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教孩子欣赏世界名画,一点也不难啊!

看点 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具备艺术审美力,也许并不能让孩子将来更成功,却一定能增加他们生命的宽度,发现生活的趣味。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从何处开始?美术馆逛了很多趟,却不知道跟孩子聊些什么?这大概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困境。《如何看一幅画》通过解析20多幅世界名画,指给家长如何欣赏艺术的门道,画面也相当精美。你可以把它当作去美术馆之前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亲子共读的画册,和孩子一起探索传世名画的精妙之处。


文 | 吴微   编辑 | 闻琛

 

去年春天,我带4岁女儿去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看了一次抽象派画展,展出的主要是艺术家肖恩·斯库利不同时期的作品。


肖恩·斯库利被誉为目前在世的最重要的抽象艺术大师之一,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油画大师之一”。当然,这些“重要性”都是我之后从网上搜索而来的。


而在现场看,肖恩·斯库利的作品风格是这样的:




置身展厅的感觉是这样的:




感觉是不是真的很抽象?所以在展览相关的一个内部论坛上,一个青年向嘉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表示很理解:


美术馆宣传上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端的展览,但到底高端在哪里?这样的“艺术”,我真的看不懂。如果我的孩子问我:“我们为什么来看这个展,这些我也能画”,我要怎么回答?


嘉宾是一位画家,所以回答也很直接:


你看不懂肖恩·斯库利,是因为你不懂得抽象派艺术的发展。如果在国外,这样规模的肖恩·斯库利作品展当然非常难得,因为那些参观者自小的教育,使他们具备抽象艺术的知识,能理解肖恩·斯库利作品好在哪里。


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很典型。如何看懂一幅画?尤其还是一幅盛誉载道、但“我并看不出哪里好”的世界名画,想起来真是好着急。一不小心,好像还要影响下一代的审美和品位。


看不懂一幅世界名画,真的是因为背景知识不够多吗?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我始终觉得,对一幅画的欣赏水平,一部分来自文化素养,来自阅读和博闻广见,另外的很大一部分,则来自观看者对画作本身的兴趣。


尤其对兴趣永远优先于“学习”的儿童来说,一开始要求他们掌握画作背后的历史背景、神话和宗教故事,以及历代沉淀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某个艺术家独创的色彩和光影——也真的是不现实啊!


所以如果一味在“知识”上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力,就可能演变成一种悖论:关于艺术的知识,反而成了让孩子亲近世界名画的拦路石。但完全轻视艺术的知识,又会让孩子变得浅薄,目空一切,轻率判断“这些画也没什么好”,甚至断定“艺术无用”。


那什么样的引导才对?第一是要教孩子“愿意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二,是要教他们在看画中找到愉悦感,找到真实的快乐。


这不是我说的,这个观点来自一本书,名叫《如何看一幅画》。



这本书通过对27幅传世名画的导赏,教给读者一种“看懂”一幅画的方法,不是依赖高深浩瀚的艺术品知识,而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理解力:


即使是最不了解作品的观赏者,也会进入一幅绘画作品的氛围之中。


永远不要低估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的反应可能看上去挺幼稚,但它也有其合理性。我们面对一幅图像的第一反应,不管是一见钟情,还是马上就产生厌恶,主要在于它表现现实的方法: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画作与自然之间的相似程度;令我们感到惊讶的,可能是它将世界理想化或是转换的方式,熟悉的地标变得模糊不清,这也会让我们不安。


这些因素会马上起作用,而且比起其他任何信息来说,更容易让我们深深触动。我们可能无法解释看到了什么,但是多少可以明白说出吸引或是令我们反感的东西。


这样引述还是很抽象,那么让我来摘其一篇,向读者演示在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读图”的。


我选了这幅大家都很熟的画作,达利的《永恒的记忆》:



以下是对这幅画的解说:

(略有删节,每节序号为文章作者所加)


1、钟表都开始融化。躺在沙滩上的时候,它们一定是太阳晒得太多了,金属承受不了那种热度。


一般来说,像液体一样流动的,是时间。“ 时光流逝 ”,我们总这么说 ,虽然有点儿过时,但至少直截了当。这幅画也是一目了然……要是不能再看表了,我们该怎么办?想想所有那些错过的约会。要调整这些表,不可能。不过,也许时间也在融化。或者它一直都是这样。




2、问题在于:时间不能治愈一切,尽管人们常这样讲。时间会杀死事物,然后让它们腐烂。时间顺其自然,自得其乐。它不受控制,我们也就是能控制控制这些钟表。


时间吸引蚂蚁,放出苍蝇。不过我们不用提防它们:苍蝇的眼睛是奇妙的器官,多面的结构令人赞叹,而且如此精细。


画家羡慕它们,一只苍蝇一眼就能看清的东西,他需要借助珠宝工人用的放大镜才行。落在最大的表上的苍蝇,它立在分针前方,让人以为时间对它来说过得还不够快。但实际上它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没多少:从它自己无比短暂的生命来看,它一分钟都不能浪费。更不用说五分钟。


3、倘若时间之手回击,苍蝇很快就什么都做不了了那三个时钟展示不同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几点了吗?谁说的?在沉迷于自己的想法和梦境的那一刻,我们就独立了。


信仰有时可以移山,但是欲望能超越所有时区,把我们带到想去的任何地方,不管白天黑夜。没人能在那里找到我们。我们梦中的道路上没有路标,很容易就能悄悄溜走,不留痕迹。或者我们可以留下错误的踪迹。人们都摸不着头脑。


但为什么人想要移山呢?这里的山坐落得体,而且肯定无法移动。自从达利记事起,利加特港的山就在那里,真是幸运,因为其他一切都有个古怪的习惯:溜之大吉。




4、如果这个过程再继续,世界就会变得黏黏糊糊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母——就像那只躺在表下面的东西,像一条微缩的毯子。


它很适合被当作一条毯子,如同当人睡觉时总要滑落到地上的厚重的毯子。到了早上,你感到寒气刺骨。那不是水母吧?呃,好吧。也许它是我们的某个想法。甚至那都不是,而是某个想法的缺席。这小东西令人感到不舒服,但它看上去没多危险,它的眼睛有长长的睫毛,合在一起。像是一个尖尖的侧面像,有蚌一样的肉……




艺术家没有美化自己,他展出自己的噩梦,难以平息的心情让他用画笔给它们定下外形。是他将噩梦击昏,用古典神话中美杜莎的凝视把它们变成石头。他麻痹了这些噩梦,再把它们精心摆放在画布上,这些失常的妄想就像经过精心清理的医学样本一样,这画布谁也不等。画家,像是大脑的昆虫学家。


5、会有人质疑达利的画的真实性吗?也许只有从未做过梦、从未感到恐惧的人才会,或者是不肯承认这一点的人:当恐惧让他们的汗水把床单浸透,他们还是不肯承认,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已经超越了清醒生活的模糊界线……也许那一只钟表也会变干。它挂在橄榄树枝上。树枝很不牢固,枯萎了,很快就要折断。这钟正在溶解,像油一样厚,比如橄榄油。一切都在混乱。




6、面对疯狂,艺术家手上有一种武器:他的画家专业性。这不是因为身边的现实即将土崩瓦解,所以图画也要这么做。达利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恐惧,但是他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绘画的艺术。


学院派的专门技能对他来说不是秘密。也许他会动摇对理智的坚持,但画笔不会从他手中滑落。画家笔下难以看到的笔触是他最后的避难所。


他揭示自己不安心神的方式,就是躲藏在油彩层次之间,如此精妙,以至于画作已经超越了模糊的想法……


7、这些物体不再听我们的话。我们不知道从哪边才能接近最简单的现实。总会有某个时刻,我们不想再看到定义被不断打破。为了找到某个易于辨识的地标,我们需要回溯自己的步伐,回到最初。这就是为什么达利的画仍然是传统作品,即使作品中的内容几乎要迸发出来,还要鼓励内心的言说以无法分辨的语言讲出。


在这方面,他接近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的忠诚是两方面的,既在美学层面,又对他个人如是。他画画的方式让人想起过去的大师,这也是因为他在年轻时期就是这么学习的。早年间的确定性保护了他。一幅到下一幅,他的技术从未变化,为他提供防御,噩梦在其面前无能为力。


8、背景中,利加特港的峭壁证明:儿时的风景不会改变。它们在心中常存,存于我们所有记忆的地平线上。时间让生命脱形,看起来好像被洗的次数太多了。生命被它弄得支离破碎,但又能如何?海滩会闪耀到永远。




这8小节导赏文字与其说是解说,还不如说是一个艺术爱好者在看画时的心理活动,但所有联想都没有超出画面本身的细节。


如果稍微做些合并,那么这种对着画面的追问,从第1条到第5条都是来自画面本身,从第一眼所见所得的冲击,到细节触发的联想,到体会画面传达情绪,继而质疑,或者通过跟自己生活经验的对比,进行批判式思考。


只有第6、第7和第8条,才是基于一些对作品和艺术家的“知识”,引发的品鉴和思考。


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在这里,当我们去美术馆看画,当我们也只带眼睛,没带更多知识,我们能看出如这本书作者看到的1-5条这么多的内容吗?


好像不能,甚至那些最简单的内容我们好像也没有看出来,比如:


钟表融化了。

那个怪物是毯子还是水母?

挂着钟的树枝不胜其力,看起来快要断裂。


为什么看不出,因为看画的人太想一眼看到意义,“画家到底在说什么”,而没有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一幅画作的秘密。但这样的追问和解读,通常把探索一幅画的乐趣也都破坏掉了。


说回肖恩·斯库利的画展,实际上,同样完全对抽象画没概念,我和女儿却度过了颇愉快的一个下午。在美术馆看画的快乐是你真的能接近“真画”,比看任何画册都来得有趣多了。


我们认真钻研了他各种条纹颜色的对比,不同间距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觉,暖色条纹和冷色条纹有什么不同,那些条纹画在亚麻布面上、画在木板上,和画在另一种硬纸板上,都呈现出非常不一样的质感。


最奇妙的是,我跟女儿讨论,为什么他能画那么整齐?让我们凑近了仔细看:他用了胶带!他先是平行贴了很多胶带,然后把颜色间隔画在胶带上和胶带中间。这样造成的效果远看是不是特别整齐、理性!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种用胶带作画的手法,正是肖恩的代表特征。


而每一幅画旁边的介绍,则多少提供了一些关于画作的年代背景,这个战后崛起的画家,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创作这些画作,他是不是望着窗外的建筑,带着某种情绪表达他眼中的世界,比如毁灭或新生?


这些讨论可以天马行空走很远,视孩子的兴趣和理解力而定,也不必有什么答案,只要让孩子对画面留下一个印记就好,终归有一天,这些印记会萌生一些兴趣的芽,让她愿意去更深探索这幅画中更多的内涵。


所以,引导孩子欣赏艺术,《如何看一幅画》是我目前所见最符合我心意的一本书。


它可以是一本带孩子去美术馆之前的“家长工具书”,也可以是一本和孩子一起翻看的画册。


丰富的细节指引让“读图”变得趣味盎然;心理独白式的解读能让家长觉得脑洞大开,“原来带孩子去美术馆,我可以跟TA聊这些”;而且,如果你是一个死硬的“求知派”,在每篇名画介绍之后,实际上也有专门一页“参考信息”:



还是以达利这幅画为例,在参考信息中,作者列出“恐怖的柔软”、“利加特港的加泰罗尼亚乡村”和“有象征意义的昆虫”三个词条。


第一条引自达利自传,回顾他创作时的心理,和他自己对这幅画的定义;第二条是对画面上的海滩做了“格物致知”式的解说,也反应了画家部分的生平;第三条尤为重要,关于画中昆虫的解读,这实际上是达利作品中的经常出现的意象,也是达利作品的一个标签和特征。


读懂一幅世界名画,是不是其实挺简单,也挺有趣的!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如何看一幅画》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000名小学生模仿名画刷爆朋友圈,围巾宠物齐上阵,网友直呼搞笑
《如何看一幅画》| 张小玉解读
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画 第二部分
十幅创出天价的西方名画
现代主义世界名画的细节解读(上)
160幅世界名画介绍 (1-8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