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书】161.​《全脑教养法》
161.《全脑教养法》 来自东方极致 23:56


《全脑教养法》 苏菲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是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在大脑研究、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有好几本开创性作品问世。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西格尔为我们解读了大脑的结构,以及如何整合大脑。并分析了大脑如何影响孩子的思维和情感。西格尔在这本书里告诉父母,孩子的大脑还在发展过程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其实就是在影响他们大脑的发育。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大脑的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只有让各个部分整合协同运作,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书中介绍了整合左右脑、上下脑、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自我和他人等方法。 


一、整合左脑和右脑,帮助孩子改善情绪

左脑喜欢秩序,是逻辑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表情、眼神、语气等信号,负责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

要想拥有和谐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让左右脑协同工作。连接左脑和右脑的结构叫做胼胝体纤维,它帮助左右脑之间交流,成为一个整体进行工作,这是左右脑整合的生理基础。

如果只有左脑发生作用,一个人就无法理解情感,就无法建立起亲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而如果只有右脑发生作用,这个人就会被情绪淹没,无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当孩子产生情绪时,父母应该通过“聆听与关注”,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再去尝试理智地解决问题。也就是先和孩子的右脑建立联结,帮助他平缓情绪;接下来再把孩子引导到左脑上,关注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并不是讲道理的最佳时机。只有当孩子情绪平稳,能够启用左脑时,才能听得进去我们说的话。

二、整合下层大脑和上层大脑,教会孩子自我控制

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也就是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这部分比较原始,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应和冲动,比如打斗和躲避;还有剧烈的情感,愤怒和恐惧。

上层大脑完全不同。它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尤其是额头后面那部分,比如前额叶皮层。上层大脑进化程度更高,负责高级分析思维功能,比如决策、控制力、自我认知、共情、道德等高度复杂的能力,帮助一个人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也是大脑最后发育的一个部分。

了解了上下层大脑的构造,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整合上下脑。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上下层楼之间的连接,使得上层大脑可以监视下层大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大脑平息强烈的冲动反应。

建立连接的方法就是唤起和锻炼上层大脑。比如在商店没有给孩子买玩具,孩子非常生气,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这时候可以跟孩子说,“那个玩具是最后一个,已经有人买了,如果你想继续生气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想几个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对话,会帮助孩子把关注点引入到上层大脑,当孩子开始问“我们还能怎么做呢”,他就开始启动上层大脑,也就可以一起讨论问题了。

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经常使用上层大脑,锻炼上层大脑的功能,帮助他们建立控制自己的能力。比如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控制过激反应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是用拳头等。

三、整合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

外显记忆指的是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为我们建立起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比如,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他就会创建出“我不喜欢运动,我没有运动天赋”的心理模式。

内隐记忆是以一种不被觉察的方式来操纵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更加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内隐记忆呢?

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做“海马”,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提取记忆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马还负责拼图——把记忆碎片组合成完整图像,这叫做内隐记忆的外显化。只有当内隐记忆被海马整合,形成外显图像时,我们才能反思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最好的回顾经历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经历对孩子有强烈影响,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回忆,这时候可以给他一个虚拟的思维遥控器,对一些情节快进,让他增加掌控感。通过多次这样的重温,孩子就可以去面对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四、整合自我和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大脑是被经验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动,都会影响和改变这我们自己的大脑,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大脑。孩子不会生下来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低龄的孩子经常显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挂在嘴上。父母需要示范并教给孩子如何构建人际关系,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同理心。如果亲子之间协调,那么孩子就会具有饱满的情绪。而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得冷漠。

构建同理心就是要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以及帮助孩子理解非语言的信息,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人。在人际冲突之后,我们也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修复关系。

金句

1.孩子的大脑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养育方式其实就是在影响他们大脑的发育。

2.先和孩子的右脑建立联结,帮助他平缓情绪;接下来再把孩子引导到左脑上,关注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

3.对于消极的内隐记忆,我们需要把它显性化,帮助孩子去探索,让他意识到这个内隐记忆,去理解自己的经历以及主动处理。

4.危机也是契机,“生存式教育”可以转变为“发展式教育”,那些令人崩溃的“生存时刻”都可以变为促进孩子发展的“成长时刻”。

撰稿:苏菲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001.《爆款》

人物介绍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接受儿科和青少年精神治疗专科训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致力于人际神经生物学(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研究,专长在家庭互动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尤其强调童年依恋对人情绪、行为和记忆的影响。目前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精神医学教授。

与丹尼尔·西格尔教授的采访安排在他参加“佛教与心理治疗”会议的前一天,作为世界知名的医学教授和心理治疗师,丹尼尔的行程排得很满。作为心智力学院(Mindsight Institute)的创立者,他整合性的研究方式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令他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演讲。

采访之前,西格尔教授的秘书告诉我行程排得很满,采访时间绝不可以超过30分钟。所以我也就提前到达酒店大堂,摩拳擦掌地等待着。毕竟,要采访到这样世界级的学者和演说家是很不容易的。见了面才发现,西格尔教授异常平易近人,而且明明刚从飞机上下来抵达酒店,西格尔却没有一点疲惫的样子,反而是兴致勃勃地与我攀谈起来。

丹尼尔·西格尔:学会看待孩子的精神世界

谈及成为精神医生的经历,西格尔教授总是忍不住笑出来。他坦言自己对一切改变生命的力量都感兴趣,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所以大学本科的时候,读的是生物学。但因为成长环境的关系,西格尔对人为何对相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以及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等课题也非常感兴趣,确切地说,他对一切人类进化和个人发展的机制都特别感兴趣。可是进入医学院的他却发现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西格尔感到医学院里教的东西缺乏感情和思想,缺乏事物背后的意义。他不断追问老师这些问题,但得到的却是老师的反问:你想做精神医生?还是你家里有人做精神医生?“你知道,‘精神医生’这个词在医学院里基本等同于脏话。”西格尔大笑着回忆当时的经历。

西格尔因此离开了医学院,直到一年后他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意义才回到学校。但即使如此,当时的精神医疗现状仍然令他沮丧,他在儿科和精神科间来回转换,又经过好几年才结束后续学习。获得教职之后,他就一心铺在对于人类精神和神经的研究上,希望能为精神健康领域找到一条出路。

沟通——洞察孩子的情绪感受

父母要对孩子内在的真正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只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了解他人精神世界的方式,很多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可是孩子正是通过学习父母洞察孩子精神世界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别人如何看待你的精神世界,你就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孩子来说这是个很简单的法则。

心探索:青少年群体经常与父母和主流社会起冲突,给双方都造成很多社会和心理问题,您觉得原因在哪里?在与青少年相处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西格尔:首先,不论你是跟什么年龄的孩子工作,“整合”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面对青少年是最有挑战性的。人类几乎能够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人类孩子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中,会经历“青少年”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根据人类基因程序,他们会做出和他们的父母以及他们所处社会的主流成年群体所做的不同的事情,这是人类种群的适应模式。因为如果一个种群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环境,下一代就不能只是做和上一代做的一模一样的事情,要不然这个种群就灭绝了。而人类种群的方式就是让青少年去挑战极限,挑战规则,去反叛。如果一个文化阻碍或者至少不期许青少年去根据他们的基因程序以不同方式做事,这个文化就缺乏适应性。当然,青少年这种行为模式对于成年人和父母来说肯定是特别令人不舒服的。

心探索:那么父母在与青少年子女沟通的时候具体应该怎么做?

西格尔:首先父母应该永远保持原则性,但要开放地去和子女沟通。父母并不需要成为子女的朋友,而应该作为深思的、灵活的、但又有权威性的成年人存在,并为未成年人提供结构和原则。当然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就需要掌握一个平衡,这就是做父母艺术的部分了。还有,要永远保持幽默感(笑)!另外,你要了解到:根据基因程序,青少年本来就应该挑战父母的规则,这也是很有帮助的。

心探索:那如何与小孩子相处呢?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有很多不同吧?

西格尔:小孩子比较不同一些。小孩子正在探索这个世界,与青少年不同,他们一般还不会挑战规则——他们正在学习规则。对小孩子来说,他们希望知道的是你有计划,你能建立结构和原则,并且他们也需要知道他们的很多冲动是应该受到限制的。父母要教给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管理他们自己的情绪,而成年人应该通过洞察孩子的情绪感受来教给他们如何管理情绪。这就是心智力会有帮助的时候,有心智力技能的父母能够更好地养育自己的孩子。

心探索:“洞察孩子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意思?在实际中如何应用?

西格尔: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父母带小孩参加社交活动,小孩总是在走廊里跑来跑去。这时候父母可以说:“你给我停下!游戏时间结束了!看我怎么教训你!”也可以说: “哦,我发现你今天很开心,你第一次参加社交活动,又见到这么多新面孔,一定很兴奋,就来回跑。可是在走廊里乱跑很危险,不如我们一起好好开心一下,一起出去到外面跑好不好?”后面的这对父母就看到了究竟是什么情绪感受在驱使孩子的行为。父母要对孩子内在的真正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只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了解他人精神世界的方式,很多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可是孩子正是通过学习父母洞察孩子精神世界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别人如何看待你的精神世界,你就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孩子来说这是个很简单的法则。

内省——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在一个尊重每个家庭成员存在价值的家庭中,孩子的心态就会很放松,因为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像他,他会感到安全。就算世界上有几十亿人,还是没有一个人能比你更好地成为你,这和你有没有找到好工作,有没有上名牌大学没关系,而只与你自己存在的方式有关,父母和子女都意识到这点很重要。

心探索:如果由于过去的原因,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已经不太好了,有什么方法能挽救吗?

丹尼尔·西格尔:学会看待孩子的精神世界西格尔:我写过一本叫做《从心开始做父母》的书,里面详细讲了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现在可能还没有中文译本。书的基本内容是,如果你作为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发展心智力,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在,尤其是自己的童年经历、自己与自己的养育者之间,比如你的父母、祖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互动经历对你自己的意义。当你能意识这些意义和影响的时候,研究显示你的孩子就会与你产生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以后就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如果父母自己找不到自己生命、生活的意义,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以后发展就不好。因为通过亲子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会复制父母的精神,所以关键是父母要做功课。

心探索:具体讲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比如如何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自己的内在?

西格尔:有很多方法。比如心智觉知里面的内省。在你内省的时候,你会深入地问自己一系列问题,问自己你与自己父母的关系经历是如何影响你的,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一个逐个地去问。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心探索:现在在中国,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非常紧张,社会竞争带来的外部压力也很大,导致了很多两代人之间的问题,但这些东西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您对这种情况怎么看?

西格尔:我觉得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去单纯地存在,这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being)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是依赖或者仅仅依赖“做为”(doing)产生的。在一个尊重每个家庭成员存在价值的家庭中,孩子的心态就会很放松,因为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像他,他会感到安全。就算世界上有几十亿人,还是没有一个人能比你更好地成为你,这和你有没有找到好工作,有没有上名牌大学没关系,而只与你自己存在的方式有关,父母和子女都意识到这点很重要。

心探索:如果让您对中国的家长们提些建议,您会说什么?

西格尔:呵呵,可以把视角拉广一些来看,世界上现在有六十亿人,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工作,而注重“做为”的现代人如果不“做”出点什么就会觉得糟透了,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了,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制造了大量问题。不管是父母的还是祖父母的,一代代这样传承下来。这就是有挑战性的地方,因为位高权重的成年人都是通过“做”事来获得他们的权力的,而不是因为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去“存在”。所以如果现在告诉这些人他们的孩子要去走“存在”的道路,我估计他们会不愿意。但是,在现代世界中,单纯依赖“做为”的思维模式去生活有时候已经不可能了,而“存在”的思维模式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就看大家是否愿意去尝试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丹尼尔·西格尔:学会看待孩子的精神世界
请重视青春期孩子的情感生活:父母如何与青少年深入沟通?
俞敏洪: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手机依赖症属于精神疾病,得治!!
培养内心稳定的孩子,父母要在青春期做对这1件事
13岁小孩创业的启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