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质疑:游戏是在“骗孩子”听话吗?

随着游戏力的相关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接受,大家在学习和实践中也不断有思考和困惑。


这篇文章中,我们整理了大家在学习“天天游戏力”系列育儿课的过程最常见的三大困惑,与大家共同讨论。


相信不仅仅能解决学习者的问题,也能对更多的父母有帮助。


1

游戏是“骗孩子听话吗?”这样会不会对孩子是不好的示范?


常见问题:


Q1

孩子咳嗽需要吃药,但是他很抗拒。我就跟孩子玩“武林大会”的游戏,对掌,比拼力气。他比不过爸爸,我就说“喝点大力神水”就能长力气。孩子就痛快把药一口喝干,再来比试,就把我和爸爸打得“落花流水”。

现在,孩子每天喝药都很积极了。但我略有些担心:这样是不是骗孩子呢?


Q2

跟孩子玩了两次刷牙游戏以后,她就不配合了,再玩第三次就不灵了,感觉就是骗了两次,被识破了,孩子不上当了。

这种游戏是总需要变花样吗?


玩游戏是不是在耍心眼骗孩子?这要看我们为什么玩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吃药、让孩子刷牙,那么可以说我们就是在耍心眼骗孩子,而孩子也很快会识破,很快就不玩了。


那么游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反复强调过:孩子吃药了刷牙了,这些只是游戏带来的效果,但不是我们玩游戏的根本目的。


我们跟孩子游戏的根本目的是尽量赋予孩子掌控感,以及更重要的,加强我们跟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亲密感”和“掌控感”

亲密感,也就是游戏力以及很多书中提到的联结,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


掌控感,有些地方叫做自主感或者力量感,是自信心的核心要素。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只跟孩子说“我爱你”,效果是不够的。在孩子的认识中,爸爸妈妈喜欢跟我玩,是“爱我”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之一。


同样,光靠说“你能行”也是不足以帮孩子建立自信的,要让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件又一件小事当中,体验到、感受到“我能做主、我能胜利”。


总之,游戏的目的,根本上是加强亲密感、赋予掌控感。或者用我们课程里的话说,是在给孩子喂“神经营养”。


亲密感和掌控感的滋养,能让孩子欢乐开心起来,这样的结果,会让合作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基于这个认识,有一个重要建议——


不要只在要刷牙要吃药的时候玩,平时也要尽量多玩。


(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很多欢乐的游戏,大家可以戳这里复习


当然,就算玩得很开心,孩子也还是有可能不吃药不刷牙,这时候我建议能暂停就暂停一下,调整一下。主要是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


很多时候换个花样是必要的,也会有帮助。


最差情况,我们实在想不出什么新花样,或者就是实在没耐心了,急了吼孩子了,孩子哭着把药吃了把牙刷了,这种情况也在所难免。


没关系,不要内疚,因为我们有办法修补,修补的最佳手段之一,就是游戏。


2

在家里给孩子的掌控感太多,会不会导致孩子无法适应外部环境?


Q

我觉得咱们的很多游戏孩子之所以喜欢,是喜欢那种随心所欲,不被支配的感觉,喜欢总是能赢的感觉。


但总是这样玩儿,孩子把掌控看得太重?会不会过分想要“赢”。毕竟,家里人可以配合他们,但在社会上,在学校里,别人会不一定这样照顾他们感受了。


加拿大亲子问题专家朱蒂阿诺,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她把大人在一天中可能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总结归纳出来。


从早晨开始,比如“叫孩子起床”、“叫孩子快点穿衣服”,吃早餐时候叫孩子把杯子里的牛奶喝完,坐车要系上安全带,在路上不要跑,回家后先要洗手,直到睡觉前要收拾玩具、刷牙、换睡衣,等等等等。


朱蒂阿诺一共列出了200条,很细,但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大人对孩子的指令、要求。


之后,朱蒂阿诺在工作坊中请学龄前孩子的父母勾选,看看哪些条指令要求是自己在一天中有可能向孩子提出的。


结果,最多的家长勾选出140条,最少的也有50几条。


大家也可以参考这个方法尝试做个自我调查,列出每天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发出的指令,看看有多少。


这样以来,我们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孩子被掌控,被要求做的事情有多少。然后再比较一下,看我们给他掌控感的事情又有多少。


朱蒂阿诺还提到一项加拿大的专业调查,这份调查针对3~5岁孩子的家庭,调查目的之一是父母跟孩子每天的对话中有多少是指令性语言,结果发现指令性语言占90%。


也就是说,父母每天跟孩子说的100句话里面,90句是发指令、提要求。


如果咱们大家在自家安一个监视器,录下一天的互动,不知道会不会也发现:我们跟孩子说的话里面,大部分也是在发指令、提要求。


通过这个调查,相信大家能体会到一件事,就是:实际生活中,孩子在多数时间里都是“被掌控”的,根本不可能出现孩子掌控大于被掌控的情况。


这还只是在家里,还不包括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情况。


也就是说,实际上,孩子早就在练习服从了,而且必须公正地说,总体上他服从得很好。他能通过游戏获得掌控感的,只是一天中的上百件事情中的几件事而已。


所以,我们不仅没有必要担心游戏让孩子变得霸道,什么事都要说了算。相反,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在游戏中补充掌控感,获得“我能行”的自信。


3

游戏有没有办法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Q

游戏让孩子合作,结果的确不错,孩子高兴,大人也不用大吼大叫。


但我还有一个顾虑:事情虽然是做了,但会不会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呢?孩子会不会依然不知道这是他该做的事情呢?


首先,孩子听不听大人的话,跟他有没有规则意识,是两回事。


所谓规则意识,可以拆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道规则。


这个对于绝大部分孩子都不是问题。家长们从日常经验应该也有感受:对于睡前要刷牙、生病要吃药、买东西要排队……这些规则,孩子都是知道的。


不过小年龄的孩子多数都会在某个阶段,由于对抗掌控的本能非常活跃,因此表现出明明知道规则但就是不遵守。


一方面这个阶段很快会过去,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处理好孩子的对抗掌控本能很重要,因为这项本能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它其实是探索的需要,以及孩子自信心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理解规则。


这就需要一些时间了,需要孩子大脑进一步成熟,才能真的理解为什么要刷牙。


第三阶段:认可规则。


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了,需要孩子积累更多的经历和体验。因为从心里认可一件事,不仅需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更需要直接切身的感受。


也就是说,就算孩子现在能做到乖乖刷牙乖乖吃药,也绝不意味着他建立了规则意识。真正的规则意识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快一点理解规则呢?是被逼着、哭着刷牙吃药过后更能理解认可呢,还是开心地玩过笑过之后更能理解认可呢?


相信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不光孩子,包括我们大人都是,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理解力会更好,认可一件事情的可能性也更大。


前面说的仅仅是一方面。


我们想培养孩子的,准确说其实是主动遵守规则的能力。


主动遵守规则有两个条件,除了刚刚说的理解并认可规则之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自控力。


大年龄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案例中,10个里有9个都不是因为不懂规则,而是因为缺乏自控力,而自控力缺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缺乏“自控力”的原因

自控力缺乏的最主要原因,是负情绪容易冲动,而负情绪容易冲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早年被过度管控,缺乏掌控感。


最后再简单补充一点:我们谈规则的时候,往往只谈遵守规则,往往忘了“理解规则但并不认可”的情况。事实上,有很多规则是不合理的或者过时的。


在讨论规则问题的时候,最能体现我们是怎么理解养育和教育的。


最近一个时髦的说法是养育“适应未来的孩子”,那么要想适应未来,只关注遵守规则,只想着怎么规范孩子、管教好孩子不出格,是不够的。


我们认为,完整的规则意识,还需要有不认可规则的能力,以及打破规则的勇气。这种能力和勇气从哪里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自家的孩子自控能力差该应该怎么办呢?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自控力|你自己很弱的能力,不妨学点招数让孩子逆袭吧
提升孩子自控能力的八个诀窍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网络成瘾、自我管理 | 脑科学专家解析常见儿童注意力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