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我们的教育问题,没有教的太多,而是学到太少

毕业于清华的大学的他,曾经在清华担任讲师。执教3年后,他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取得博士学位;在发表有数10篇计算机科学论文、并多次获奖,申请并获得有10余项美国以及国际专利后,他于2005年起,当选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董事会董事。

自此 ,吴军开始踏入国内外教育的核心圈层——在亲自走访了几十所英美顶尖大学后,他又出版了《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一书。

他将自己的女儿送进麻省理工大学就读,在解读究竟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以及在中国教育与英美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上,颇有自己的心得。

在他看来,我们中国教育的大问题,并不在于压孩子压的太紧,我们的教育其实可以打到80-90分的水平;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到95分的水平,真的以美国等国外教育为参考的话,吴军认为,这里有几点问题,值得我们的教育者思考。

1

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努力

其实近些年来,我们中国追赶美国追赶的很快。

吴军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理工科毕业生,我们中国的孩子互相竞争得非常厉害——大家都在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而西方社会过度强调“公平”的结果,比如:国外有的学校要求,即便交白卷的学生,老师也要给“50分”的成绩,不能让孩子“太难看”……这会让一些人养成了“不努力,伸口要白饭”的习惯。

欧洲现在许多年轻人,不出去工作,就靠着政府的“救济补贴”过活——像这些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从根本上看,其实也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中国人常常相信“努力”,认为“只要努力下去,就能改变现状”,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有努力,必然就会竞争。包括在美国所谓的“精英阶层”中,他们私下里对孩子一样像我们中国的家长一样,抓的很紧,竞争很厉害。

但是这样的竞争,必须得是“有规则”的,没有规则的恶性竞争只会带来毁灭性的效果。

2

头部教育资源的竞争,其实一直是存在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家长认为,我们的现在教育方式逼迫得孩子太紧,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但是,其实只要还有竞争存在,这样的现象就不会改善太多。

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头部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教育也是一样。我们现在的高考人数比以前多了几十倍,但是清华、北大、上交、复旦,这样的学校并没有怎么多增加招生,就显得录取的比例特别低。

而同样,国外顶尖的大学每年录取的人数也极其有限。

由于每个人的个体能力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所遭遇的外部条件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本身“教育资源分配”这件事,就特别难以实现“公平”。所以,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的培养目标,也不能一样。

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要鼓励孩子学个“一技之长”,首先实现吃穿不愁,其实也不错。

像现在很多40-50岁的江浙人,特别会做生意,虽然都是些小生意,但是现金流很强。他们上一代的人培养他们的思想,便是你必须自己有一些本事——这种本事必须是“贼偷不走、水冲不走、火烧不掉”的。

但对大多数中国城市中层父母来说,这一点就都变成了——“培养孩子好好读书,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成为了我们现在许多父母,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3

 我们没有教的太多,而是“学”到太少

事实上,在美国一些优秀的高中,除了学业成绩,他们将课外活动看得——远比中国学校还要看重的多。他们希望孩子在这方面多花时间,一个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另一个是让他们在不同的竞技中,体会到成功的经验。

在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权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意识到:不管是什么选择,读书也好、爱好特长也好,社会上的竞争同样激烈。

像美国一些私立名校,录取孩子的标准,除了学业不错之外,甚至要求孩子“先得要有一个特长”,这样的特长比如要达到“州一级(相当于我们的省级)前几名”,这样的美国孩子的课外负担,甚至比只要管“学习”的中国孩子,要更加沉重。

我们的学生,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技能以外的学习,学的过少其实是一个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STEM教育,很多国内人士的认知就是要让孩子“早点学编程”——但实际上,国际上的STEM比赛中,更注重孩子一些技能之外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吴军拿了自己大女儿曾参加的STEM队比赛来举例,比如:要让孩子学会解决“如果全国上下的水管都要更换一遍,如何用最便宜的方案下,在不中断供水的情况下,解决水管漏水……”这样的开放式问题。

这对孩子除了一些“基础性技能”外,调研、演说、展示等许多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也非常高。而我们国内的许多学生,往往到了大学、工作后,才有机会接受这样能力的培养。

4

不要将“考试”和一时成败看得过重

在吴军看来,现在中国的很多学生,都是带着“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因为你不按照标准答案来作答,就拿不到分数——这甚至包括了一些人文学科的见解。这让许多“聪明”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往往是顺着出题人的思路,猜出“标准答案”。

这样培养的学生,有一个缺点,就是遇到“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就不知道怎么办。

而且,由于“标准答案”往往是由别人给出的,这样其实隐藏在“标准答案”背后的,其实有一个“创造答案的先驱者”——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的后果,其实扼杀了年轻人的创造力。

还有,我们国内的教育界,过去常常将一次的考试看的太过重要,因此就有许多的学生投机取巧。有人曾问吴军,关于“大学期末那么多考试,读书怎么才能不痛苦”的问题。

他回答到,“其实在清华北大,不及格并不用来惩罚那些平时不好好学习的人,而是用来惩罚考前最后三天,还不好好学习的人……”

谈到美国的大学,吴军认为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就是,学校给的ABCD成绩,其实往往是一个学生在学期中的综合表现;在美国一些大学,期末考试成绩占其中的比例只有20%,而我们国内普遍占到了60-70%以上的占比,而剩下的还分配给了期中考试。

这让我们的许多“聪明”学生,养成了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的习惯,考完之后就把知识全部还给了老师。

这样的危害,其实是非常大的。

最后,除了上面提到的这4个问题方面,吴军还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不同意什么“赢在起跑线”之说——因为如果真的说要有的话,这个“起跑线”就是父母的见识和格局。

然而现在部分家长,却将教育的重任完全推给学校、补习班和兴趣班,多少其实也是一种懒惰。我们的父母其实需要不断学习,能不断陪伴孩子共同成长,这样从某种角度上,家长才能多促进孩子的成材。

不过,人的“天性”往往是好逸恶劳的,能保持终身学习的人,还只是少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教授吴军:中国教育不在于压得太紧,而是这三大问题
观点| 有多少父母在追求“最好的教育”中迷失了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为女儿访遍英美名校,发现好学校只教一件事
【思想教育】前腾讯副总裁为女儿访遍英美名校,发现好学校只教一件事
论语启示录136:孔子的上课秘笈
孩子如何与手机相处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