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01

前些日子应朋友推荐,看了《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我虽然也看过不少知识管理的书,也知道几个大咖的名字。坦率的说,我对此书作者一无所知,唯一能联想到的是“霍元甲”。但是,因为有罗胖、李笑来等牛人的背书,而且还是逻辑思维力推,想必一定有两把刷子。果然,读后,久久不愿上厕所。

关于成甲的个人经历,我就不再赘述,可以百度;对于成甲老师的赞美之词,也一并省去。因为,我肯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赞美的人。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读后的感受:打通任督二脉,心情舒畅。我会将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理解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逐篇分享给大家,说句粗俗的话,你连行动都没有,还谈什么知识。

我不求写笔记的速度,只求高质量的反思和思考(至少对我而言是高质量),所以,请各位读者耐心等待。第一篇读书笔记是基于自序和引言的部分,篇幅有些长,没有耐心的可以自动忽略。


我们在培训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案例,有两个新进员工,他们来自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学习成绩差不多,同时进入公司工作,过了几年后,其中一位升职,另一位还是在原位踏步。当时,讲师的解释有那么几种,努力程度、愿意多承担一点份外事、工作习惯良好等等。总之,总能找到某个原因来诠释这个结果差别。看完成甲《好好学习》,突然了解到一个概念“认知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到底来源于什么?诚然,文化、性格、价值观、背景、教育经历、家庭氛围等等都有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总感觉这些原因是外在的,不受自己控制的,有些可能是基因造成的与生具来的差异,这些似乎都不是根本原因,也根本说服不了我。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真正的区别在于认知的不同。《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感概念,认为:认知水平趋同的人,更有可能结成虚拟“社区”,在生活方式、个人成就和社交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接近。简单而言,跟我在一个level上的人才有资格跟我在一起成长。这让我想到了以前高中读书的时候,遇到难题去请教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总感觉他们敷衍了事,而跟其他优秀的学生交流题目的时候,满眼放光。那时候我只归结于自己的问题太傻、太stupid,原来并不是,而是TA和我的认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level上,说白了,人家根本不想鸟你。

既然人与人的差异归根于认知差异,那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呢?还是只能任命?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掌握并运用临界知识,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有为青年,即便是在校学生,我们每个人脑袋里都有一堆知识,然并卵,你还是那个你,知识在你的头脑里并没有“发酵”,我称之为“僵尸知识”。就是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只有那些极少数的能够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才能达到“临界值”,继而知识在你的体内瞬间流淌,就像周星驰电影《百变星君》一样,植入一块芯片,瞬间变成百变金刚,我理解的芯片就是临界知识。

“跨界”是一种多角度观察、多角度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一整套的学习方法论。最近企业培训与学习形式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近1、2年的国外游学、标杆企业参访、跨界交流等,确实对企业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思维和固有模式的冲击,但人家的毕竟是人家的,就像《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你去跨界交流不能只是copy别人的做法,完全不假思索的照搬到自己的企业,而应该去研究每家企业所分享的成功案例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当时所处的环境如何?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这些因素或条件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基于之前的布局产生的?如果放在当下这个环境和背景,这些核心因素还能起到同样的结果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深挖和研究的。当我们了解了事件的本质后,就能找出成功背后的模式、规律,即“临界知识”,并能复制到自己公司迭代优化。举个不一定很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将别人花盆里长的好的植物剪一截,放到自己的盆中继续施肥养植一样。

成甲老师在自序中提到第一次打开“知识管理”的大门,是看到富兰克林的传记,并运用其中提到的方法,将日记改为每日的自省——“晨修”。通过反思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至今已经持续了7年,受益良多。对我的启示,我虽然还没有做到每日的自省,但我会不定期将工作内容进行复盘,并且开始尝试写作,锻炼独立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第二次对于“知识管理”精进的理解,是他发现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方法,但每项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而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内在似乎有某种联系但又有些冲突,就像学了很多不同门派的武功,没法形成1+1>2的绝世武功。直到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提到的“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段话对我的启发:

1. 构建自己的体系,无论是个人知识管理体系,还是与自己专业工作相关的人才发展和培训体系。像张立志、章森学习,学完某些理论、方法后立即实践,通过实践,迭代/优化更普世、更实用的模型或框架。行动:将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坊流程进行体系/框架化

2.针对接下来要实施的岗位经验的萃取工作坊,要求建立经验背后的框架或模型,这才能将组织经验沉淀并复制。其实经验本身并不具有复制性,可复制的是提炼出来的规律或框架。

学习的目标有三类(ESP):

1. 解释问题Explain

2. 解决问题Solve

3. 预测问题Predict

这三个目标实现的难度应该是成递进关系,最难的是预测。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你突然看到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如果你学过相关知识,那你就不但能解释这个现象,更能预测到可能马上有地震。

作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DIP):

1. 数据管理Data——关注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

-比如,如何保存下载的文件?怎么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给文件贴标签或命名?怎样整理文件夹?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

2. 信息管理Information——关注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

-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学习中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最终有效的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3. 底层规律Pattern——关注自己的认知深度

-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并且可以找到新的答案。

我的理解:“数据管理”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础,相当于GTD的“收集”;“信息管理”处于中间层,是进阶,相当于GTD的“处理”;“底层规律”处于最顶端,是核心,相当于GTD的“组织”。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列的,只有一定量的数据积累,才能更好地将学以致用,并最终找到那根珍珠线。

我的行动:后续就这三个维度分别写系列文章,比如如何给文件命名?如何整理文件夹?如何运用印象笔记存储知识?等等。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框架概述
做好知识管理,提高个人价值
认识自己的思维导图
什么是“知识管理”?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提升工作效率?
你为什么需要GTD?
认知框架:从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层到拾级而上的各个认知阶梯:驾驭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