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们互掐,妈妈不必当裁判,而是......

小鸿 5 岁,表弟东东 4 岁,两个小朋友总爱一起玩。

一天下午,妈妈正在屋内收拾,听到外公的喊声从窗外飘进来:″小鸿,怎么又抢东东玩具了,当哥哥的要让弟弟!″

″不让不让,是我的!″小鸿声音也不小。

1

妈妈赶紧从房间里出来,走到小鸿面前蹲下身,看到他生气还带着点委屈。

妈妈问:″小鸿,外公说你又抢东东的玩具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小鸿瘪着嘴说:″是东东拿了我的小叉车,不肯还给我。为什么外公总要我让着弟弟!″
妈妈:″你刚才不是答应借小叉车给他玩吗?为什么又要拿回来?″
小鸿:″因为他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
 

建鸿老师说: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理

清官难断家务事,孩子的事也难断。这位妈妈没有盲目教训孩子,而是先了解孩子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哭的孩子不一定吃亏,抢东西的孩子也未必一开始就无理。传统观念多要求″大让小″,但这可能让小的孩子习惯于被特殊照顾,也会让大的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公平。

2

妈妈:″你那样抢,你觉得东东会有什么感觉?″
小鸿:″很生气,但我不在乎,因为小叉车是我的。″
妈妈:″你抢小车的时候,东东做了什么?″
小鸿:″他推我!″
妈妈:″那你有什么感觉?″
小鸿:″生气。″
妈妈:″还有什么感觉?″
小鸿:″还有点委屈。″

建鸿老师说:帮助孩子体察自己和对方的情绪

孩子们争抢玩具时,父母通常会制止孩子:″不要和弟弟抢″″快和弟弟说对不起″。这种权威或许能暂时让孩子听话,但孩子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也无法排解情绪。父母需在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情绪,也体察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情绪才会平复而不是被压抑,接下来才能去思考。

父母平时和孩子做些情绪词汇的练习,帮助孩子体察情绪。比如用高兴、生气、沮丧、骄傲等词汇。大人可以先示范,说″一件有趣的事……″,再说″让你难过或沮丧的事″。比如,″爸爸今天开会时发现忘了带资料,感觉很沮丧,你呢?″这样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也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情绪表达、体察他人的感受。

借用绘本或动画片和孩子做练习也不错,鼓励他们表达情绪。

比如看《托马斯小火车》时,可以问:″摄影师给大家拍集体照时,旁边的小火车突然跑上来,挡住了托马斯的脸,如果你是托马斯,那时会有什么感觉?″

另外,让孩子学会预估行为的后果。如果目光只盯着眼前,比如把车抢回来,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孩子也不希望因为争抢而失去小伙伴,更不想因为抢东西而被父母批评。父母可以让孩子预估每种行为引起的后果,自愿避免一些事情发生。

3

妈妈:″你生气和委屈,东东也生气,而且他推了你。你能想一个你们俩都不生气的方式,拿回玩具吗?″
小鸿:″告诉你,让你帮我要回来。″
妈妈:″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小鸿:″我可以请他给我。″
妈妈:″那样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小鸿:″他会说不。″
妈妈:″他可能会说不。那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办法拿回玩具呢?″
小鸿:″我可以让他玩我的红色小赛车。″

建鸿老师说:帮助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有自己行为模式,比如攻击倾向强的孩子,习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怯弱的孩子,往往退缩、回避问题。父母可以尝试头脑风暴,让孩子尽可能多想出一些解决方法。思考不同的策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找到更多解决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孩子说出何种方案,先暂时″接受下来″、不做过多评价,鼓励孩子多思考。比如小鸿想出的第一个方法是″告诉妈妈,让妈妈帮我要回来″,小鸿妈妈虽未必赞同,也先接受下来。

如果听到不合适的,马上批评″这怎么行?″孩子就不愿意再想了。听到合适的方法,表扬″这个想法很好″也并不妥当,因为孩子很可能就不愿意再想更多了。而且,万一到时父母所认为的好方法也不灵,怎么办?

合适的做法就是接受和鼓励:″嗯,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

妈妈:″很好,你已经想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试试看。不过如果他不同意交换,你还有什么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吗?″
小鸿:″我的红色赛车跑一段就得换轮胎,也许可以和他一起玩玩叉车换轮胎的游戏。″
妈妈:″好,试试吧。″
小鸿走过去对东东说:″我的小赛车给你玩好吗,叉车换我玩。″
东东头转到一边:″不。″
″那我来开赛车,在这跑道上赛车,跑几圈后你帮我换轮胎。″小鸿用手比划着赛道说。

东东眼睛有些发亮,答应了。他们玩了一会儿,更换了两次轮胎。

东东说:″老是我在这等着你来换轮胎,小鸿哥哥,让我来开赛车吧,你开叉车来帮我换轮胎行吗?″
″行!″

建鸿老师说: 帮助孩子设定预案

孩子容易低估计划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一旦事情和计划不同,他们容易受挫生气或沮丧放弃。

小鸿妈妈让孩子假设″如果他不同意交换,你还有什么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吗?″有了预案,计划更容易实现。

思考计划和预案,让孩子做事有条理。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以后面对冲突时,更加自信。

小朋友们一起玩,产生争执和冲突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解决,父母不妨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相处的方式。如果冲突较大,孩子还不具备解决能力,比如像小鸿和东东,父母可以像小鸿妈妈那样,引导孩子学习掌握社会交往能力。

这个引导过程,其实就是父母在扮演脚手架,而孩子在大人协助下锻炼其社会能力,他们这座″建筑″在未来才不惧风雨。这周四,我会在爱贝睿时间直播一次公开课,和你好好聊聊这件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情绪污染”影响孩子
家长教育的四种暗示方法 让孩子瞬间变乖
青松育儿:孩子哭闹时,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父母怎样向孩子提问
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这几个细节很重要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失去自立性 被溺爱会有幸福感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