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全整理!中考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下),建议收藏!




高途小冬老师:

在文言文中,也有一些核心词汇经常出现,小编为大家做了整理,掌握了它们,就是你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怎么查看?

中考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上)

点点文字就能看到哦~


 乃 


1.(连词)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2.(副词)才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3.(副词)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4.(副词)应该,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且 


1.(副词)况且


且为众人。                         

——《伤仲永》


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2.(副词)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诸 


1. (形容词)众,各个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


诸郡县苦秦吏者。                  

——《陈涉世家》


2. (兼词)相当于“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诸侯,古代分封的各国国君


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4.人名中的字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


 因 


1.(动词)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2.(介词)依靠,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3.(连词)因此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4.(副词)于是,就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因屏人曰。                            

——《隆中对》


 之 


1.(动词)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      

——《陈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①相当于“他”。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


借旁边与之。                   

——《伤仲永》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


②相当于“他们”。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公将驰之。/ 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③相当于“它”。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学而时习之。                         

——《论语》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马说》

弗之怠。/ 走送之。       

       

——《送东阳马升序》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公输》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相当于“它们”。

昂首观之。《童趣》/ 忽啼求之。  

——《伤仲永》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陈涉世家》


⑤相当于“这件事”。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再拜,曰:“请说之。”          

——《公输》


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公输》   


3.(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项为之强。/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桃花源记》


心乐之。                  

——《小石潭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公输》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4.(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仲永之通悟。                           

——《伤仲永》


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


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          

——《爱莲说》


黔娄之妻有言。/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前人之述备矣。/ 览物之情。    

——《岳阳楼记》


5.(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心之所向。                            

——《童趣》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唐雎不辱使命》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6.(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                              

——《公输》


8.(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妇拍而呜之。                             

——《口技》


卒之为众人。                              

——《伤仲永》


久之。                                    

——《狼》


9.(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期年之后,虽有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满井游记》


 然 


1.(代词)这样,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是的,对的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为之怡然称快 / 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


生气莽莽然 / 则黯然缥缈。       

——《山市》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4.(连词)然而,但是


然胡不已乎?                    

——《公输》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于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①可译为“在”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童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第一个“于”)  

——《大道之行也》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观潮》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观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于是冰皮始解。                        

——《满井游记》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试用于昔日。/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往身于外者。

——《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可译为“到”。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夸父逐日》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


仓鹰击于殿上。/ 何至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③可译为“从”。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


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醉翁亭记》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①可译为“向”。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而飞于北海。                        

——《惠子相梁》


②可译为“给”。

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可译为“对”“对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出师表》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④可译为“与”“跟”“通”。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


4.(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从”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5.(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6.(连词)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至于夏水襄陵,严溯阻绝。               

——《三峡》


至于负者歌于途。                       

——《醉翁亭记》


至于斟酌损益。                         

——《出师表》


 你需要什么资料? 

 留言告诉我 

 老师帮你做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常考13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十五个文言文词语的用法总结
中考语文语文版常考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学生用心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