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张文增:创新的三大基石与六大要领

11月28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北京、厦门、济南、深圳四地,六个主题论坛并举的崭新模式顺利召开,近万人在线观看大会视频直播。本届大会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政产学研用跨界交流与深度合作,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和高端平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张文增分享了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有益实践。

(以下根据张文增教授发言整理,有删减)
01
培养创造力的三大基础

张文增教授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基础。第一是专业知识量,例如关于某领域的知识、所需的专门技能和该领域的特殊“天赋”。第二是创造性,例如适当的认知风格、启发产生新观念的知识和有效的工作方式。第三是动机,例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工作的理解。

02
创新六大要领

张文增教授讲到,创新需要六个要领,分别是远景驱动、借鉴模仿、问题提炼、设想求证、迭代改进、量化成长

远景驱动:信念使所有事情变为可能。热爱让所有的事情变为容易。希望使所有事情开展起来。做事情需要理由,了解背景就是了解做事的理由。因为有兴趣,有热爱,有享受,有目标,核心是有动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能够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才会有坚持。就像写文章,写不好是因为想不好,尤其是为什么要写的原因不清楚。编程员由于要求不同而达到了不同的目标。

借鉴模仿:创新的前提是学习,查阅文献就是吸收、学习,了解前沿,时势造英雄。打球时不要到球目前在的地方,而是要到球将来去的地方,提前一点!

问题提炼:“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既要有要有概括抽象的能力、又要有庖丁解牛的本领。找到问题的冲突点、问题简单化程度不够就会太难创新,从复杂的现实开始思考是很难顺利开展创新的。从不同的划分方式将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子问题,决定从哪个问题开始,像下棋一样一步步来。如果将发生的事情简单、省略、抽象化再看,就会清晰很多。

设想求证:大胆设想。应该敢于提出幼稚、低级、外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像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外行人一样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出新奇的点子、创意。好点子的诀窍——反其道而行。例如即时贴的发明;圆珠笔漏油问题的解决都是如此。小心求证。有了各种各样的点子,接下来就需要像专家一样缜密地思考、计算、分析。光有好点子,离开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基本功,还是不能成功。将构思转换成现实还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

迭代改进:创新过程中,从期望的目标到实际效果,需要经过观察、比较、找出偏差、决策改进的过程,然后根据这个循环不断迭代,才会达到最终预设的目标。

量化成长:创新的过程也需要量化激励。从构思到设计,再到专利和论文,最后产生样片。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可以成为量化激励的手段。

03
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创新人才

张文增教授认为,一方面人们盼望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害怕科技进步。人们想要享受科技进步带来成果,又害怕科技发展太快而被淘汰。因为我今天学的东西可能明天就会被淘汰。这样的矛盾导致了传统教学课堂(第一课堂)的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效果不好。第一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型课堂。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限制,教师是课堂中心,重在传授知识。传统课堂中,学生是观众、是单纯接受知识的人,学生与教师间互动性不高,主动参与教学环节不多,学生提问题会影响课堂效率,不少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张教授认为,群体的智能会不断发展,如果把课堂变成一个群体的课堂,那么第二课堂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二课堂可以跟世界联通,这是人工智能的特点。人工智能虽然有神经网络,但是它的重要之处在于连接,只要跟别人连接,可能就会因为连接获益。所以,清华大学和许多高校一样已经在开展创新项目教学,这样的第二课堂的实践,逐渐发展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项目教学课堂(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训练项目、课外科技活动,面向实践教学的课堂,提升了师生交流沟通,提升了参与活动方式丰富程度。通过突发、随机、任意的学习过程和课堂中遇到突发情况,使得学生不会困倦,学习效率高。学生的目标和教师的目标可以协调一致,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合作。

有关创新项目教学的特点,张文增教授还介绍到,创新项目教学有很多有利因素,例如参与项目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多,部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创造性强,学生的研究压力小、包袱小、不怕失败,部分学生新鲜感强、兴趣浓厚,学生有追求卓越的心理。

虽然创新项目教学有诸多优点,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学生用于开展项目的时间有限,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有限,学生的热情有限(没有必修要求且允许学生不结题),学生具有从众心理等限制性因素。因此要合理解决如何指导学生利用好零碎的时间与精力,如何让学生达到高效学习,何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等问题。

编辑 | 姜浡
美编 | 嘉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设人工智能驱动型课堂》蓝皮书发布,推动AI+教育落地
成都市成华区:构建教育新生态
陆云泉:教育系统迭代的时刻已到来 错过就是一个时代 | 名家
第三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奖案例分享-病理生理学
人工智能取代不了教师,但不会使用科技的教师会被取代!
程红兵:面向未来,学校教育创新的主要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