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刻意练习——不仅仅是刻苦练习

当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各种各样的孩子们,有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数学天才”们,也有那些在数学上痛苦挣扎着的“芸芸众生”,我越清晰地感觉到:天赋固然存在,但它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个样子;努力固然重要,但大多数人的回报都完全不跟努力程度成正比。

直到我看到了一本书——《刻意练习》,它基本回答了我关于这些现象的所有疑问。这本书的结论便是:大脑的可塑性远胜于基因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误差;努力的结果可以是必然的,可惜大多数人都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努力。


全文共计5300字,建议阅读时间13分钟




目录

一、成功=天赋+努力?

二、关注点是效率的前提

三、有意义的努力要首先走出舒适区



1
成功=天赋+勤奋?


成功=天赋+勤奋,这恐怕是最没有争议的成功学公式了。首先有大发明家爱迪生代言不说,而且无论是教科书里,传说里,抑或是我们身边的学霸或成功人士,似乎都能找到这两者的无数例子来。


被这句话所害的人远胜于这句话帮助到的人:它根本无法引领人们进步,因为人们不光无法以它为指导方针去迈向成功,反而成为我们失败时安慰自己的借口——“其实我这人挺有天赋的,只是不够努力罢了。”或者“我已经尽力了,看来应该是我没有这方面天赋吧。”

为啥大多数人无法意识到这句话的危害呢?很简单,因为当你相信自己只是不够努力或者真的缺乏天赋时,大部分人将不断在实践中寻找到新的证据来支撑自己当初的相信,直到最终这个相信成为了现实。这就是心理学上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叫做“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当然,人类真正的天赋在于大脑的可塑性,就像肌肉一样,即使不是每个人通过训练都可以比施瓦辛克强壮,但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比我们能够见到的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强壮。因为几乎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训练罢了。而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大脑的可塑性恐怕比我们的肌肉更加强大。

基因的发现让我们被更深的“先天决定论”所笼罩,但近期的生物学研究表明,我们体内绝大多数的基因片段是终生没有表达的,而它们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才会表达。而大多数人终生没有为它们创造表达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很难见证我们的“天赋”。

而勤奋,绝不是吃苦这么简单。真正的勤奋,是旨在开发我们自身可塑性的勤奋,这才会是有意义的勤奋。而本书作者将这种勤奋起名为“刻意练习”。

这才是新的成功公式:用勤奋的刻意练习开发隐藏在每个人体内的天赋——隐藏在基因里的不可估量的可塑性。


2
关注点是效率的前提


记得当年高中老师们总爱说一句话:“为什么大家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差距就这么大呢!”当然他们主要是想要告诉那些不努力的孩子们,要跟学霸们付出同样的努力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然而坐在教室里的还有很多平时很努力然而学习成绩依然很普通的同学们。(说实话,我有时在想当他们晚上做题也做到十一二点第二天却听到老师这样的话时会觉得有多心塞。也难怪每个人都会拼命标榜自己不努力不勤奋了——要是承认努力了还学成这样,不就等于承认自己蠢了吗?)这些孩子恐怕就是通常我们说的那些“天赋不强的孩子们”。

那他们是怎么努力的呢?我从小就是个喜欢当老师的性格,所以我特别喜欢别人来问我题。问我题的大多是那些成绩中等,但又很懂事想搞好学习的同学。他们问题时有一些普遍的特点:第一,一般都是拿着空白的题目来问我这题怎么做;第二,其间的提问一般是“这一步怎么来的?”也就是,他们只关注解答过程中的逻辑;第三,最后的结尾往往是“好像也不难哦,我听懂了。”其实我特别想告诉他们:你们并没有听懂。你们只关心这道题怎么做,却不关心这道题该怎么想。所以下次碰到差不多的题目,你们也依然做不出来。有时我讲完题目以后会想重新回过来把思考的过程以及关键点再跟对方说一遍,但显然,知道解题步骤以后他们早已不关心我讲的其它的东西了。相反,和学霸们交流题目时大家的关注点会完全不同,第一,大家一般会拿着自己思考的草稿(虽然是没做出来的)来讨论,有时在听对方说之前会先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一遍;第二,大家丝毫不关心解答过程中的步骤间的逻辑,只关心自己遇到的阻碍为什么做出来的人就没有遇到,或者他用了什么方式将其克服的,所以他们提的问题往往是“你做到这里的时候为什么会突然冒出这个想法来的?”“这种题不是以前都是我这么做的吗?为啥你会另辟蹊径?”;第三,搞清楚题目以后大家总会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最初的想法,寻找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当初本应该在哪个环节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并且以后我得在哪些地方采用这一新的选择。


回过头来再看大家的区别,真的是关注点的区别——还真不是数学思维上的区别,而是对待数学这门学科里的新信息的处理方式上的区别。大多数人只是想把不会做的题弄会,并把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几乎不加任何处理的塞进自己的硬盘里,所以他们关注的便是这种数量的积累,并指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将所有知识点所有题型都在大脑中备份一版——显然,你做不到。即使你真的做到了,当一个问题真的摆在你面前时,该调用硬盘里的哪个资源,你也完全对不上号。然而真正能学好数学的同学,会把精力花在如何改进自己的CPU,以提高其处理能力和速度上,而不会轻易接纳一个未经深度处理的信息放在硬盘里,如果一定要有,他们也会尽快找时间把它们拎出来处理掉。顺便多说一下,为啥数学好的人总显得天赋异常,是因为他们当年通过做题、思考等各种努力构建起来的复杂至极的CPU并不依赖于对题目的记忆,所以即使有一天当年的题目都忘得差不多,却仍然发现什么题都会做,就像自己天生就知道答案一样。其实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完整地理解自己思维体系的形成过程了,很多在别人看来很复杂的逻辑链条,在他们眼里就是显然——因为这些链条在他们这里早已固化在长期记忆中,变成了“套路”,并随时可调用。



3
有意义的努力要首先走出舒适区


刚刚我们说了关注点的重要性,而有时我们关注点之所以会偏差,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我们过份留恋舒适区,不愿从中走出来。


比如我曾经家教教过一个文科的女生,成绩还可以,也十分用工,但文科数学总是无法突破90分。一次在解一道极其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时,我等她用求根公式算了5分钟。

我说:我教教你用十字交叉算吧,相信我,一定会快很多。

她说:别,你不要教我了,之前别人教过我几次,我根本学不会。况且我用公式也能算出来,而且也不会算错哈。

我:但十字交叉会算得快些啊。

她:我没觉得更快啊。

我:你看你刚才算了5分钟,我看一眼就得到两个根了。

她:那是因为你聪明些。

我:……

我想对她来说,那种确定的,必然能解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她那里便是一种安全感,这时如果放弃它去接受一种全新的,听起来有点费解的方法似乎很不值当。那个安全感其实就是我们的舒适区。舒适区不是一个坏东西,甚至还非常重要,就像求根公式对于她来说一样,一定是可以确保她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可是,不断在舒适区里重复不会带来任何进步,真正的进步从迈出舒适区开始。

这里给大家一个书中的例子,能够很好的解释摆脱舒适区的重要性。



本书的作者在大学毕业期间看到了一篇关于人们的短时记忆力通过训练得到了提升的论文,并对其中的研究感到了兴趣:实验者以每秒1个数字的速度读出一串数字,读完后要求被试复述这个数字串。正常人的界限大约是8-9位,而通过4个月的训练之后,大家平均达到了13位的水平。

作者决定重新做一次该试验,并试图了解当人们在提升某项技能时,其心理过程会发生什么。

他们招聘的实验对象叫史蒂夫·法隆。

史蒂夫第一天来参加记忆力的实验时,表现完全是正常水平,他通常可以记住7个数字,有时候是8个,但不会再多;到了第二第三第四天,依然没有任何进步,史蒂夫向作者解释了为什么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再有所提高了;

到了第五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史蒂夫找到了突破的办法。作者和他实验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从5个数字串开始,如果记住了,就增加一个数字变成6个数字串,如果又记住了,就再增加一个数字变成7个数字串,如果记错了,就会缩短2个数字。从那天起,史蒂夫时刻都在用这种方法接受挑战,但挑战难度并不是很大。第五天当天只用了几次训练他就轻松越过了9个数字串的极限(这是他前几天从未达到的),并很快记住了11个数字串。到了第16次练习(从记第一个数字串到这一轮结束休息为止叫做一次练习)时,他能稳定地记住20个数字,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练习了100多次以后,他的记录达到了40个数字,比任何人都多,甚至专业研究记忆术的人,也达不到他的水平。而且,他还在不断进步。史蒂夫和我一同进行了200多次练习,所有这些练习结束时,他能记住82个随机数字了。


身体有一种对稳态的追求,而走出舒适区便打破了这种稳态,因此体内很多沉睡的基因会被打开,以提升机体的能力也适应这种变化,以求重新建立新的稳态。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如果能够触发大脑结构的变化,那么,这种学习比起只是继续练习已经学会的某种技能时的学习要高效得多;另一方面,在过长时间内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和学习低效。大脑和身体一样,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学习区”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其实看看法隆的记忆力训练,始终保持在能力的边界上练习,这种不舒适,但又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才是自我提升的最佳练习环境。


除了找到最佳的练习环境,我们具体该如何练习呢?学理科刷题是不是好的练习方式?


关于《刻意练习》的分享未完待续,下期更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见,CMC决赛;再见,我的大学!
让孩子睡好,玩好!还要学习好!我这样操作可行,你也一样可以
脑子笨是不是真的学不好数学啊
没有天赋的人,如何走向成功?
如何超越那些天赋异禀的人
高中数学学习,这15道题,必须掌握!只需1个月,就能拿高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