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妈妈说︱父母成长,孩子成长,就是这样简单


导读
只需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养娃这件事就变得轻松起来。下面是爱贝睿的爸爸妈妈们讲述的故事。在你们家,有没有类似的情形?


六月老师在爱贝睿育儿群里分享成长型思维模式之后,无论是分享者六月还是听分享的爸爸妈妈都很激动。
六月老师激动的是:爱贝睿群里的爸爸妈妈真是高能选手,迅速理解概念,还立刻运用,提供了精彩的实例。
爸爸妈妈们激动的是:听完讲座收获满满,赶紧分享给家人,而且应用在生活中,发现真的有用!
大家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都感觉自己又成长啦。下面,小编摘录了他们在讲座之后的一部分睿智发言。


六月老师的絮絮叨叨


分享到凌晨,大早晨起来又开始了)早上好!今天醒来想到点东西,再叨叨两句:

  • 1.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成长型思维会引领我们看到可能性,看到潜力,对他人和自己都有信心,这种信心引领我们转移关注的视角——就算情况还不理想,但这不是不好,只是「Not yet」。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进步!一念之转,我们会主动思考:这中间会有哪些地方有进步的?还可以怎么办?

  • 2.基于成长型思维的表扬或者鼓励,是发自真心的,怀抱好奇和欣赏的,关注过程关注成长关注努力的沟通,不是为了表扬而表扬,也不是为了操控而表扬。

  • 3.看到—分析—表达都要不停刻意练习。基本上你只要真实地面对孩子和自我或者他人就行了,不用再记住那么多“什么情况怎么说才好”的对策。

  • 4.成长型思维不等于没有沮丧、消沉的时刻,不等于无视不足,我们转换视角,便发现好转的希望、成长的机会从来都在那边,且把握在自己手里。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能看到积极面,我们就会更幸福更开心。

  • 5.培养孩子,先发展自己。用更多成长型心智去进行自我对话,采用觉察—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不评判—思考积极策略—行动这四步,发现一个可能之前没有被看到的、更优秀的自己。感受到「我原来这么努力/有好奇心/能欣赏……」你也可以看见「我周围的每个人原来都在努力和进步」,从而创造一个积极的循环。


孩子,原来有这么大的潜力

「看到、分析、表达,更从容真实地面对孩子。」


孩子铲坏我做的沙子小鱼,我干脆跟他玩「破坏」的游戏


肉肉妈:今天,我和肉肉玩沙子,我用小模具装沙子反扣过来就出来一些螃蟹鱼的样子,他一把就用小铲子铲没了,然后呵呵地笑,我又做了几个,他还是每次都一下铲掉。后来发现我停手了,立刻把模具拿起来递给我让我再做。我就把模具递给了爸爸说这回爸爸做,妈妈和肉肉一起来铲掉小动物,爸爸做一个我们一起霍霍一个,每一次都大声说出动物的名字,尤其是他能喊出名字的就特别兴奋(目前会说的话还是单个字居多)。


再后来,我说这回是肉肉来做了,爸爸把模具递给他,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虽然反扣的不好,但是他知道直接去摁沙子出来图案,也会自己指着说是什么,然后就等我们俩一起去破坏他的成果。如果不是昨天晚上的爱贝睿群讲座,我发誓我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想法。真心地谢谢六月老师。


咚咚妈妈:刚才看了肉肉妈的故事,结合在昨晚讨论中的收获,想和大家分享最近在看的《非暴力沟通》中的关于评价的观点,虽说本书应主要针对成人世界沟通,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作者提出区分观察和评论,虽然并不是要求完全不做任何评论,但是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引用两段,一是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二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值得再细读和领悟。


Arlen:想到一个老太太给我讲的故事。老太太是北师大的博导。她说,儿子小的时候就爱到动物园里看猴子,然后喂猴子,喂完回家。为此她经常花很多时间坐公交车颠儿颠儿地陪儿子到动物园,喂猴子,喂完回家。这中间有没有什么仪式性的话语我不知道,但我想多半没有。过去,我会觉得这事儿特无聊,但是在聆听一个母亲平静地、充满幸福感地讲述时,我突然觉得,有一种新的意义在充实着这个无聊的举动,仿佛西绪弗斯不断地推动那个石球一样。


Eugene:这个例子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做减法,不要把所有的亲子互动都当做是教育场景,给孩子留白,留出自主成长的空间。

让他们明白,其实人生很多时刻都是没有高大上的意义感,而是平平淡淡,避免为了意义去寻找意义这种过度用力的人生态度。




1岁宝宝自己吃饭,我们忍住没喊真棒」


小奥妈:因为跟婆婆老公都沟通过了,现在家里说孩子很棒的次数少了很多。孩子马上要一岁,除了手指食物,面条和粥之类一直是大人用勺喂,一直希望他能自己拿勺子吃,但是他自己拿着勺子就扔。昨天突然看见孩子能够自己拿着小勺把勺里的食物放进嘴里,我们都忍住没喊出真棒,而是用愉快的语气描述孩子的动作。


比如他爸说「宝宝真......(棒字噎回去了)努力地抓住勺子,并且把勺子里的西兰花放到了嘴里」。他每把勺子拿住放嘴里,我们都用高兴的语气描述一次过程,即使食物掉了也说,宝宝的小手指稳稳地拿住了勺子。就这样,孩子在餐椅里坐了很久,吃了很多西兰花和红薯(这两样他本来都吃腻了的)。


宝宝攀岩时想放弃,我鼓励她成功爬到坡顶


暖暖:听完讲座后的第二天,我带宝宝去沙场娱乐场,里面有儿童小型攀岩壁。宝宝需要从白色的沙场里爬上攀岩壁,才可以到上面去滑滑梯,我想,这是我用成长型思维来教育宝宝的机会。我在攀岩壁上面,宝宝开始从下面往上爬,因为有沙子的缘故,并且宝宝还不会抓握运用攀岩壁上的障碍物,所以无数次走到一半时候就会滑下去。她本人因为一次次的失败会很烦,尝试几次就会放弃走开了。


我会再把她喊过来,教她利用攀岩壁障碍物。第一次不行,第二次继续,第三次……在我的引导鼓励下,每走一步就抓握前方的障碍物,她终于缓缓地满头大汗地爬到了坡顶,还自己高兴地狠狠一跳。我抱抱她,告诉她爬的过程虽然辛苦了些,但是学会了借助障碍物的力量一步步往上爬,宝宝很有韧性坚持爬到了妈妈身边。她自己本身也感觉到一种快乐和成就感,急切地要滑滑梯,滑下去再爬上来,一遍遍乐此不疲。我想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教育了我,教育了宝宝。


父母,成长就在一念之间

「觉察—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不评判—思考积极策略—行动,发现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我内心天使与魔鬼的斗争


Eugene:关于怎样才能培养起成长型心智模式,我自己总结的起步练习路径是「觉知模式——调整认知——最小化可行的改变」。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带着意识去觉察自己在什么事情或者情境下经常会出现僵固型心智模式,并且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它怎样引导你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然后,就像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主角内心戏一样——营造出一个「天使」角色(成长型心智模式)去跟「魔鬼」角色(僵固型心智模式)对话。「天使」通过「先共鸣后提问」的方式来引导「魔鬼」和我们自己看到新的可能性。


比如,我设定了一个每天起来跑10km的目标,但第一天只跑了5km,这时候僵固型心智模式会把这个结果视作失败和挫折,同时让我们觉得自己无能。这时候,天使可以跳出来说:嘿,我知道今天只跑了5km你很不开心,但你觉得我们明天还可以再多跑一点吗?比如多跑1km,如果明天能跑6km的话,我们离10km的目标又迈进一步了耶!真棒!


在经过这样的内心对话和认知调整以后,我们也同时设定了一个最小化可行的改变——让自己明天尝试多跑1km,来替代原来的放弃心态。


我会是更好的自己


长沙岗生:父母如果能在思维上进行转变,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在成长中得到鼓励,更多的是我们一起跟着成长,家庭变的更和谐。之前我总是很介意事情做得不够好,比如某一次孩子小睡没有睡够时长,玩耍时间里没有充分活动,纠结于结果的僵化型思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我总是不自觉地苛责家庭里所有人。


可是当我用not yet鼓励自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变的更专注当下,对孩子的期望更合理,家庭中一些不愉快不再容易激起我的焦虑和愤怒。当我把精力用在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努力中,情绪自然而然的和缓积极。不仅仅是孩子,全家也因为我这个妈妈的改变而变的更融洽、和谐。很感谢爱贝睿提供父母这样一个成长和学习的渠道,我相信我可能不是最好,但是我会是更好的自己。


出现冲突时,我停顿一下


嘟妈暮暮:如何有意识地向成长型思维转变?我的关键词是「停顿一下」。在成长型思维的践行上,我分为两类:对人和对己。


  • 1.对人—主要是针对「亲密关系」(家人),在亲密关系中出现冲突的时候,及时「停顿一下」,可以避免陷入已经形成的无效的互动模式,然后站在对方的视角思考,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矛盾(或者找到矛盾的根本原因,不会为了表面的现象产生无谓的争执)。


  • 2.对己—对待自己已经形成的一些僵化思维倾向,当感觉到「有些不大好」的时候及时「停顿一下」,审视自己的想法,然后用成长型思维进行思考,除了消极的方面,考虑是不是有一些别的可能性,自己是不是还可以尝试做出一些努力,哪怕不能一下子达到理想目标,但是只要比现在好一点就值得尝试…...



小结


  • 觉察—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不评判—思考积极策略—行动,用成长型思维去进行自我对话。


  • 看到—分析—表达,真实地面对孩子、自我和他人。


  • 不必把所有的亲子互动都当做是教育场景,给孩子留白,留出自主成长的空间。?



---爱贝睿第022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宝宝说话有条又有理
养育之道:何为道?道在何方?
宝宝多大要开始自己吃饭?大多数妈妈都不知道
做最好的自己:妈妈可以不抓狂
“过家家”玩出孩子的创造力
妈妈“懒”点儿利于孩子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