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书】0907.《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0907.《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来自东方极致 26:25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风君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他是弗洛伊德的弟子,曾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坚定捍卫者,甚至被钦点为弗洛伊德的继承人。可惜两人后因观点冲突而决裂,最终分道扬镳,荣格自创分析心理学派。在继承弗洛伊德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修正了弗洛伊德过于关注性欲望冲动的错误,从而自成一家,并成为成就不亚于弗洛伊德的一代心理学宗师。他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心理学、社会科学乃至文艺理论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本书

本书收录的,是荣格关于原型概念及其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的12 篇论文,书中阐述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这两大荣格心理分析体系的基石,并为我们勾勒无意识与人格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荣格不仅是一位精神分析领域的权威,也是涉猎极其广泛的大家。他不仅对西方宗教和神学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还对炼金术、占星术等神秘主义思想有所涉猎,甚至对东方的佛教、道教理论也有非同一般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他的作品中有大量广征博引,天马行空的内容。本书也体现了他的一贯风格。

核心内容

了解荣格是如何界定意识和无意识的,并一窥构成荣格理论体系的两大基石,也是他的思想精髓所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究竟是什么,看看这些玄之又玄,深奥难懂的心理学概念,究竟是如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一般的影响的。


一、 关于什么是无意识

在心理学上,意识就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中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的功能有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比如你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你心里思考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带来的情感反应,都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无意识就是指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但是不能被我们意识和察觉到的部分。它虽然不被我们察觉,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定,是精神世界的内驱力。精神活动本身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只是整个精神生活的片段和局部。无意识会对人的意识行为施加很大的影响,莫名的恐惧感、不经意的口误和笔误,以及做一些无法理解的梦,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无意识的作用。

二、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区别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无意识内容总是来自于个人经验,是一种后天性的存在。然而荣格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却发现,很多病人身上反映出的无意识心理内容,没有办法从他的个人经历和后天经验中找到解释。另一方面,他又发现,一些病人无意识中的内容,与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和文艺作品有很多契合之处,而病人自己其实对此一无所知。基于这些观察,荣格断定,无意识并不仅仅来自个人经验,它有着超出个人后天习得的先天性基础。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心灵结构层次理论,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所谓个人无意识,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个人经验因为遗忘和压抑而不能在意识中容纳的心理内容的集合。而'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人的,它不是通过个人后天习得,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沉淀物,是我们与生俱来,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同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部分。

三、 关于集体无意识的基本组成

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不是后天习得的,而且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荣格指出,本能的存在不仅证明了集体无意识,而且本能就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之一。原型是深埋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沉淀之中的共同原始意象。原型和本能两者相互决定,相互对应。原型是本能的自画像,是本能的体现模式。两者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四、关于原型,有哪些主要原型

荣格发现,在人类远古神话、宗教、艺术、哲学乃至其他一切文化领域会反复出现的共同形象,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中会普遍存在某种共同形式。他认为这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什么偶然巧合,而是因为这种形式原先就深埋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沉淀之中。这就是他所说的'原型'。原型可以是人,比如英雄、智者、魔女,也可以是物,比如大地,曼荼罗图案,也可以是一种过程。有多少典型的生活情境,就可以有多少原型。所以,原型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那些普遍形象,就是原型在其中的心理投射。代表性的原型有'阴影'原型,就是人格的最底层,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不道德的欲望和情绪。

'人格面具'原型,指的是人格最外层掩盖自我的假象,仿佛演员所戴着的面具,它按照别人和社会的期望去表现自我,使得一个人去扮演并不是自己本人的角色。阿尼玛,指男性的心灵深处的一种女性特质,以及阿尼姆斯,也就是女性心理中的男性特质。智慧老人,是原始智慧的形象化。母亲,包含像大地一样胸怀宽广,像大地养育万物一样充满母性的积极面向,也包括对母亲无上权威和支配的恐惧和抵制造成的消极面向。儿童,象征自我的潜能,潜在力量的具体化。


五、关于人格的发展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整体。它包含一个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个人格的整体,被他称为“自性”。人生来就具有完整的精神,只不过这个整体一开始大部分都淹没在无意识的水面下。荣格所说的个体化进程,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我们终其一生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整体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小心不让它分裂成彼此分散互相冲突的系统。但是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对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过于宏扬,让他们误以为意识就是精神的唯一内容,拒绝和抛弃无意识,想要最大限度地排除无意识的影响。但是,无意识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它始终都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过度压抑的结果就是它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宣泄出来。面对无意识冲动,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疏导而非阻碍本能释放出的能量,使意识自我与无意识和谐紧密地互相配合工作,让个体投入到更令人愉悦、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也正是在这种意识和无意识的不断冲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的精神才会真正被锻造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金句

  1. “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人的,它不是通过个人后天习得,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沉淀物,是我们与生俱来,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同心理基础。集体无意识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部分。

  2. 即使是没有任何交往的民族,他们的传说往往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带来灾难的女人、指点迷津的智者、拯救世界的英雄等等,这些共同象征,也就是他所说的原始意象,充分说明了人类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土壤,一种远古生活的共同经验,这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3. 如果说意识是露出海平面的小岛,那么个人无意识就是海面之下随着潮汐时而沉入水面又时而露出的部分,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岛的最底层从不露出水面,甚至和广大海床连为一体的部分。

  4. 人生来就具有完整的精神,只不过这个整体一开始大部分都淹没在无意识的水面下。

  5. 我们应该正视无意识的存在及其意义,认识到无意识并不仅仅是肮脏的、不道德的原始欲望的汇集,它也是创造力和活力的源泉。无意识并不仅仅连接过去,它也指向未来。

撰稿:风君
脑图:刘艳
转述:杰克糖
 


001.《爆款》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
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孤独童年

卡尔·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凯斯威尔(Kesswil),家里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则是一位虔诚的牧师。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其父母不和睦,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自小荣格便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到了6岁之后,荣格开始上学,父亲同时开始教他拉丁语课。藉着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

荣格的签名

12岁那年一个初夏的中午他被一男孩推倒,此后数月内荣格经常陷入了昏厥的状态。其父母四处延医但不得治愈。之后荣格却通过自己意志力治愈自己的怪病。荣格将其称为经历一次“精神官能症”。同一时期内,荣格的一号人格成为主人格,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期间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包括叔本华的著作。 


求学与就业

荣格起初计划修习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也曾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1895年荣格进入巴赛尔大学主修医学。在校期间曾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大一时,他对论述精神现象的书。毕业后,荣格选择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

1900年的12月,他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导师是布雷勒,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903年荣格发表毕业论文,题为《心理学与超自然》(On the Psychology and Pathology of So-Called Occult Phenomena。)

同年他与富女艾玛成婚,尽管他们育有五个子女,但荣格婚后绯闻不断,其妻1955年过世。

1904年至1905年期间,荣格积极地参予由布雷勒领导的有关于早发性痴呆(后改为精神分裂症)的实验计划。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一步的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此后他尝试将电压检流计探测皮肤和和线的方式来量度病患们的心理状态,将字词联想测验用于侦测罪犯上。

1905年,荣格升任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同年升格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

1906年,荣格发表有关于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Studies in Word Association,并将之寄给弗洛伊德。 


与弗洛伊德的友谊

1907年3月,荣格与弗洛伊德两人正式在维也纳会面,两人交谈了近30小时。对荣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对弗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而他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医疗背景和经验,更让他成为心理分析阵营的新星。6个月后弗洛伊德将自己研究成果寄给了荣格,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6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

1908年荣格任心理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编辑。次年他随弗洛伊德及心理学家弗伦齐来到美国,参加在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会议。

1910年荣格被推选为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同时荣格开始准备论文《无意识心理学研究》,其中阐述了他与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差异,两人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除了对心理学的看法不同之外,弗洛伊德如父亲式的权威亦让荣格受不了。

1912年弗洛伊德到荣格所居附近克罗伊茨林根访友竟未顺便拜访后者,荣格对之大为愤慨。此后不久荣格再次赴美在福德曼大学作了数次演讲,公开驳斥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相关内容之后汇总到他同年著作《心理分析理论》一书中。同年11月两人在慕尼黑见面,商讨心理分析杂志事宜,讨论期间弗洛伊德突然昏倒。

1912年荣格还出版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这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彻底决裂。两人最后一次会面是1913年9月慕尼黑第四届国际心理分析学大会,会上荣格作了有关人格内倾与外倾方面的演讲。

著书立派

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的学说也遭了严厉地批评,他个人精神方面亦出现问题。在1914年时,他辞掉了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自1916年开始,他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出版著作应邀演讲,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此后他又在1923年和1925年作了类似的讲座。

1918年,他从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和炼金术中得到灵感,开始以一个全新角度研究意识心理学。 

1921年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此书出版后荣格在心理学界的声名大振。

1924-25年荣格赴美,在新墨西哥附近旅行访问当地印第安人。1925年10月荣格出发去非洲探险,途经肯尼亚和乌干达等地,最后到达埃及。


1928年,荣格与理查德·威廉合作研究炼丹术和曼茶罗象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思想豁然开朗,《金花的秘密及评论》也于1929年出版,其理论受到心理学界欢迎。1932-1942年荣格任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期间1930年,他担任了心理治疗医学学会的副主席,1933年任主席。1934年又创建国际心理治疗医学学会并任主席。从1933年起,学会每年都在瑞士阿斯科纳召开研讨会。此外,荣格还不断地被授聘世界各大知名大学、科学院及学术团体的荣誉称号。

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荣格曾撰文反对反犹太人的言论。

1938年荣格接受英国政府邀请,参加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校庆。在那里,荣格更多地接触接触到了东方文明、佛教及印度教的内容,他对炼金术与宗教的研究继续。

1939年二战爆发,荣格辞去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一职,之后他在瑞士长期从事有关人格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治疗工作。由于身体原因,荣格于1942年辞去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教职,之后他又出版了多本有关心理学与炼金术的著作。此外,荣格经常举办研讨班,分别用英语和德语讲课,其中不少人成为第一代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家,也成为1948年在苏黎士建立的荣格学院的基础。

1944年荣格突发心脏病,之后其精神状况恶化,他休养了近一年才康复。


1945年二战结束,荣格终于离开瑞士,到世界各地访问演讲,期间还出版了《心理学与宗教》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响。同时荣格在二战前后有关犹太人的言论也遭到非议,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他是反犹太人分子。

1946-1952年间,尽管荣格长期卧病在床,但他仍然出版了四部著作《论精神的实质》、《埃里恩:自身的现象学研究》、《答约伯》及《共时性:相互关联的偶然性原理》,其着重以人格心理学思想对宗教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讨。期间1950年其妻子及亲密好友托尼夫人离世,荣格身体每况愈下。

晚年生活

晚年的荣格继续为寻找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于在苏黎士湖旁,聘请杰婓女士为秘书负责他的荣格学院等事务,而露丝贝利成为其私人生活的依赖。

1961年6月6日,荣格安然病逝于湖上的家中,享年86岁。荣格最后一本著作《记忆、梦与反思》是他的自传,在其死后不久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格分析心理学主要思想简介
从艺术的角度浅谈荣格心理学
荣格:自性在死亡中得到圆满实现
【心理学百科30】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型构成的——卡尔·荣格(1875—1961年)
【书评】当童话遇见心理学——读《公主走进黑森林》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个性结构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