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从中专生到博后的漫长之旅:既然开始了,就好好继续吧



上世纪90年代,我轻松考入了一所中专,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身份—“三校生”(中专、技校、职校的学生)。


当时,我暗暗窃喜不用像高中生那样成天书山、题海,每日只要或醒、或睡地完成既定课程即可。在他人埋头苦读的时候,每天的打球、聊天、打牌成为了我的必修课。


由于是住宿,我在这一个封闭的校园内过上了日出而起、日落而熄的田园生活。整个班级仅靠着一台忽好忽坏的录音机来了解世外的大事,此举已经算是很有内涵的集体活动了。我对于读书没有特别的好感,只想着三年后就可以工作了。对于上大学这件事,是我未曾想过的,就连晚上做梦也没机会梦到过。


直到90年代末,三校生也可以考大学了,这一则消息瞬间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照亮了不少黑夜中的伙伴。凭借着一丝的侥幸、一丝的残留斗志、一丝的未来憧憬,我奋发图强熬过了中专的最后一个学期,终于考上了一所大专,这预示着我会在这所学校里度过里程碑式的三年时光。


大学对于我而言不是步入的,而是闯入的,是我急转弯情况下的偶然邂逅,有太多的偶然与意外。图书馆、实验室、书店、考辅资料、打印室、社团、学生食堂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存有好奇,我不断努力去适应这一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我开始了第一次的图书馆之旅、第一次听学者讲座、第一次寻找自修教室、第一次查找文献…..


我有那么多第一次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看到周边的同学都是这么做的,虽然我还不理解,但直觉告诉我这就是大学生活。慢慢地我习惯了这种方式,进而成为了我的兴趣,触发我对于未来的首次幻想——读博。


大专三年很快就过去了,走上社会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佳选择。2003年,我获得了踏入了社会的门票,一份销售的工作,虽然不是很如意,但它能负担我的房租,我也就默认了。在工作的同时,我也开始了专升本的求学道路。边工作边读书,听起来很充实,实则很艰难。他人上班,我也上班;别人休息,我却要读书,起初感觉挺不适应的,但多行几次,也就默认了。风吹雨打的3年时光,让我掌握了双重身份下的求学技能,同时也让我由单身变成了已婚。


本科毕业后,我增添了新的家庭成员——我的女儿,在高兴之余,不由也增加了很多家务事,原本就不富裕的空闲时间又一次被无情的挤压,求学的难度系数也因此提升了不少。但好在离我的幻想越来越近了,我也越发坚定。通过统考,我顺利进入了硕士阶段的学习,依然是边工作边读书,不同的是家务事多了、公司的事多了。


硕士阶段是我真正接触学术的初始,对于论文、文献、项目、理论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知道了搞学术、做学问就和企业工作一样,同样有着一套规范而严格的程序与流程,需要的是独立思考,而不再是简单的听课而已。三年的时光又再一次与我携手度过,结束了硕士阶段学习,我开始正式冲击我的终极幻想—博士学习。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企业工作了7年,按常理而言,博士与我的工作并无太大的重合。但当一件事成为自己的习惯与兴趣时,这将会是一种惯性与不自觉的继续,其他的功利性因素会被淡化。我所涉及的是社科领域,我选择一所211高校,由此开始了2年的考博经历。


由于转换专业,我必须重新学习知识体系,主要从理论、方法、经典文献等入手,花了2年的时间看完了百本著作、几百篇论文、做了16本笔记(大本本),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一件挺宏大的事情。


第一次的考博,我失败了,分数差了很多,连复试都没有进入,我想放弃,理由很简单,太累、太苦了!但每次毅然决然的放弃时,却又情不自禁的会去想象自己考博成功的那一刻,正是这种幻想又让我拿起书来继续。整个考博的过程是一个和自己斗争的过程,坚持与放弃一直在左右着我。在无数次的挣扎中,我又度过了一年,我第二次参加了博士入学考,我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了,我很激动、很兴奋,好在我坚持了!幻想实现的那一刻,还真的挺让人难以接受的。


短暂的激动之后,很快又回归了平淡,读博期间,我参加了诸多课题研究、学术会议,发表了许多论文、出了专著,这一切都是在我边工作边读书的情况下完成的,我很享受整个过程,只因是我的热爱与兴趣。


直至我博士毕业之后,我又选择了一所985院校进行了我的博士后,在那个阶段我开始了更为独立的思考与尝试,直至办完整个博士后的出站手续,近13年的边工作、边学习的经历画上了一个句号。


我所讲述的是我自己的经历,这不是一个鸡汤文、也不是一个黑天鹅的故事,只想和大家一同分享我的点滴感悟。


首先在于,无论你来自何处,拥有幻想要比清晰现实更重要。许多人的目标与理想是基于现状而言的,当现实不是很有优势时,往往理想和目标也随之被搁置了。如果当时我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中专的起点和基础,成为博士可能的很渺茫,最起码是不具优势的。好在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也算跌跌撞撞过来了。因而,拥有幻想,会是开启一个人潜力的重要按钮。


其次,许多事始于感性,而终于理性。对于学术的热爱与兴趣,在起初阶段并不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我对其仅仅抱着好奇和试图尝试的心态,冲动、直觉的感性因素占了大部分。随着对于学术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开始用理性的态度和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了,不再是冲动与一时兴起。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怎么做?做多久?等一系列问题。


再次,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做学问是没有边界的。作为在企业工作了13年的我而言,并非体制内的研究者,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高校、科研院所。但如果是一份热爱与兴趣的话,应该是不分边界内外的。在生活中依然能够做学术和做学问,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不再是一个课程或教育阶段。用不同于传统的独立学者视角来看待事物,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最后则要说,在职求学、做学问挺辛苦的,但很畅快。全情投入的一贯到底固然很好,但当不得不选择在职求学时,请做好比他人更多付出、更多兼顾的准备。整个过程会让你不断的进行角色切换,这是一个难得的体验,这有助于你去理解当前的所学与所用。


当你已经开始走上了学术或做学问这条路,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无论是在职还是脱产、无论起点或高或低,既然开始了就别轻易停下,好好的继续下去,定会有精彩等待着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梁启超的读书之道
邓正来:学术与人生
读《治史三书》学写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青年学者张晖之死(3)
读研与读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