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处暑 | 最热的时光已经熬出头了,一杯茶一碗汤送走暑湿

处暑,出暑

炎夏不再骄傲,蝉儿不再鸣叫

最热的时光已经熬出头了

秋季的凉意开始蔓延

一个灿烂的金秋如期而至

处暑无三日,新凉值万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指“出暑”,炎夏的暑气已经把人折腾够了,开始渐渐隐去,退伏潜藏,让人们暂时喘口气,从这苦熬的暑伏里解脱出来,待明年再来放大招了。

从处暑到白露,人们的起居变化甚大,从忙着拭汗到忙着加衣。秋雨携带着凉意席卷而来,每下一场秋雨,都是转凉的预兆,所以民间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 鹰乃祭鸟 〕“鹰,义禽也”。老鹰捕猎虽快准狠,却不击有胎之禽,因此古人称鹰为“义禽”。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老鹰感受秋日的肃杀之气,磨利了爪子,开始大肆捕猎鸟类。猎获之物要陈列为祭,古人称为“义举”。

〔 天地始肃 〕肃,有衰落的意思。天地间万物由盛夏的葱茏蓬勃开始走向凋零,阴气渐盛,气温下降,天地间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

 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读懂处暑,才能理解天人相应的微妙。一如物候的“天地始肃”,君子当以身为度,去辨物居方,秋天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时空中适得其所。


万物肃穆,

跟随秋天,把心收回来

处暑,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阳气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万物收成而祀,一派肃穆之景。

这正是人们收获田间作物,思考人生得失的时节。

人应该跟随自然,收敛身心,重视精神调养,用一颗从容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的繁琐之事,抛弃所有无关紧要的,只保留它认为将来有价值之物。

  • 睡子午觉

大季节转换的时候,人还是要给自己一个适应期的。天短了,人的睡眠要充足,这样才能缓解秋乏。所以困了就睡,不要硬撑。

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晚上11点-1点、中午11点-1点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应当静卧,让阴阳顺利交接。

  • 处暑坐功   

处暑时节,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

《遵生八笺》中介绍了一个非常简单有益的坐功:每日寅时( 凌晨3 ~ 5点 ),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 调息吐纳,吞咽津液。我们一般人可能起不来那么早,也可没事多伸懒腰,这样有利于打开身体,使肺部舒展开来。

秋后防“燥”,三步走

“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处暑之后,一旦正式入秋,则燥邪当令,燥热耗气伤阴,使人出现少言懒语、四肢无力、鼻咽口干等症状。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燥最易伤害肺脏和呼吸道。从鼻腔、到咽喉、再到气管、支气管、肺部,秋燥一路肆虐,这正是秋天呼吸道疾病频发的原因。另外,燥邪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也会波及大肠,引起肠燥便秘。

因此,处暑之后,就要把对抗燥邪提上日程了。但千万不要听到“燥”字,便一股脑的瞎用清润之品,要先明白,燥邪也有凉燥和温燥之分。

秋季的燥邪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立秋后几日

初秋,气候仍艳阳高照,暑气未消,依然特别炎热。但毕竟是入了秋,自然界还是有不起眼的变化,空气中已经悄悄弥漫着凉风,比如站在树荫下、或到了夜晚,会开始觉得凉爽了。

这时候人体没有马上适应夏秋的转换,容易被凉气所伤,所以刚入秋多为凉燥。这个过程较短,只要在立秋这几天多注意,每日服食几片醋泡姜,醋的酸性有收敛作用,收敛姜的辛散作用,不用担心会燥热。另外,每天睡前,用紫苏熬水泡脚,即可安然度过。

第二阶段:处暑—秋分

当人体适用了这种转换后,很快就出现温燥了。

温燥一般出现在秋分之前,在夏日的余热和秋阳曝晒下,天气温热而干燥,燥与热相结合,则为温燥。温燥容易伤津劫阴,使人出现舌苔发黄、舌质红、身热、出汗、口干口渴、咽干咽痛、鼻衄、干咳无痰等症状,此时饮食则应侧重甘凉濡润、润肺生津。

这个阶段可多食雪梨、葡萄、猕猴桃、甘蔗、百合、芝麻、白茅根等果蔬,每日清晨喝上一杯蜂蜜水。

素食这可采用食粥法以润肺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糖水、黑芝麻糊等。

食荤者,则不可错过“处暑百合鸭”。处暑时节的鸭子肥美,味甘性凉,可滋五脏、除秋燥。《本草纲目》曰:“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

用百合一改鸭肉的厚腻,清润滋阴,实为肉食者的福音。老北京人将鸭子斩块,热水一焯即捞出,再把鸭肉、百合、陈皮、菊花、红枣等一应食材放入,隔水炖煮两小时,即可加盐食用。

第三阶段:秋分之后

常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即秋分之后,气温开始下降,寒凉渐重,燥与寒结合,则为凉燥。凉燥会出现身体发冷、头痛无汗、口干而不渴、鼻塞、咳嗽有痰、少而稀、舌苔白等症状,此时饮食则侧重温润、补肾益肺

这个阶段,可多食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等果蔬。

另外,还可用上好的粳米、小米、或大米煮粥,待煮成黏稠状时,上面漂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状的物质,中医叫做「米油」,俗称粥油,是一整碗粥的精华所在。

《纲目拾遗》讲到:“(米油)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为秋冬滋阴润燥、补肾健脾的佳品。深秋凉气逼人时,喝上一碗热乎的米粥,顺带把这米油一饮而下,整个身心都暖和舒爽了~

把身体的垃圾清空,

为秋冬进补腾出空间。

处暑一到,自然界正式开始一场争秋夺暑之战,阴气和阳气、暑热和凉风、湿和燥依然在激烈的搏斗。秋气的收敛,和此时的湿邪交阻,很容易在体内郁热,引起病邪。“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在白露之前,湿气还在。这时,还需用饮食给脾肾助把力,把体内藏着掖着的湿气赶出去。

这段日子,大伙可以常喝一道“出伏送暑补肾汤”。这道汤不仅可以补益肾气,赶走盘踞在人体下焦的湿气,调理小便异常、白带,又能补肾健脾,中土运转给力,使肝胆肺胃升降有序。很适合处暑到白露这两周的天气。

·出伏送暑汤·

【原料】

1.豆腐一块、豇豆角一把、空心菜一把
2.胡椒粉、油、盐

【做法】

1.豆腐切小方块,豇豆切约2寸长的段,空心菜取嫩茎叶。
2.豇豆先焯水,锅内放清水,水开后放少许盐和植物油,入豆腐、豇豆煮熟。
3.最后加入空心菜,锅内汤再次沸腾后,洒胡椒粉起锅。

在这道汤里,豇豆和空心菜是主角,都是这个时节的时令菜,可以多吃~

〔 豇豆 〕时珍曰:“豇豆开花结荚.......豆子微曲,如人肾形,所谓豆为肾谷者,宜以此当之'。豇豆角是少数可以补肾气的蔬菜之一,可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很适合老人食用。

〔 空心菜 〕空心菜如其名,中空,形如管道,有打通人体水液输送的通道,促使多余水湿从小便处排出的作用。

不经常喝素汤的人,可能不习惯这个味道,如果刚好符合你的味蕾,可以天天喝,直到豇豆下市为止。

如果你是个重度懒癌患者,连锅碗瓢盆都懒得端起,我这还有一道小茶饮“槐花大麦茶”,专门清除肠胃的垃圾,清利下焦湿热,把脾胃功能调理到最佳状态,为秋补做准备。

· 槐花大麦茶 ·

【原料】槐花10g、大麦100g

【做法】

1.把大麦炒至焦黄色,然后取10g放入壶中,其余的密封保存。

2.往养生壶中加入几朵槐花,一起用开水煮泡5分钟。

炒过的大麦,有浓浓的焦香味,味甘性平,入脾胃,帮助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还能清除体内余火,把潜藏在体内的积食和夏日的暑气一起赶走;槐花有清利下焦湿邪之功,攻破盘踞在下焦的湿气。

大麦茶越煮颜色越醇正,满室的大麦飘香,泡出来的颜色,也透着一股焦黄金灿的色泽,喝上一口,是收获的味道。

🍁

一叶落而天下秋

没有哪个时节能像秋天这样沉思入怀了

不妨放慢脚步

暂时抛下满满当当的生活

在一片片斑驳的秋叶里,感受色调各异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处暑过后喝这道汤,清下焦湿热
明日出伏,一年中最凶险30天来了,做好这几点,全家受用
过了明天就出伏了, 这碗出伏送暑汤你一定要喝! 清热利湿
杏林早报 | 处暑时节,暑湿犹在,养生重在补脾肾
豇豆食疗6方
出伏解暑汤,送走最后的暑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