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华德福小学大纲看意识发展:“我”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何在这八年中逐步变化的...

写在前面的话:每年鲁道夫·施泰纳学院的师训毕业设计,都要求学生们用艺术的手法呈现自己对华德福教育大纲的理解。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无数次被华德福教育大纲的智慧和美所打动,但除开精彩的内容,我对于大纲背后的线索——孩子的意识发展——更感兴趣,也觉得了解了“为什么”才能有自由安排课程的可能,于是便决定利用这次毕业设计,探索这样一个主题:“我”和“世界”的关系是如何在这八年中逐步变化的,又是如何得到课程大纲的支持的?惭愧的是,我对于中国文化了解还太浅,无法触类旁通,还只能借用美国华德福的课程大纲来解读孩子的这段意识发展之旅。


但在整个过程中,包括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都越发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这里的很多内容仍然是来自书本和老师的分享,导致我越是探索,越想赶紧投入教学,去真正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成长。这里分享的文字和图画,就当做是抛砖引玉,如果对于想了解华德福大纲的朋友们有任何帮助,那是再好不过,但在众多执教的老师面前,又显得班门弄斧,还请诸位担当!


一年级:“世界”引领着“我”,环绕着“我”

一年级:天使步步引领着孩子。在世界的环绕中,孩子梦幻地前进着。


一年级的孩子,“我”在哪里?我目前的理解是,尽管孩子从三岁左右就开始称自己为“我”,但这个“我”一部分是尚未完全入驻的“自性”引领着孩童模模糊糊地叫出了自己的“真名”,而一部分是对其他成人称“我”的模仿。孩子的自我意识仍然是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所以对他们而言,那真是万物有灵且美,世界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也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动态都会在孩子心中回响,进而体现在行动的模仿上。所以石头、花草、动物,当然还有人,都在对孩子“言说”。但这个时候的“言说”(Speech)有一种世界的客观性,这也是为什么对一年级的孩子讲故事,哪怕是格林童话中的起起伏伏,老师也不要用太戏剧化的方式讲,而是带有一些抽离的姿态,用近乎史诗般的口吻,让世界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在引领孩子读颂词和诗歌时,也要把重心放在其中的“动态”,比如风的呼啸,矮人“咚咚咚”的脚步等等,而非让孩子太多地去体会内在的情绪,因为这时的“内在”是很模糊、很梦幻的。


二年级:“我”和“世界”的逐步分离

二年级:孩子走在童年的森林中,一面是动物所呈现的“小我”,一面是圣人的力量。他们感受着这种对立,开始探索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二年级要学寓言和圣人故事?特别是这个“圣人故事”(Saint Stories)是否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有关系?如果只看华德福教学大纲,很容易进行“西方”和“东方”的划分。但若了解一下背后的线索,会发现有意思的共同主题。这个主题和著名的“九岁之变”有关系。一般我们提“九岁”,很容易被误解为孩子已经到了九岁之后的变化。但施泰纳博士其实说的是“进入第九岁的变化”,也就是孩子在八岁多的时候,这正是二年级。很多孩子从二年级的中后期开始,就慢慢进入了这个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开始搅动了起来,开始更明显的“我”和“你”的区别。一些人类的“小我”特质此时变得更活跃,但另一方面,那个向上的力量也在寻找榜样。寓言故事,特别是伊索寓言,多用动物的行为来描述人类的“小我”,在不说教的情况下,将人类本性中的一部分呈现给孩子,在孩子心中得到响应。但用动物而非直白的语言讲述人类的“小我”,其实是在保护这个阶段仍然稚嫩的孩童意识。与之相对的,圣人故事,在不说教的前提下,为孩子的内在提供了向上的鼓励、支持。此时的世界,因着孩子内在的发展,开始了更明显的分化。


三年级:“我”在这里,“世界”在那里

三年级:走出童年梦幻的森林,孩子来到了一条奔腾的大河面前。对岸的世界似乎很不同,但似乎也很有趣。“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与这个世界呢?


华德福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往往让很多成人都羡慕不已。学做饭、学园艺、学建筑等等。如果只用“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来评价这一年的大纲,就不算公允了。之所以要安排这么多“接地气”的课程,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孩子经历九岁之变,已经走出了童年梦幻的王国。突然一下,眼前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何去何从?有的孩子可能会害怕这个陌生的世界,退缩着不愿成长,而有的孩子又可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被眼前的世界吸走了。这时候的大纲,就是为了支持孩子此时充满不确定的意识,帮助他们在“我”和“世界”之间建立一个健康平衡的关系。圣经故事在国外的使用,并不是出于宗教文化的目的,而是因为这背后有人类的精神原型。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他们,不也和三年级的孩子们一样,突然“落地”了吗?讲这些故事,孩子意识深处的不安和焦虑,得到了响应,他们会知道,这个老师了解了“我”。而大量的实践性课程,是为了让孩子们“重新爱上这个世界”。哪怕孩子在此之前在父母老师的带领下已经有很多丰富的体验,因为意识的发展,他们熟悉的世界、熟悉的活动也会呈现不同的色彩。这时的他们不再只是梦幻地跟着父母老师去参与世界的活动,而是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开始自主自立地探索这个世界。这个“我”在精神上开始“立”起来了。


四年级:“世界”你好,“我”来啦!

四年级:小小雷神索尔纵身一跃,迫切地想要探索这个世界。从左上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大纲元素:北欧神话中的奥丁、本地地理(我选择了家乡四川),狮子和打铁。


在理解四年级孩子的意识发展时,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施泰纳博士经常把四年级和五年级放在一起,说这是“童年的黄金时代”。但四年级的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和五年级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这个没有教学经验的人,还真得在学校里和四年级的孩子接触后,才有了一点点线索。因为朋友在四年级班上实习,我才有机会经常观察和接触这些孩子。一段时间下来,他们给我的感觉只能用“活力无限”来形容。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能量,在课里课外寻找利用的渠道。他们就是一个个小雷神索尔(Thor,北欧神话的人物之一),挥舞着锤头,纵身跳到老师面前,渴望着挑战和成长。四年级的课程大纲则在很多方面提供了支持。北欧神话提供了精神原型。一方面众神已经走到他们的“暮光时代”,他们知道神是要死的,新的人会诞生。这仍然响应着孩子们从梦幻的童年到自性醒来的过程。另一方面,故事中的人物形形色色,神给孩子们榜样,邪恶的角色则给他们警示,在故事中教育孩子去驾驭自己新近发现的力量。而本地地理则是孩子扩展他们世界探索之旅的第一步,之后他们会走到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此外,动手的课程也相较三年级有了更多力量上的要求,比如木工、打铁。一开始我以为这些小孩儿会嚷嚷着叫累,不过朋友在实习后告诉我,那些小男孩、小女孩打铁打得那个起劲,没有这个程度的挑战是无法满足他们的!但另一方面,尽管四年级的孩子迫切地想要探索这个世界,课程大纲却不可操之过急,一下子给孩子太多难以消化的抽象信息。比如四年级的经典课程“动物和人”,之所以从动物开始而非从矿物(六年级课程),正是因为孩子此时更容易和有生气的动物建立连接。而无论是介绍地理信息还是动物的生活习性,语言仍然是故事性的,而不是信息的堆叠。否则,小小雷神探索世界的热情,很快就被浇灭了,剩下的可能就是课堂上能量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捣蛋鬼们啦!


五年级:“我”和“世界”和谐相处

五年级:回溯遥远的过去,历经古印度、古波斯和古埃及文明,五年级的孩子落脚到希腊文明,在这里找到他们意识的家园。


五年级的孩子大概是小学阶段中最优雅的了。他们往往身体比例协调,身段轻盈灵活。经历了三年级的不确定性,又在四年级时慢慢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新力量,五年级的孩子似乎对自己的状态感到比较满意,也似乎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尽管只是暂时的)。在宏观层面,经历了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纪元,在第四个文明纪元时,人类来到了自身文明的拐点——古希腊-罗马文明。孩子的意识从幼年一路发展到五年级的状态,则是在微观层面经历了这些文明纪元。五年级的孩子就恰好处在这个拐点上。因此,贴切他们的意识发展,此时的大纲会带领孩子们回溯他们的源头,学习古代文化,再落脚到希腊文明,从而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下一个阶段的考验做好准备。带领我们学习华德福大纲的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个观点。在她执教的这些年中,她观察到很多老师在古代文明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在古印度文明上就把时间花得差不多了,最后匆匆提一下古希腊文明。尽管华德福老师有相当的自由,但她认为这样的做法欠妥,因为这种安排似乎并没有体现出对于孩子意识发展的支持。五年级的孩子是小小希腊人,他们需要相当的时间去浸泡在希腊文明的思考、感情和意志上,像希腊人一样思考人生、像希腊人一样创造美与和谐。


六年级:请“世界”的秩序,助“我”度过考验!

六年级:一面是沉重的身体和向下的重力,一面是思考之光带来的向上之力。环绕着孩子的是有序的世界:头顶的星空,脚下的矿物、动物和植物褪去童年故事的色彩,充满着有序和智慧。哪怕是人类社会,也有这样的秩序。在这样的秩序中,“我”可以锚定了。


很多老师提到,一到了六年级,五年级那个和谐优雅的孩子似乎就不见了。他们的身体变化很大,也变得沉重,比例开始变得不协调,男孩女孩也慢慢开始经历青春期身体的变化。这具曾经如此熟悉的身体,现在似乎成了孩子们的难题,他们的自我要重新学习如何驾驭它了。而在感情上,青春期前内心世界的变化也让他们无所适从。从很多方面看,六年级的孩子都在经历一种“混乱”。而此时闪亮的,是他们的思考之光——逻辑思考的能力诞生了。尽管孩子在十二岁之前就已经会使用“因为。。。所以。。。”这种包含逻辑关系的句子,但这其实是语法本身所带有的逻辑,并未内化成孩子的思考禀赋,就像小孩子会模仿着说这种因果关系从句,却并没有领会其背后思考的线索。而此时的大纲,则是要调动这新诞生的思考力,去探索物质世界的秩序和智慧,用世界的有序帮助孩子度过自身经历的无序。正因为此,孩子们开始学习物理、天文、也从之前的动植物过渡到更有序的矿物,在人类文明方面,学习以秩序闻名的古罗马文化,甚至在数学上开始学习有序的商业数学。世界的这种有序性,正是这个阶段孩子意识发展所需要的支持。


七年级:“世界”,让“我”把你看看清楚!

七年级:“我”遥望远方,期待乘风破浪。


看七年级的孩子,会感受到他们从二年级后期慢慢发展起来的那个“我”强大起来了。“我”是一个独特有力的“个体”——这是七年级孩子意识深处的姿态。“我”和“世界”更明显地对立起来。但因为这个“我”已经越发羽翼丰满,对面的“世界”倒并不显得可怕。这就好像人类从中世纪的秩序性中醒来,有力地步入文艺复兴,大胆地追求和展现人类的力量和个体的独特性。一个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会激起孩子内心的热情,像那个时期的人们一样去探索这个世界。尽管之前孩子们已经在大纲的支持下从很多角度深入参与世界了,但此时的教学更需要去面对开始苏醒的精神个体。如果只有感官世界的丰富性,孩子是难以得到支持的。他们需要体会到世界背后涌动的人类意志,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课程,并不是为了把人类的过去死板地扣在孩子的脑中,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人类个体的思考、感情和意志在面对宏大的世界时,并非渺小和脆弱的,而是有着无可替代的创造性。有这样的引导,这些逐渐成长的人类个体才能在未来面对我们当前社会的浑浊面时,勇于改变、不会退却。


八年级:“我”——“我们”

八年级:从左至右依次为优律司美的“I”,“A”,“O”。“I”——“我”是独立的个体;“A”——“我”向这个世界敞开,为其惊叹;“O”——“我”愿意为了“我们”的成长而努力。


八年级不是华德福教育的终点,而是一个中点。这一年,大纲要支持孩子的意识开始一个重要的过渡——从“我”到“我们”的过渡。人类意识的发展不能仅仅止步于“我是独特的”。如果是这样,我们的社会将充斥着小我的戏码和冲突。“小我(Me)”和“真我(I)”的区别在于,“小我”只看到“我”和世界、和他人的分离,因这种分离而产生不安和焦虑,导致一心为己。“真我”看到了这种分离,但又在更高的层次看到了同一性。没错,“我”是独立的,但“你”也是独立的。我尊重自己的独立性,也尊重“你”的独立性。这种自性最终会发展为博爱。


所以在大纲中,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走出自我的狭隘,为这个世界、为其他人而惊叹,进而学会去爱。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年的历史要学习近代史,特别是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故事,因为孩子的自性在这里看到了人性之美——可以为了理想,为了他人而牺牲小我的力量。于我而言,优律司美中的“I”“A”“O”最能代表此时意识发展的主题:“I”——“我”是独立的个体;“A”——“我”向这个世界敞开,为其惊叹;“O”——“我”愿意为了“我们”的成长而努力。但八年级只是一个开始,整个高中阶段华德福的大纲都在引导这逐渐成长的自性,为二十一岁那年“真我(I)”的真正诞生做准备。

注:以上图画均为色粉笔(Pastel)和彩色铅笔的混合创作。


编者注:本文转载自伍丹Veronica博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德福学校(课程体系)
东西方的“自我”与九岁孩子——山竹班简讯之六_吴蓓的麦田
小学三年级如此重要,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9岁危机
最深刻的智力从动手开始
《北欧神话》与华德福学校四年级主课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