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什么堵住他们求助的声音? | 《嘉年华》


小编说:


昨天,红黄蓝事件的案件结果出来,我们都希望这是真的。


但儿童性侵本身,值得全社会的人持续关注,它绝对不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因为我们不关注,就自然消失。


据美国love our children机构的数据,在18岁以前,每4个女孩中,就有1个经历过性侵,而在男孩群体中,则是每6个中,会有1个。


这些性侵程度不一,但带来的伤害,却都无法忽视。


今天,结合电影《嘉年华》,我们来聊聊,当悲剧发生后,我们可以做什么,来支撑孩子们,走过那段最艰难的路。


 01 

在儿童性侵发生之后......


毋庸置疑,电影里最让人心痛的当属受害人小文和小新。


而最触目惊心的画面,是发生在“那一夜”之后。

 

在受到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后,这两个少女内心慌乱、身体疼痛、害怕、耻辱地走出房间。


然而,两人都默契地选择了,不向父母和师长求助。


她们向同学讨了两片缓解痛经的药物,以为这样就可以将身上的伤痛治好。

 

而她们的老师家长,在两个孩子一夜没回家时,各自的举动又是如何呢?

 

老师是小文和小新在被性侵后,最先见到的、可以帮助她们的人。


然而,那位老师在看见两个女孩时,并没有关注她们脸上害怕惶恐的表情,也没有深入了解一下夜不归宿、上学迟到等异常行为的背后,究竟掩藏了什么。


相反,先是批评了她们,这使得两个孩子根本不敢向老师求助。


而父母的做法,也没能给予两位少女足够的正面支持。


小文的母亲在得知女儿被侵害后,丝毫没有情感上的接纳和安抚,取而代之的是批评、指责甚至殴打。


并且,全盘崩溃的她,直接将心中的情绪发泄到了小文身上。



小新虽然和父母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但初衷也并非想要寻求家长的庇护,而因为是“害怕挨打”


唯独小文的爸爸,一个因为离婚而长期和女儿不在一起生活的单身父亲,情绪上还算稳定,给了小文一定的接纳、保护和支持。


抛开案件中其他的背景和细节,光是这几个情节,就让人心痛而后怕: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受到性侵这样严重的伤害时,竟然不敢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在孩子反应异常,又不敢说时,我们大人可以做些什么,抛开误解,给他们求助的出口?


在孩子斗胆向大人求助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减少二次伤害?


 02 

是什么堵住他们求助的声音?


这些经历性侵的孩子,只有家长可以提供帮助。


但却常常难以开口,难以被发现,尤其是在性侵程度较小,未造成明显身体伤害时.......


是什么让他们无法求助?



(1)太小,无法表达


在受到性侵害时,低年龄段的儿童因受到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很难将案件过程叙述清楚。


此外,在经历创伤之后,有些孩子会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和语言会减少,不愿同别人交流。


而有些孩子在受到强烈刺激时,由于无法用言语表达。


只能选择用哭、闹等强烈的情绪去表达,以至于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被性侵。


(2)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对于孩子性教育,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在采取回避态度

 

殊不知,性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性别差异”、“性成熟”这些基本常识。


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辨别、防范和避免性侵事件的发生。


电影《嘉年华》里的小新,在受到性侵接受妇科检查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


所以可以理解,为何她在一开始,没有就哭着向父母求助。


(3)被威胁


许多孩子在被性侵之后,还会受到作案人的威胁和恐吓,如不许告诉别人,不许告诉家长,不许报警等等。


而孩童本身就属于力量弱小的群体,面对压力容易服从,被侵害后更会表现得胆怯和懦弱,因此威胁和恐吓在孩童面前经常奏效。


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儿童性侵案,都有一个显著的共性特点,那就是熟人作案。


一旦孩子因为收到威胁而选择缄口不言,非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让作案人认为有机可乘,对受害儿童进行多次性侵


(4)无意的忽视,堵住了他们求助的唯一出口

 

比性教育缺位更让人心痛的,是大人们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在学校和家长都为学习焦虑的大环境中,孩子们几乎每天都被灌输: 你要好好学习,不要考虑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因此,一旦哪个孩子做了和学习无关的事情,老师和家长常常会用批评的方式去处理。


此外,我们经常将孩子的情绪视为洪水猛兽,盲目地认为孩子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不应该有任何负面情绪。


因此,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往往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而很少去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



阻止儿童说出被性侵的理由有很多,但性侵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家庭若是及时发现,温和处理,并给孩子提供保护,无疑会让孩子流血的心灵受到二次伤害。


公道、正义、甚至报仇,都只是成年人心内的想法,而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他们只想找到一个能够拥抱自己的怀抱。


而当孩子不敢开口时,我们要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怀抱呢?


 03 

如果你发现了这些不一样........



(1)哪些情况出现,家长需要警惕


a. 行为异常 

  • 回避甚至惧怕正当的身体接触

  • 低于自己年龄段的退行行为,如吮吸手指、遗尿等

  • 卫生习惯发生改变,不想洗澡或频繁洗澡

  • 与年龄不符的、带有性特征的行为,如想要触摸自己或其他人的隐私部位。

  • 睡眠障碍,噩梦等


b. 生理异常

  • 生殖器部位淤青肿胀

  • 床单和内衣上面有血迹

  • 骨折等严重外伤


c.说话方式跟平常不一样

  • 词语使用明显成人化,与自己的年龄段不符

  • 话语减少,甚至沉默寡言


(2)确认异常后,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孩子身上如果出现上述异常,家长需要重视,并及时通孩子进行沟通,以便确定还是是否被性侵。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没有威胁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向家长敞开心扉。


在沟通中,孩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谨慎地选择谈话的时间和地点


征求孩子的意见,选择一个让孩子舒适的谈话地点,尽量避免旁人在场。


b. 注意自己的语气


家长如果态度过于严厉,可能会吓到孩子。


同时,严厉的态度可能会给孩子错误的暗示,让孩子给出家长想要的答案,而并非事情的真相。


有些孩子可能不敢承认自己被侵害,有些孩子也许会夸大事实,让描述失真


家长要尽量让谈话氛围轻松,用不带有威胁的口吻引导孩子讲述。


这样做既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还能帮助孩子更加准确地陈述事实。



c. 用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同孩子谈话


家长尽量用儿童化的词汇和语言,直接询问孩子,尽管有些词汇可能表义模糊。


比如,家长如果询问孩子:“有人摸过你么?” 此处,“摸”可以有很多个含义,但“摸”这个字眼很容易让孩子理解。


家长得到回答后,可以根据孩子的言语和反应,判断还是是否得到性侵。


比如,孩子可能说:“除了妈妈在洗澡时摸过我,其他人没有摸过我。” 


孩子也可能说:“ 有人像这样摸过我。”


这时家长就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隐私部位是否被别人碰过。


家长还需要懂得的是,性侵犯有时会让孩子体会到一定的快感,这使孩子意识不到自己是受害人。


所以,家长如果问孩子,“有人伤害过你么?”,孩子可能会误解家长的问题,进而难以让家长难以得到有效信息。

d. 认真倾听


不要打断孩子,而是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自由表达。


在孩子的叙述暂停时,家长再针对那些让自己担忧的情节,进行深入了解。


而家长的倾听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宣泄性侵带来的负面情绪


e. 避免批评和责怪


在遭遇性侵之后,孩子可能会对家长和老师等权威角色产生惧怕心理而不敢表达。


这时,家长更要注意自己谈话的语气和态度。


家长可以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我”。


因为带有 “我”的表达会显得过于主观,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我听说你放学没有直接回家。”。


相反,家长可以用引导式的问题启发孩子: “你刚刚提到的事,让妈妈有点担心,你能再和妈妈说说么?”

f. 平复孩子的情绪


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感觉过度焦虑。


可以告诉孩子,你只是关心他,想问一些问题。


g. 态度要耐心


家长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害怕情绪,因为有些被侵犯的孩子,可能收到过恐吓,以至于不敢和家长讲述。


这时,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耐心启发孩子讲出事件的过程,并且让孩子坚信父母一定会好好保护她。



 04 


如果他们愿意说.......


(1)父母稳定的情绪,是孩子的定心丸


性侵事件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世界观,被侵犯的孩子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被毁坏了。


因此,孩子在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还会好起来,并且他们更倾向于从家长那里寻求支持。


此时,无论家长的内心多么崩溃,都要保持情绪稳定。


让孩子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你会好起来,并且继续过上快乐和安全的生活。


让孩子知道,许多成功人士,包括一些名人,都曾经是性侵的受害者,但他们依旧可以活得很精彩。


(2)相信孩子说的话,但同时避免诱导


家长要肯定和感谢孩子能开口和自己讲述事件经历,并且还要让孩子确信父母是爱他的。


尽管孩子的语言表述可能会不够准确,但家长要相信,在 ''性侵'' 这件事上孩子很少会自己编造。


如果家长确实需要了解其他的信息,请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同孩子交谈。


并且避免使用带有诱导性的问题,如指着孩子的隐私部位直接提问:“ 你这里有没有被碰过。”

(3)保护孩子,让他们感到安全


性侵案发生后,家长最先要做的事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性侵会让孩子丧失对外界环境的掌控感,并开始怀疑成年人是否可以保护他。


首先,如果是熟人作案,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避免孩子再同作案人有单独接触。


其次,了解孩子此时的真实需求,看看哪些事情能让他们真正感到安全。


有时,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的陪伴。


此外,表达自己要保护孩子的愿望,并且让孩子坚信自己会被家长保护。


家长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隐私权,把性侵当作孩子的重要隐私去尊重和保护。


不要让无关人等知道这件事,避免流言蜚语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4)让孩子觉得:这不是我的不好


遭受性侵的孩子会感到非常耻辱和自责,具体表现为:认为被侵犯是由于自己不好,懊悔自己当初为何不阻止侵犯自己的人。

甚至那些和家长讲出性侵的孩子,也会责怪自己为何不早些告诉家长。


家长在听孩子讲述的过程中,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去责备孩子。


让孩子知道,错误在地实施侵犯的人身上,而不在他身上。


(5)适当控制自己的愤怒


当孩子被暴力、性侵等恶性事件伤害时,父母情绪激动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父母应当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愤怒,因为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过失惹怒了父母。


有时候父母会误以为,孩子听到侵犯他的人受到了严厉惩罚,状况就会改善。


可有时“惩罚”等字眼,依旧会让孩子觉得恐惧。


因此,父母在此时也要在孩子面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6)不要掩盖和压抑,通过正当渠道获取帮助


在《嘉年华》,小新的父母在女儿被性侵后,仍然没有及时对女儿普及性知识,反而还哄骗小新,说她和小文什么事情都没有。


糊涂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像小新父母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他们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于是便试图改变孩子的认知和记忆,否定孩子的遭遇和体验,压抑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或许是出自好心,不然孩子蒙上“童年阴影”。


然而,这些孩子在将来了解了“性”之后,被深埋在心底的疮疤极有可能再度被揭开。


如果有必要,我们也建议,父母和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修复心中的创伤。




 05 

写在最后


《嘉年华》中最能让人感到力量和希望的片段,就是结尾处,小文和爸爸一起打扫楼梯的情节。


楼梯上有许多从树上修剪下来的树枝,小文用手直接去拿,爸爸则是告诉小文:“别拿,扎手。” 


于是,小文又用脚把树枝踢开了,这时爸爸也跟他一起用脚踢,父女俩在铺满树枝的台阶上,开辟出一条顺畅的路。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的人生幸福美满,前路光明平坦。


可现实多少有些残酷,我们往往不能预知,也无法阻止不幸的降临。


受伤的孩子依旧要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而家长,是他们最强大的支持。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爸爸妈妈你们别打了,我害怕!”
对错有一辈子去纠正,而生死却没有机会重来
被吼后不说话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孩子被打别教他“打回去”,父母这么做,反倒让孩子结识更多朋友
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该如何向家人求助?
读懂0-12岁儿童心理困扰的求助信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