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司马迁学【写人】

大家都知道《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在《史记》五体中,篇幅最大的三体都是人物传记(本纪、世家、列传;另外两体是讨论制度的书、排列历史事件的表),因此说到写人,公认司马迁是非常厉害的。


不过司马迁写人,到底厉害在哪里?我们从《史记》中又能学到哪些写人的具体方法呢?这就要进入对《史记》原文的阅读和拆解了。

真正进入原文的话,你会发现,《史记》中写人的形式非常多样,不仅仅有历史人物的单独传记。比如“列传”部分,不仅有一个历史人物的独传,还有两个人的合传,以及一群人的汇传。

尤其是汇传部分,有一些是按照时间顺序,将3位以上历史人物,串联起来写,比如《刺客列传》;有一些则是写到、包括提到其名字的人物多达数十位,并附以大量的太史公本人发出的议论,比如《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等。

这时候写人物,就不再像独立传记那样,从出生一直写到去世,写出完整的人物生命历程,更多地是截取与汇传主题有关的部分,着重去写,而且不同分量的人物,篇幅大小也不一样。

因此在这些篇章里,可以看到特别多种类的人物写作方法

简短而鲜明的人物特写、与宏大历史事件相交错的人物经历、曲折起伏的人物故事、紧锣密鼓的人物对手戏,以及对人物动机的发掘,乃至戏剧化的表演……真的堪称包罗万象。

孩子们平时在学校里学【写人】,只学到的一点点非常简单的,甚至是僵化的套路,其实只要把《史记》拿出来读一读,跟着司马迁,就能学到简直无穷无尽的、灵活多变的写人形式和方法。

我就举《刺客列传》里的几个例子吧:

《刺客列传》总共写了5位刺客,第一位曹沫的篇幅最小,但也写得很有意思,非常有爆发力。

春秋时,曹沫为鲁将,鲁庄公派他攻打当时非常强盛的齐国,结果吃了三次败仗,只能割地求和。但在齐鲁会盟时,曹沫突然冲上会盟台,举匕首劫持齐桓公,让他当众许诺,把割让的领土都还给鲁国。事成之后,曹沫从容走下会盟台,“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这段故事的核心,就是齐鲁会盟时,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场面。只用这一个场面,就写出了曹沫这个人物。司马迁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大量运用【反差】,把这个场面写得富有冲击力、充满张力:

齐强鲁弱,是反差;会盟是和谈,曹沫却拔出匕首,是反差;齐桓公权倾一时,却被鲁国这个出身于平民的小小将领劫持,是反差;曹沫冲上前劫持时的激烈,与成功后的放松、从容,更是反差;乃至巨大的会盟台,跟孤身冲刺的曹沫,也构成反差。

所以你写人时,如果只写一个核心场面,不妨向司马迁写曹沫的这一段学习,尽全力构造反差,在反差中展现出人物的张力。

豫让的故事是典型的“神奇的3”结构,像一则短篇小说。

在“六卿专晋政”时期,豫让受到“六卿”中智伯的重用,后来智伯伐赵襄子,反而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掉(后来又演变出赵韩魏“三家分晋”)。豫让就要找赵襄子报仇。他总共做了3次尝试:

❶ 第一次,豫让假扮犯人,到赵襄子宫室内给厕所刷墙,想趁赵襄子上厕所时行刺(脑洞了得),但被赵襄子识破。刺杀行动失败。不过赵襄子感念他对智伯的忠心,放了他。

❷ 第二次,豫让在身上涂漆,看起来就像生了癞痢;吞炭灼伤喉咙,使声音变得嘶哑,假扮成一个乞丐。虽然玩得更猛,但基本思路还是原来的,当然又被赵襄子识破。刺杀行动再次失败。

这次,赵襄子不打算再放他,豫让也没求饶,但他转变了思路。

❸ 豫让展开了第三次行动,方法跟前两次完全不同:他请求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让自己象征性的刺一下(脑洞更大了)。赵襄子大概觉得很有趣,同意了,于是豫让对着衣服“拔剑三跃而击之”。

相当地行为艺术(不过话说回来,前面两次假扮,其实也蛮行为艺术的)。以这种方式,豫让单方面宣布: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所以整个故事的核心结构,就是我经常在说的【神奇的3】:

◆ 第一次行动,因为经验不足,失败。

◆ 第二次行动,更加努力,但还是失败。

◆ 第三次行动,转变思路,终于获得成功。

这个结构如今在大量的故事里(尤其是好莱坞电影里)都可以看到。而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玩过了,而且玩得飞起。

如果你想写某个人物在某个特定方向上的一系列经历,不妨向司马迁写豫让的这一段学习,运用【神奇的3】,将故事层层推进。

豫让的故事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对人物动机的挖掘。这就是那句著名的“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迁不仅源头挖掘了豫让的复仇动机:他曾先后为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做事,都没有受到重用,直到跳槽到智伯门下,智伯“以国士待之”,因此引智伯为知己,这正是那个时代人或有的心态。

比如《刺客列传》中写到的另一位,聂政,也是如此。后来他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后自尽,姐姐聂荣赶来,伏尸恸哭,说是严仲子主动找上门来,就是要让我弟弟欠下恩情,“泽厚矣,可奈何”!

聂荣把事情看得很透彻。

说回豫让。司马迁不仅分析了他复仇动机的来源,而且还让这个动机在整个故事里不断地回响。在上述【神奇的3】的每一个行动步骤中,都能看到这个主题的变化、发展和强化。

有时候是通过豫让跟赵襄子的对话呈现。还有一次是安排豫让的一个朋友出场,为他感到难过,给他出主意说:你不如投到赵襄子门下,成为他的亲信,不就有刺杀机会了吗?

以这个朋友为踩脚石,豫让的动机在变化、盘旋中再次升华。他说,我投到赵襄子门下,是对智伯有二心;投过去后再谋求刺杀,又是对赵襄子有二心。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人呢?

大家平时写作文,语文老师会说:要记得【点题】,要升华出【中心思想】,怎么做呢?大家可能就是开头点一下、结尾拔高一记,自己都觉得挺傻的。现在就可以学学司马迁了:

◆ 在开头就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叙述、分析,点出主题。

◆ 在中间部分展开行动时,不断地通过穿插,反复点题。而且是变着法子点题,绝不重复。并且是螺旋式上升地点题,每点一次都把主题更推进一层,不断丰富、层层深化。

◆ 最后在结尾处,再换个角度,通过旁观者的评价,继续点题。

你看,这不正是最佳【点题】示范吗?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呈现出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人】形式和方法,短短一篇文章是绝对无法讲完的。比如还有:

◆ 把短剑藏在鱼腹中,一击刺杀吴王僚,助吴王阖闾上位的专诸故事,把一次干净利落的刺杀,跟背后诸多的历史线索交错、编织在一起,却写得井然不乱,层次分明,充满历史感。

◆ 前面提到的豫让故事,充满意料之外的突转。

◆ 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故事,一定要读原文,然后你可能就会对荆轲有个截然不同的、新的看法。我个人的感触就是:戏剧化与表演性的确是很有感染力的。正是荆轲在歌声与眼泪中头也不回地离开的背景,成就了他——最高级的感伤情调。

这还仅仅只是《刺客列传》一篇中的一小部分技术。真的,我越是仔细分析《史记》,越是赞叹:司马迁真是当得起“伟大”这个词。三言两语难以说尽,大家来看我的《史记选读(第二季)》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这么牛?看他写的刺客就知道了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三十三讲、轻生重诺的猛士刺客
元辰私坊||说侠客:《史记》中的侠客(上)
司马迁对刺客评价初探
论元杂剧中的《史记》戏
司马迁著名的八句警世名言,总有一句让您受益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