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儿八经教父母该怎么教养孩子的,都是胡扯

中科院脑科学博士创立

课程研发|教学培训|家庭教育


导读

如果说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将儿童培养成“才”,这个“才”有着不同的定义,那么实际上,儿童教育的目标与儿童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儿童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儿童不可能每个方面都做到完美,但成人仍然需要不断追求如何给予儿童更多机会与更大的探索空间,能够使每个儿童都可以在各自的某些领域里有机会成为出色的人。


文 | 大陆博士,和思教育创始人


假如我们要追求一个“教育的方程式”,每种教育理论,就如同求解一个最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式,Y=aX+b,教育的结果Y,随着变量X而改变,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许多组解,因为a,b两个常数会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呢?因为情境不同,儿童年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当然,我们知道教育的方程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式,也不能改写成一个一次函数来表示,“教育的方程式”里包含许多变量,会有连续性,或不连续性,其周期性也很难界定。或许有人说,我不懂数学,我更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我觉得教育不应该用算式来表达。

专家的教育观点绝不是每个家庭养育子女的良方

是的,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算式,教育的结果,也不由一个参数调控,也不是只有一组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数学的涵义中获得启发。教育的结果,如果可以用一个复杂的函数(方程式)来表示,那么我们知道,其中应当可以包含不同情境,不同特质的儿童,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如此多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都在某个角度某个领域进行研究。教育并不能依靠一篇文章,或通过总结出来的1、2、3来给予家长一个明确的答案。

因此,这里我必须要说:请不用追求任何专家说的教育观点和理论成为你养育子女的良方,这当然也包括我,?因为教育不能提供外卖式服务。

接下去我想就这个泛泛的结论进行详细的剖析,每个人最终都会发现,?教育谈的不仅仅是教育,而是系统关系。

1、每种儿童发展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切入,但难以概括整体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立场,也是一个非常根本的立场,在家长们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教育理论背后都有一个儿童发展的理论在支持,这些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或视角在阐述问题,但并不能代表整体。正如我们在谈论一个人的美丑,有的从皮肤,有的从五官,有的从心灵,一个长的漂亮的人或许行为令人厌恶,一个看上去气质不错的人,或许一开口就让人倒胃口。每个人的感触还不同,就像瞎子摸象,看不到整体就无法准确判断。家长们往往接触到的也是教育的局部(部分),却不是教育的全貌(整体)。就像每个部门加在一起也并不等于整体,这就是教育让人们困惑以及觉得难以把握的根本原因。

不同发展学家对“经验”的理解都不同

现在让我们从一个最为简单的点入手:经验。人人都知道经验对于儿童发展来讲极为关键,但是不同的人对经验的理解是不同的,对有效性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实际上,上百年的研究已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野,那就是:经验在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系统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但经验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有着不同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时期才是最关键的;在普莱尔这位可以称为儿童心理学鼻祖的大师这儿则认为是胚胎时期经验就在发生;霍尔则专注在青少年层面上,因此他认为个体经验在青少年时期起到最主要的作用;而鲍德温则认为经验如同生命一样持久,经验产生的质变可能在个体发生的全过程中。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纵向研究,现在,21世纪的1/7已经过去了,纵向研究的历史也有几十年了,人们对于儿童发展的认识多少也进一步深入了。

2、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体现在互相影响

第二点是从我这么多年的研究结论总结出来的。我仅作为一个科普者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描绘一下教育的全貌。儿童发展绝不可能通过某一种方法标准就可以达成大统一的,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是:?儿童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是以复杂的、双向的、交互的方式影响着,而不是以成人单方面影响儿童的方式在进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儿童可以引起同一个成人的不同反应,不同的成人也可以引起同一个儿童的不同反应,由于这些反应产生了期望,人们会根据这些期望再次采取某些策略,这些策略又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于是在各种关系的影响中,教育就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也就是说不管是蒙氏、华德福、瑞吉欧、还是正面管教、NLP、PET等各类理论方法,都不能确保你可以以理想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子女,更不用谈结果如何。十多年前我接触儿童发展心理学时自己还是个学生,然后经历过思想的困顿和矛盾,并体验了转变成母亲这一角色后思想与认知上的差异,对于理论的体会和诠释,应用与实践,都在告诉我一件事:?正儿八经言辞肯定地教父母该怎么教养孩子都是胡扯。

谁能够教另一个人如何教养她(他)自己的子女?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明智或合理的做法。

现在,我相信还会有人看到这里开始要骂人了,你说胡扯本身就是胡扯,你凭什么抹杀各种理论的价值?如果都是胡扯,那谁又能告诉我们怎么办?你说说那应该说啥才不胡扯?

科学的作用是让人们探究、质疑、批判、完善

作为一个科普者,还需要适时地自辩一下,我并非要否定理论,我想否定的是一种应用理论的态度。儿童发展心理学诸多理论,是人类值得崇敬的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成果,但它绝不是用来传教的,科学带给人们的是:探究质疑以及批判完善。要说怎么才不是胡扯,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父母千万不要只追求理想状态,因为理想状态即保持完全平衡的状态,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教育如同许多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一样,是一个 “平衡-去平衡”的反复过程。

儿童在平衡—不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适应环境

儿童从刚出生起,就开始与周围环境交互。各种关系的交互打破了初始的平衡,产生了各种冲突与矛盾。为了恢复平衡,产生了一种动力学效应,使得人得以发展。因此我们会谈儿童自主探索世界的心理与儿童依恋父母的心理,相互之间产生一种张力(动力),迫使儿童向前发展,并达到另一个平衡状态,但很快另一种关系(或者关系本身在变化)又会产生新的刺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现在是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展示儿童的发展),儿童始终处于一个稳定与不稳定交互的状态,这也让父母感觉到孩子每个阶段都不同。

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总是烦恼于如何消解掉问题,尽管我们通常都会努力去解决问题,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努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本身会给系统带来动力。因为实际上儿童的发展本身就是依靠这种不稳定的特性,当矛盾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带来巨大效应。儿童在时间这条不可逆的曲线上,不断地在平衡-去平衡中使得自己发展和适应。人们也可以从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中看到其哲学本质。

另一方面,伯格森关于生命是一整体、不可分割成小的因果单元的哲学理论,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生命系统总是处于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这也是皮亚杰理论的基础。生命系统允许不断建构新的结构。通俗地来说,儿童无时不刻在学习、建构其价值观与知识体系,他们在不同阶段都在适应着环境的变化,包括他们与父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如果父母试图用一种定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将是徒劳的。父母不可能通过一种永恒不变的教养方式来对待一个儿童。这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告诉你(父母)什么话可以对孩子说,什么话不可以对孩子说,情境不同,儿童不同,情况千变万化,无一标准。

3、每个儿童发展领域都不存在孤立的学习

第三点,我相信也是父母特别关心的,每个领域单独来看,是否有固定的定势可以解决问题?我想说,如果我们获取足够的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各种关系、历史问题、气质、语境等等,那么我们提供几个可能有效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如果说如何发展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如何发展儿童人格?如何让儿童自律?那么,这绝对不是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以解决的。让我从几个人们经常谈论的领域入手来说明系统的复杂性。

——儿童的道德发展:中国父母注重儿童的道德感培养,那么道德培养是否就是靠说教?或者就是靠爱与榜样呢?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产生道德发展的不同结果,但并非是由父母的教养方式所决定的,儿童的逻辑思维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不同阶段儿童所采取的认知方式不同,教养的结果也不同。亲子关系的总体发展状况、儿童依存的大环境、亲子间谈话的方式与质量、不同成人对儿童做出的各种解释、具有不同依恋关系的儿童,都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维果茨基修正了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语言系统有两种并存的现象,内部语言系统,以及社会化语言系统,即便在成熟的时候,这两种都是存在的。而且思维与语言是一个相互推进的过程,并不是线性模式,思维发展会推进语言发展。语言发展了,反过来能推动思维发展。因此父母想单纯寻找一种方法来训练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试图通过做奥数题来训练思维,都是将发展孤立来看的结果。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交能力,社会化的发展,来源于社会基础。这一社会基础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社区、学校的关系。儿童的人格发展,基于儿童每个阶段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经验,作为素材,这些人际交往相互之间叠加影响,不仅成人在影响儿童,而且儿童的行为也在影响着他人的反应。因此同一个家庭中成长的不同儿童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环境,整个家庭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出生早的儿童与出生晚的儿童,家庭系统已经发生了变化。父母可能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为儿童提供一种总体复杂的教养模式,有时候父母任何一方都可能担当雌雄同体的角色,比如既是“抚养者”角色又是“管教者”角色,也有可能这个家庭组织中,是通过多种人际关系实现某种平衡的。总之在某些适应的社会化情境中,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同化与顺应,是取决于系统,而不取决于部分。

——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儿童的经历影响着儿童早期概念的形成,也影响儿童社会人格的形成。这种过程中,儿童是直接参与到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儿童是通过自己的认知理解,基于家长行为所导致的情绪体验,根据信息的一致性相关性,来解释所听到的各种要求。而儿童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家长的期望,家长会根据过往来推测孩子将会对这种管教方式有何反应,并据此给予相应管教。然而这种预测并不总是准确,儿童的行为直接影响家长的管教方式,这是一个双向交互的模式。我们不能说管教发生冲突就是不好的,并非所有心平气和的谈话都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尽管冲突有助于双方将价值观呈现出来,并且可能是透彻地加以澄清,但不同气质的儿童,对这一矛盾冲突所感受到的威胁和压力是不同的,有时候可能往正面方向发展,而有时候则可能会干扰儿童的理解。

以上三点让我们了解到儿童发展的过程,其实夹杂着各种关系,各种交互影响。这些都会对儿童发展的方向产生影响,最为致命的往往是“因果颠倒”和“角色固化”: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原因的,很可能是结果;一个母亲总是以一种强有力的控制方式出现,或总是缺乏力量地顺应儿童的需求,抑或总是彬彬有礼进行说教,在孩子每个阶段都采取同样的教养态度,则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平衡-去平衡-重获平衡,才能带来儿童的发展

如同宇宙模型,经济学模型,儿童发展模型也是一种开放的系统,会出现本质上不同于孤立系统的行为,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的,同时耗散结构理论发现了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在开放系统下的相同处。儿童发展依靠的是通过自身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一个总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儿童是不存在的,平衡不能推动发展。父母需要创造机会让儿童体会“平衡-去平衡-重获平衡”的过程,而不是总是在试图制造平衡,消除矛盾和冲突。固定不变的某种定势,则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远离平衡点,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越是想平衡,越是平衡不了,反而晃动可以达到暂时的平衡。

儿童发展理论提供的是多重视野,而绝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外卖”

对于儿童发展整个大系统来讲,局部的起伏涨落并不能决定结果,它可能自动消亡,也可能被系统放大,进一步促进系统达到新的宏观平衡态,但这并不是终结。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谈的并不是儿童发展,而是关于人的毕生发展观。?在这个毕生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发展理论能够提供父母的是多重视野,多种可能,是在为父母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素材,但并不是提供外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聚焦科学早教:平衡发展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人生蓝图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细说“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FDSP——学习能力测评,提升学习素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