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绪的力量:开启亲子关系的思维乐章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能和孩子保持一种充满爱意、持久且有意义的关系,了解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和孩子建立这样的关系。


把沟通建立在了解自身情绪的基础上,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情绪并且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情绪,能够为我们和孩子建立稳固持久的关系打下基础。


开启亲子关系的思维乐章 来自问渠馆 16:56

主播:拉结


情绪不仅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还影响我们外在的人际交往,并能影响我们对事物意义的判断。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身情绪并且与他人分享,生活就会变得丰富。情绪的分享与交流可以加深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的情绪沟通能力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善解人意。这些品质对孩子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非常重要。


培养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消极情绪。在父母和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情绪既是他们关系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也是重要的内容。


设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后院收集了一小瓶色彩鲜艳的甲虫,他兴奋地拿进屋向你展示:“看,妈妈,看我捉到了什么,漂亮吗?”而你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可能性:这些小虫子会爬得满房间都是。


“马上把这些讨厌的家伙拿出去!”你严厉地说道。


你的孩子开始抗议:“但是你看都没看一眼,它们的翅膀发着绿色的光呢!”


你快速地瞥了一眼瓶子,然后拉起孩子的胳膊走到门口,提醒他说:“虫子生活在外面,它们应该待在外面。”




在上述情形里,这个孩子错过了一次情感经历。他的喜悦和乐趣不但没有得到分享,而且可能会对这次经历的意义和作用感到困惑。


他对自己的发现感觉“良好”并为之兴奋,走进房间打算与妈妈分享。然而,妈妈的反应却像在说孩子的发现是“不好”的。


一次有意义的情感交流可以给孩子带来益处,而父母应该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发现。


这并不是说你要和虫子生活在一起,而是说在采取行动之前,要表现出和孩子一致的内在情绪,或者说共鸣。


迎合孩子的情绪意味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拿出包容和接纳的态度,看着孩子拿给你的东西,用充满惊奇和热情的口吻说:“让我看看,哇!色彩多鲜艳的小甲虫啊!谢谢你拿给我看。你在哪里捉到的?我认为它们生活在外面会好一些。”


这样做不仅会拉近母亲和孩子的距离,而且由于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对妈妈来说是有用的,他就会有很强的自我感。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现出共鸣,孩子就会自我感觉“良好”。情绪交流能给孩子带来益处,并且会影响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理解。




教养笔记

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还会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培养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负面情绪。与孩子相处时,要拿出包容的态度,迎合孩子的情绪。



初级情绪


有一种原始的情绪叫“初级情绪”。它是大脑对经历的重要性及好坏做出的第一评价。孩子在回答他们的感受时,常常回应说“很好”、“不好”或者“不错”。这种回应实际上是初级情绪处理的直接体现,但父母一般不会接受这种太过简略的回应。


初级情绪在非语言表达层面可以直接观察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声调、肢体动作、态度以及回应时的时机和语气,都体现了这种唤醒和激活的剧烈程度,也体现了大脑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这就是感觉机制的本质所在。所以,初级情绪也被称为“思维的乐章”。


与初级情绪产生联结,是我们感受彼此情绪的方式,这也让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变得顺利。


如果彼此之间的心理状态一致,我们的情绪就能产生共鸣,这可以使我们感到“被理解”。在这种共鸣中,我们又会影响彼此的内心状态。这种一致和共鸣,使得我们的交流变得和谐融洽。


如果孩子在和我们相处时也能感受到共鸣,那么即使我们不在身边,他们也会感到安心。


而且,孩子通过“被理解”感受到他们在我们心里的重要地位,就好像我们进入到了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感受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帮助他们控制自身情绪,探索外部世界。




教养笔记

当孩子感受到积极情绪,比如因赢得球赛或取得优异成绩而高兴时,父母应该及时与孩子分享这种情绪,并积极地和孩子思考并渲染这种情绪。同样,如果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或情绪低落,比如失望或悲伤,父母就要努力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并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孩子。



情绪处理能力的缺失


一位四十岁的父亲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对任何事都没有感觉。他的母亲生病了,危在旦夕,他的同事也被诊断出患了重病,但是他“对这些没有任何感觉”。他坚称自己的生活填充着各种事情,工作,责任,但是他感觉不到任何意义。


尽管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但是他有改变这一切的想法,因为他想和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在他的母亲和同事生病以后。


他没有抑郁症,也没有一点精神紊乱的表现,比如担忧、焦虑或者其他明显症状。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大学老师,得到了同事的推崇和肯定,而且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高。他还是一个富有道德观念和正义感的人,和同事合作得很好,他的学生也很优秀。


这位父亲检视了自己早期的生活经历,发现他和父母在一起的回忆很少,他能想起来的只是他们非常“有知识”,但从来不关心他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只关注工作上的成就和“行事的对与错”。当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时去世时,他的母亲甚至没有和他谈论过这件事。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鼓励他像记日记一样地写下对自己人生故事的回忆,因为自我反省式的记叙需要右脑和左脑协调运作。在他每周的例行治疗中,医生特意把治疗重点放在他的身体感受和视觉意象上,并让他体会这些非语言信息的含义。


在积极地接受了几个月的治疗后,他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有了新的感受。在夏威夷旅游时,他们戴着氧气装置潜到了水下。




他们在珊瑚礁中寻找鱼儿,游得非常近,通过手势和眼神进行交流。这位父亲说在他们共同探索水下世界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


在后来的反思中,他说道:“我敢打赌这肯定与非语言交流有关。因为平时我经常思考该说什么或者女儿将要说什么,甚至忘记了正在发生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对说话内容的猜测中,左脑思维控制了右脑思维,使他无法意识到初级情绪,而意义和联系都是由初级情绪产生的。


但是在水下,他们脱离了左脑思维的控制,这让他们通过非语言信息的交流,对对方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几乎在同时,这个女孩对父亲说:“爸爸,你变得越来越有趣了。真的很有趣!”看到女儿注意到了自己的变化,他非常高兴。他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源自内心的体会,是发自肺腑的感受。


他描述自己的感受是“自由自在”,而且他和家人的关系也变好了。他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有了更多的感受,很少再去关注自己的想法。


随着左右脑思维模式联系的增强,他也能够对父亲去世带给他的特殊感受做出分析,同时对母亲和同事患病这些事也有了新的体会。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需要痛苦地承认自己的脆弱和敏感。在接受治疗前,这位父亲没有正确理解自己以前的经历,从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初级情绪。


他在童年时严重缺乏情感交流,导致他的思维评价或唤醒系统未能形成更多的积极情绪或归类情绪。因此他时常感到麻木和空虚。


父母和他的情感疏远使他失去了情绪处理能力,而正是对情绪的正确处理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由于他在治疗中的努力和自我反省式的记叙,他的人际关系和内心感受能力逐渐恢复,这将使他的生活变得协调和平衡,也会给他的生活带来更多意义。




教养笔记

我们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防御适应性,也会阻碍我们理解和感受孩子的内心。如果没有对自我认知进行反思,父母这种防御性的反应模式会造成孩子对现实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扭曲。



认识情绪,自我反省


情绪联结需要我们特别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也需要我们敞开胸怀,积极地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状态。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从自身角度,更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


我们常常不能审视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初级情绪,甚至会拒绝这种情绪,只有外在的行为或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自身情绪,但这常常给孩子带来伤害。


所以,我们要努力了解自己的情绪作用过程,更要重视它们在我们的内心和人际交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孩子一般来说都很敏感,常常会受到我们无意表现出的情绪或心理遗留问题的伤害。


自我反省以及对自身内在情绪作用过程的认识,能让我们在面对孩子行为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而且,当我们的情绪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就会更偏向于找自身的原因(由自身情绪引起的过度反应),而不是怪罪于与孩子交流时的情绪。


比如,一位刚离婚的妈妈对儿子要求陪伴而大发脾气,实际上并非孩子有“过分要求”,而是这位妈妈不能接受离婚带给她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但她却把怒气发泄到儿子身上。




如果这位母亲能够在情绪上正确处理离婚带给她的痛苦,她就会意识到,她自身悬而未决的问题,影响了她对儿子做出恰当的回应,也就不会对儿子毫无理由的乱发脾气。


全面认识自我能使我们敞开心扉,与孩子进行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


如果我们内在的不良情绪妨碍了我们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对我们这种烦躁情绪的感受就会唤起他们的情绪防御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心理隔阂”)。这种情形一旦发生,我们和孩子就不会再有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因此感到孤独和疏离。


如果父母和孩子真实的自我躲在心理防御墙之后,每个人就将再也感受不到心理上的联系或相互理解。如果孩子一直处于孤独状态,在受到攻击或被拒绝时由于无法和父母交流,他们心理上就产生恐惧或不快。


没有对彼此情绪的理解,就很难在心理上感受到联结。情绪上的联结能为融洽协调的交流打开一扇门,这样对话才能发生,我们才能相互联结在一起。


所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都是建立在和谐、融洽的交流之上的,这种交流才是每个人“思维的乐章”,也是对个人自尊和人格的一种尊重。




教养笔记

我们或许会很注意孩子的行为,但我们的疏离感仍会阻碍我们去和孩子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身的情绪问题对孩子产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妨碍了我们对孩子或自己情绪的理解。


反思练习

1.回想一下你和孩子有没有对同一次经历有不同的反应,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你如何评价在同一件事上你和孩子出现了不同的感受?如果你能告诉孩子你是怎样从他的角度来理解这次经历的,你觉得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2.思考以下“协调交流实践”中列出的练习方法,然后观察你与孩子的相处,想一想这些方法在你与孩子的交流中有没有体现出来。试着在以后与孩子相处时把这些方法融入进去。你的孩子会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理解吗?你和孩子相处时的融洽感受又是如何形成的?


  • 意识: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及他人的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

  • 调和:让自己的心理状态与他人保持一致。

  • 同理心:敞开心扉去感受他人的内心和想法。

  • 表达:积极地和他人交流你的内在心理感受,把它们表达出来。

  • 融入:在平等的氛围中积极分享,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 解释:帮助他人分析其生活经历。

  • 人格: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性。


3.想办法把这些措施运用到你与自己的沟通中。你对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初级情绪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意识到你的内心感受,能使你更深刻地感受正念。如果把这种内在的心理作用融入到意识中,那么不用分析或者刻意改变自己你就能体会到它们。


本文资料来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儿童发展专家玛丽·哈策尔力作《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由问渠君编写。感谢原作者的智慧与辛劳。


主播拉结:基督徒,十年教育工作经验,目前是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反思能力,能预测你是否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老是有错误认知,怎么去说服孩子? || 渡过
如何看待将两岁孩子关黑屋子的教育方式?
孩子撒谎背后的真相:撒谎的同时,也是全脑教育的好时机!
2020年高考倒计时30天,这些问题需要考生家长特别留意
孩子考试不是第一,父母别责怪,明白“第十名现象”,孩子也优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