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情绪障碍深度思考:关于焦虑

大多数青少年孩子都是从焦虑起病,并随后表现出抑郁症状,按照“抑郁共病焦虑”治疗。

遗憾的是,大多数医生和家长在讨论病情、确定治疗方案时都只关注了抑郁,忽略了更重要的“焦虑”症状,导致孩子治疗效果不佳,人生发生重大转折。

“焦虑”是最值得关注的青少年情绪障碍症状

在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和成都医学会组织孙学礼、张旭等专家编著的《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识别和优化治疗方案共识》一书中,着重分析了抑郁综合症的问题,即抑郁情绪中混杂着焦虑情绪和焦虑综合症的问题。

书中提到:

病理性抑郁的认知背景是不能赋予生活的意义,通俗说,就是对自身或外界缺少关注,或者关注程度下降。而焦虑的基本背景是警觉性提高,对自身或外界的情况过分关注和在意。

也就是说,青少年孩子同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从认知上说,本身是矛盾的。

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这种包含焦虑的抑郁不是一种认知状态,而是一种能量状态。当能量得到补充、抑郁症状缓解,它很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转为躁狂。

正是基于这一点,该书是把“抑郁+焦虑”看成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非典型症状,并有系统的治疗思路。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可悲的是,我们众多孩子家庭的遭遇,高度印证了这一家之言的真实性,代价是无比辛酸的试错成本。

我们家是在2015年按照抑郁症治疗,并在单用抗抑郁药后引发轩然大波,以及越来越难控制的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和循环症状。

但到了现在的2020年尾声,我们在讨论中还发现不少家庭依然走在这条充满风险的路上,不断重复着我们家的悲剧。

当我们这些抱团取暖的家长们把很多家庭试错的总结反映给治疗医生时,还换得医生的一句嘲讽:到底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

这不只是黑色幽默,这是很多家庭的磨难和悲剧。

对“焦虑”的解读

焦虑,拆成两个字,“焦”和“虑”。

“焦”是焦急,是达成目标的强烈意愿和迫切心态。

愿望不强烈,心态就不会那么急迫,大不了一走了之,拂袖而去。

我们的孩子处在人生的第二个断奶期,心理断奶期,摆脱父母的引导和约束,走向自己独立掌控的人生。

这个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中考、高考、考研、就业、成家立业等,一关关扑面而来,老师强调,家长关注,同学紧张,不断的排名、分析、加油,由不得他们不慌不忙。

“虑”是忧虑,是对自己掌控命运、达成目标的能力感到警惕和担心。

以我们自身的经验,结合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我们能理解孩子们的“虑”,即他们的担忧,具体是什么。

过高的用脑强度,时刻紧绷着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持续的高消耗,这种高消耗会使人觉得前进的阻力越来越大,对个人以后还能不能顺利走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感到担心。于是,忧虑产生并开始升级。

“焦虑”情绪就是对个人的能力下降高度警觉,并开足马力寻找答案。

焦虑情绪的出现,符合我此前文章中关于“适应症候群”的描述,只开始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是个人开始对自己状态、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产生警惕。

 “焦虑”的发展和恶化

焦虑的产生,始于能力不足,并在着急、紧迫的心态下开始加快恶化。

我所观察到的青少年情绪障碍孩子焦虑症状的产生都与学习有关,我就从学习过程分析焦虑的发展。

“焦虑”与“适应症候群”的警戒期

焦虑的最初阶段,首先是学习和情绪控制等大脑高级认知活动的能力下降,这与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过度消耗和补充不足有关。

这时候,孩子们首先是学习成绩下降,或者成绩不下降,但个人感受变差,对未来的预期变得悲观。

这一阶段,睡眠规律依然还在,躯体症状和脏器不适也基本不明显。

“焦虑”继续恶化与适应症候群的搏斗期:

焦虑的继续发展,是焦虑伴随的紧张促使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能放松,消耗持续加大,血清素的过度消耗导致其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作用下降,躯体、器官的感受变得不妙。

这一过程加大了生理内耗,因为一个时刻紧张、急于提升效率的孩子,还要努力克服身体不适带来的刺激,情绪波动变得频繁,要维持学习、工作所需的专注力要更多的能量(尤其是血清素)。

这时间还会产生两个症状,“强迫”和“失眠”。

“强迫”是由于长期高度紧张引起,包括“躯体强迫”和“思维强迫”。

躯体强迫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强迫性躯体症状,比如动作僵硬、失调等。

思维强迫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强迫性思维,比如疑神疑鬼、被害妄想初期、关系妄想初期等。

高度焦虑也会干扰到正常的入睡,造成失眠。

睡眠是人最重要的生理功能,进入睡眠时,需要交感神经系统的镇定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跃为条件。

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思维活动都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使得褪黑素等对睡眠的诱导作用变弱,入睡困难。而且,过于活跃的交感神经系统还会干扰睡眠质量,形成噩梦等,使人警惕、警醒,无法保证睡眠质量。

“焦虑”持久发展与适应症候群的衰竭期:

持续紧张、焦虑的发展,会干扰到睡眠,包括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而睡眠崩盘,人的神经递质平衡功能也就彻底破坏了。这一结果,就是人的高级认知功能失控,自主意识活动失控,高级认知功能对基本情绪和本能冲动的约束力变得很弱,大脑“智慧中枢”管控、协调不了“情绪中枢”。

于是,情绪机制的“杏仁核劫持”随之发生,非理性、纵欲、冲动、惊恐……

这时候,人的情绪是非常敏感、非理性、高强度的。

此时,人的社会适应活动、脑力活动、情绪控制活动失调,其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衰竭枯竭,原来好端端的孩子,变成需要小心翼翼捧着的“易碎品”。

“焦虑”是身体内耗的发展结果而非原因

在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展中,焦虑症状的加重只是反映了身体内耗加重、身体内神经递质加速失衡的状态。

在焦虑的最初阶段,通常只是由于实现主要目标——比如学习——的能力和进程受阻,使得人体的反馈系统做了微调,多巴胺的分泌减少,其结果就是喜悦减少,悲观增加,行为有退缩趋势。

在焦虑的加重阶段,由于实现目标的自我驱动力,压力增加,导致持续紧张,身体加速消耗,紧张、焦虑开始影响睡眠,于是血清素的供应不足,神经递质的失衡波及到内脏器官等的调节和平衡,产生了更加普遍的焦虑症状,形成了说不清道不明、始终无法放松和聚焦精力的广泛性焦虑(GAD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在焦虑的严重阶段,由于身体功能的持续下降,神经系统敏感持续升级,产生“杏仁核”劫持,人的身体状况如同“惊弓之鸟”,对外界的刺激始终处于高度警惕和不安的状态,消耗极大,身体内神经递质的失衡雪崩一样发展。这时候的惊恐发作(PDPanic Disorder)等非理性冲动,通常都与一种叫“Y-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递质功能低下有关。该神经递质有助于抑制大脑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功能低下时,可能引起头痛、焦虑、紧张不安、暴躁易怒等症状。

抗“焦虑”是反内耗、促恢复的关键一环

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反映了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尤其是神经递质分泌功能的受损程度。症状越严重,身体就始终处于紧张不安、无法放松、无法集中注意力、睡眠不良的状态,不但无法完成学习、工作,就连基本的新陈代谢和身体恢复都受到较大影响。

抗焦虑必须借助药物,但是,又不能单纯依靠药物。

(一)抗焦虑的生理措施

抗焦虑的生理措施,就是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

目前,抗焦虑的药物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作用最温和的丁螺环酮、枸橼酸坦度螺酮等,具有激动5-HT1A)受体作用,相当于部分促进了某些种类血清素的分泌,改善了血清素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可抑制应激反应导致的血浆肾素活性升高、心理负担导致的胃溃疡和食欲低下等。

第二类是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号称五朵金花的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以及西酞普兰。这类药物依然是通过影响血清素促进抗焦虑作用。但是,它们是通过影响多巴胺的5-HT受体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有人研究证明,五朵金花在促进血清素分泌的同时,会带来多巴胺分泌的减少,产生肌张力失调、呆滞木讷、思维缓慢等副作用。我们家的教训,无疑是高度符合的!

第三类是具有抗焦虑作用、镇静、催眠作用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包括阿普唑伦、劳拉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等。这类药物是通过影响Y-氨基丁酸功能而实现镇静、安定、抗焦虑作用。

但在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治疗中,一些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例如奥氮平、阿立哌唑、氯氮平)以及心境稳定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也可以起到影响Y-氨基丁酸功能来抗焦虑的作用。

根据我和一些家庭的教训,在孩子严重抑郁情绪缓解后,要尽快关注“五朵金花”对全面恢复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干扰。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二)抗焦虑的心理措施

焦虑的产生,毕竟是由于孩子受到各种内、外部刺激引起的。在刺激引起的孩子应激反应已经形成后,通过药物去调节、控制,减少对人身体的损害和对情绪的刺激,这在所难免。

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采取措施去减少对孩子的刺激,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焦虑的:

1)父母的修炼

紧张和焦虑是可以相互传染的。

诚然,孩子罹患情绪障碍疾病,家长身心负担很重,自己本身也变得焦虑,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但孩子们在患病期间已经变成一个高度警觉、敏感的不稳定个体,父母和家庭的氛围会无时不刻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长年累月的影响下,父母的情绪是否平稳可控,会给孩子的情绪走向带来较大影响。

我强烈建议患病孩子的父母提升一项能力,就是自己稳定情绪、缓解焦虑的能力。这不仅关系到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提升孩子战胜病魔的信心。

2)明确重点,避免主次颠倒

抗焦虑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减少刺激带来的应激反应,扭转严重失衡的神经递质分泌机制,促进神经递质的再平衡和机体的自我恢复。

但实际上,由于家长或者孩子的急迫心态,在孩子一边治病、一边坚持学习时,往往是功利心作祟,做出了舍本逐末的错误抉择:

孩子马上要考试了,是不是加一点抗抑郁药?

孩子睡晚了起不来,上课要迟到了,我叫了很多次,叫不醒,怎么办?

吃药影响思维,怎么办?是不是减药、停药?

所有这些屡见不鲜的毛病,其实只要一个原因,没有守住“以人为本、治病第一”的底线,总是抱着功利心和侥幸心理而去干扰治疗。

我们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代价是多花了几年的治疗时间,以及一些可能无法扭转的代价。

3)放松心态,不用心急

患病孩子的疾病,大多是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用力过猛造成的。

焦虑的“焦”,就是焦急,是一种由于高度关注目标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但在孩子的治疗过程中,这种焦急的心态依然比比皆是。

用药,调药,恨不得立竿见影,马上治愈症状,恢复功能,重回健康轨道。

但孩子情绪障碍的产生,是多年过重消耗带来的神经递质失衡,有那么容易恢复吗?

尊重客观规律,保持平和心态,就让孩子少了很多由于急功近利导致的内耗,恢复就会得到更好的巩固。

4)做好孩子的垫脚石

患病孩子的焦虑很多是与能力不足带来的压力相关,尤其是孩子治病期间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工作的时候。

这时候,父母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给孩子做好社交网络、人际关系的铺垫,帮孩子多了解一些复杂的任务要求,多做好一些外围的准备和铺垫,都会使孩子减少很多完成任务遇到的挑战,降低焦虑水平,不但利于身体恢复,更会提高他们应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父母做好垫脚石,是让孩子有能力、有信心迈过更高的门槛,一步步走向正常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焦虑症
儿童青少年患焦虑症有哪些躯体症状?
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心理咨询复习资料覃瑞
青少年情绪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这几点症状,父母需要重视
合理调节情绪有益身体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