,家长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焦虑蔓延到孩子身上。

但是他们只想让孩子改变,把改变的责任和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只对孩子做工作,让孩子改变,工作效果不好——因为这样做,我们只是在针对问题的一部分原因进行干预。

家长也必须改变,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三,工作联盟没有发现青少年抑郁背后的“存在危机”——当孩子开始质疑自己的生活,无法找到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满意答案时,存在危机就发生了。

其实成人也一样有“存在危机”,只是成人通常会通过工作、忙碌的安排、兴趣等形式,来防御这种对这种危机的觉察,从而避免焦虑。

青少年就不同了,当他们意识到在生活的轨道上,被安排着上学、生活的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和探求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会直面这种质疑——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并没有鼓励和帮助青少年去探索这个终极命题

确实,这些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所以当青少年无法获得满意的解释时,他们也迷茫、焦虑、抑郁,可能把愤怒攻击转向自我,以为自我伤害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沉迷游戏、逃避生活现实来掩盖焦虑。

治疗要探索青少年的这种深层次需求,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改变,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第四,操之过急,没有认识到干预是一个持续的漫长过程。家长们比孩子更着急,恨不得十几年形成的问题,在短短的几次访谈中就消失掉。这是神仙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家长要对干预和康复有客观的预期,给孩子做榜样,区分愿景与现实。

家长们也不要忘记,孩子是回不到原来的模样的,因为孩子在一直成长和变化中。乖和听话,不一定就是心理健康。

孩子在青少年阶段,要逐渐拿回自己对自己的主导权。叛逆、暂时的挫折、退缩,未必是坏事——如果被正确对待,往往会成为成长的转折点。

对于专业助人者来说,也要充分认识改变的进程和特征。


相关专业文章

如有心理问题进行问答

可评论或扫码留言互动

守护您和家人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删了孩子的游戏, 难道我做错了吗?!
青少年打工的利与弊
青少年心理波动频繁 注意预防极端事件
关于tDCS技术,孩子与父母看法有何不同?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独生子女成人格障碍高危人群 青春期引导最有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