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攻破初中阅读理解的关键——重在“交流”


张梁:语文专家,学科带头人,注重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同一主题下将历史文化等知识融合、贯通于阅读写作。妙语连珠,课堂上歌声、笑声、掌声不断;立体教学,朗诵,表演,激活孩子求知的心,展现作文之神,阅读之妙,文言之奥,为人之道。

针对“阅读要重在交流”这一主题,张梁老师将在下周【3.13-3.19】空降学员群(大语文交流QQ群:432490239,加群验证填写“张梁老师”即可,为大家来做一次群内辅导,届时阅读相关问题都可以直接在线提问,欢迎各位家长加群参加互动。

教学成果:学生在华育、新华初、张江、兰生、上外附中、复兴、上外双语、迅行、存志、凯慧、杨浦实验等学校分别获得年级第一,班级第一,入选各校语文A班,直升或考入上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复兴高级、控江高中。学生荣获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二等奖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古诗文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大赛一等奖。

阅读重在“交流”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思考怎么简单说明阅读与作文的关系,直到一次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大家头脑风暴,偶得灵感,概括为阅读即“我认识世界”,作文即“向世界表达自己”。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读懂他人的思想感情,增长自己的知识素养,偏重“吸收”;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告诉给他人、社会,偏重“表达”。但无论是“吸收”与“表达”,本质上都属于“交流”。


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

“交流”是双向的,所以阅读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在阅读中一边是吸收他人的思想或情感,一边应该打开自我,拿出自我的知识储备,情感经历储备,与之激荡,与之融合,达至“共鸣”。这样子才是真正的读“进去”了,才能称之为读“出来”了。但是不少同学在阅读时浅尝辄止,认识字词,看完情节,就觉得自己完成任务,造成“阅读量很大”的幻觉。真正到了考场上,一道道题目摆在眼前,这些同学才开始慌了,痛斥老师题目出得“变态”,最终答题要点不全,条理不清,对作品内核挖掘不深。


要学会融入阅读的情境之中去

当然读懂字、词、句是理解全文的基础,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当词句中有比喻义,借代义或者别的一些修辞方法写作手法时,要吃透真正含义,对理解文章至关重要,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为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和我们交流的本质。

 

在阅读时要能够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不能太“冷静”若旁观者,当读到《背影》时,车站路台,蹒跚步履,可以把自己放进去;当读到《故乡》时,闰土就是你从小到大熟识的故人;当读到《出师表》时,生死存亡之秋,临表涕零之感皆如身受。例子举不完,只想说如果同学们没有这样子的感想,那就是融入作品的程度不深,必然对中心主旨难以“共鸣”,读是读了,懂没懂就不考虑了。

 

当真心融入阅读的情境之中,你可能就不再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我在与同学们分析讲解阅读题目前,对文章谈得很细,宏观微观概不放过,往往都要讲到我由阅读而引发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有了老师作伴,一方面有了主心骨,同时在听老师的经历教训时,通过老师和作者的“交流”,自然消解了对于阅读作为“题目”本身的敌意,也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了。

 

这种训练一开始可能是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到后来就成为同学们的一种自觉,你还没注意到,但它已经开始起作用了。你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再是孤立的,自然而联想到了相似或者相关的文章以及自己生活中的积累,那么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对于探寻文章的主旨就更有帮助,也就达成和作者的“交流”了。


19元即可抢购张梁老师沪江直播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 用“套路”写作文, 轻轻松松拿高分!
优秀语文老师:针对作文,我只教8个技巧,班上学生次次都一等奖
特级语文老师:针对作文,我只教这8个技巧,学生作文次次一等奖
语文学习方法(9)
阅卷老师“蔑笑”:我就正经八百的告诉你,你的作文分扣在哪里!
继续分享语文作文,惊艳阅卷老师的27个加分金句,同学们要好好积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