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么办?孩子不知道如何跟小伙伴相处



前不久,在“游戏力家庭支持”的研讨会上,游戏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在家庭支持过程中进展、经验与感受。



大家还就孩子们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位游戏教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的支持家庭的小朋友,5岁男孩丁丁,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和磨合,已经跟老师建立了很好的联结。


从开始时的极度紧张,到现在已经可以玩一些打闹游戏,每次游戏课都很开心,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但是,虽然已经能跟老师玩得很好了,可是在与小朋友交往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问题。


比如,在和小朋友有意见冲突时,他会坚持要求别人听自己的。还有,他不太能接受别人善意的玩笑,觉得是在笑话自己。这样一来,他总是很容易生气,大家就没法一起玩了。


如何改善孩子的状况呢?



改善孩子的社交问题,不仅仅是游戏教师们支持的家庭中比较集中的需求,也是很多父母关注的问题。我们就把在研讨会上针对这个问题的建议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工作室以往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反复强调两个核心观点:


第一:社交能力,与孩子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一样,也需要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而父母也需要像帮助孩子学走路,认颜色,学写字一样,为孩子的社交能力提供成长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


第二:同龄交往固然是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但是,对于社交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孩子,最有效的帮助是先让他在与成人的互动游戏中提升能力,而不是把他“推”到同龄人中去“锻炼”。


所以,在游戏教师的家庭支持过程中,通常都会经过“跟随”,逐渐与孩子熟悉,建立信任和联结,然后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渐渐引入不同类型的游戏。


游戏,尤其是打闹游戏,可以帮助容易紧张的孩子放松,帮助胆小谨慎的孩子获得掌控力,帮助容易失控的孩子锻炼自控力……而这些能力,都是我们常说的“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果要更进一步,该怎么做呢?


工作室的一位同事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验。


她说,在和女儿玩游戏的时候,如果一个游戏已经玩得比较熟了,或者女儿已经占了明显优势,可以轻松获胜的时候,她就会故意“耍点花样”。


比如,两个人比赛跑,应该是喊“一、二、三、跑!”她会直接就喊“三!”然后就冲出去。


玩女儿最喜欢的“夺宝”游戏(一个人守护一个东西,另一个人想办法把那个东西偷走或夺走)时,她会假装看天空的鸟儿飞过,等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也抬头望天的时候,她就乘机“夺宝”。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要站起来反对了:这妈妈也太过分了!怎么能骗孩子呢?!


别急,我们接着听她的解释。


其实,在我们跟孩子下棋,陪孩子打球,以及玩各种打闹游戏的时候,虽然最终通常都会让孩子赢,


但是随着孩子对游戏的熟悉,以及能力的增强,他也会希望我们增加难度,扩展游戏的丰富性,这样玩起来才有意思,最终获胜时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那么,除了在力量和技巧方面增加难度,”耍点花样“也是一种方式。


大家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与“更用力”,“跳得更高”,“跑得更快”不同,“花样”带有“欺骗”的特质,在实施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分寸和技巧,才不会给孩子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一定要注意:


第一,与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结是一切游戏的基础。


在游戏中增加这种“小花样”的成分,更是要建立在已经与孩子有很好的关系,并且有过相当长时间一起玩各种游戏的经验的基础上。如果是刚开始陪孩子玩,这种方式肯定是不适宜的。


第二,这么做的出发点,一定是为了“陪孩子一起,玩得更开心”,而绝不是大人利用智力优势取巧,更不是戏弄孩子。


那么,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又能有什么特别的促进作用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在他的著作中对“什么是社交能力”作出了如下解读:

社交能力包括:


  • 享受他人的陪伴

  • 互惠,轮换,合作以及分享的能力

  •  同理心

  • 切实的,积极的期待,让你能够充满自信地接触世界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控制攻击性冲动以及其他情绪的能力

  • 解读情感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 承受挫折的能力

  •  “心系他人”的能力

  • 相信他人能够,并且也愿意把你放在心中

  • 自我袒露——愿意且能够展现自己的弱点


从这个列表中可以看出,我们一直提倡的,父母留出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充分跟随,多与孩子玩打闹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赢……这些做法,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信心。


而当我们确认我们跟孩子的关系足够好,联结足够紧密的时候,稍微在游戏中增加一些难度,通过耍一些“小把戏”和“小伎俩”的方式,可以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一种“进阶”方式。


这一类互动中,孩子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此会感受到,原来他人的想法有可能跟自己是不同的,或者同一件事大家的理解和感受会不一样,达到一个目的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因为要求孩子在过程中要多角度的思考,要“察言观色”,就进一步地锻炼了孩子诸如解读细微情感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如前面所说,这些方法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实行过程中的技巧,分寸的拿捏,以及对孩子状态的把握非常重要。


1. 刚开始进行这种尝试的时候,不一定真的要“骗”到孩子,甚至,要故意“骗”不到。


比如和孩子玩“猜哪只手里有玩具”的游戏。其中有一次,既没有把玩具握在左手,也没有握在右手,而是夹在胳肢窝里了。但是却故意没夹好,被孩子看见了。或者甚至没夹住,掉了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再配合上夸张的懊恼,孩子会更加开心。


再比如前面举的例子,比赛跑的时候,一开始就直接喊“三!”开始跑,但是跑到一半大人一定会假装出个状况,比如被绊了一下,或者鞋子没穿好等等,最终让孩子获得胜利。


这个做法,既向孩子传递了“小心哦,我要耍花招啰”的信息,但又没有“得逞”,在增加了游戏乐趣的同时,也确保了孩子最终的正面感受。


2. 更多的时候,我们是鼓励孩子“骗”我们,而不是被我们“骗”。


类似的方式多玩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很快就“学乖了”,要么会根据你的细微表情和肢体动作判断出“他又要骗我了”,提前做好准备,要么就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知其人之身”。


这时候,你要心甘情愿地“被骗”,并且在“被骗”之后,用夸张滑稽的身体语言地表达自己的气恼。


3. 随时“察言观色”,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和状态随时调整尺度和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很难给出标准化的建议。我们建议最熟悉孩子,跟孩子关系最好的成人来做这种尝试,也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从孩子的细微反应中了解孩子的状态,随时调整,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感受。


实际上,之所以说与成人的互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锻炼社交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年人有成熟的判断力和良好的控制力,可以在游戏中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方式和强度,让孩子既得到锻炼,又不会有太强的挫败感。这是同龄交往中无法做到的。


4. 底线是,绝不能破坏与孩子的相互信任。


一位妈妈有过这样的经历——


家人一起玩“谁是卧底”的纸牌游戏,最后儿子要在妈妈和姥爷之间找出谁拿了”卧底“的牌。


妈妈知道其实自己就是”卧底“。如果大家都不说话,让儿子自己来思考和判断,他很可能就会选择妈妈,赢得游戏。


但妈妈一时好胜心起,努力以非常坦诚的言辞说服儿子,选择了姥爷。


亮出结果之后,儿子非常难过,不是因为输了,而是因为自己最信任的妈妈居然利用这种信任欺骗自己。


妈妈事后也说:”我真后悔,以后再也不这么干了。“


总之,我们建议在游戏中加入的“花样”和“欺骗”,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方式的打闹游戏,只不过不是通过肢体对抗,而是通过语言、表情和脑力来玩。所以,同样适用打闹游戏的基本规则。


最后,关于在游戏中加入“小欺骗”的建议,可能还是会有人有困惑,最典型就是——


这不是在教孩子欺骗吗?这样做会不会培养出一个爱撒谎骗人的孩子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迎接欢快六一节 教你度过快乐儿童节
这个游戏风靡了几千年,能帮孩子复盘社交中的难题
学会这3点,你的孩子也能成为人见人爱的“交际花”
“妈妈,我为什么要上学?”这位妈妈的回答我一点都没想到
宝宝系扣子(专题介绍)
宝宝1岁了,应该教些什么,怎么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