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感迷失”的秘密和嬗变

一个人神情和行为方式明显透露内心的不安时,就进入了情感的迷失区。情感迷失原因主要是大脑物质造成的上行(激励)和下行(恐慌、崩溃)机制。

个人在情感迷失后重回舒适区的成功经历会成为宝贵的财富。

情感迷失后继续下行就会坠入恐慌甚至崩溃的泥潭。

Snow Dream Bandari - 莱茵河波影

情感迷失的信号

2014年,陪伴孩子第一次见心理咨询师牟老师以后,获得的顿悟就是每个人的外在表现会泄露内心的秘密。由彼及此,我发现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这使我开始去思考一个自己没有涉足过的世界,由人的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构筑的情感世界。

随后,我们一家还共同参加了一次为期数周、约十次的心理健康读书会。参加的除了少数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大多是心理健康开始出现问题,即情感开始迷失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发现每个人的神情、行为、无意识动作都会透露自己的内在状态。

一个人眼神茫然、空洞,问起来机械地回答“不知道”的人,开始已经处于失去方向和目标,内心无所依托,情感上也开始没法调动自己或积极回应别人。这是开始迷失的信号。

我还记得互动活动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父母陪着来的高中女生,甚至对于心理咨询师和父母的询问或者交谈都没有什么回应,只能一味傻笑,那已经是情感障碍的程度了。

孩子当时好一些,愿意通过语言和别人互动,也愿意参加一些互动游戏,但已经勉强和不自然,也没有从活动中和别人对他的表扬和肯定中收获快乐。

迷失的人会流露下意识的不安,包括对别人保持警觉,特别敏感,眼神游移,害怕与别人直接对视;通常有唉声叹气的表现;本能地抵触别人对他的赞美和肯定;还包括有咬嘴唇、撕指甲或首批等强迫性下意识行为。

处在迷失区的通常都有这些信号:

与别人互动消极甚至麻木;眼神混沌或者游移;表情紧张;局促不安;有下意识的重复行为,严重者构成强迫。

迷失区的人的情感体验趋于消极和麻木,但还不会与自我和他人产生明显的冲突和对抗,因此只是情感波动,没有发展到明显受损和功能失调。

情感机制“上行”和“下行”的理论探讨

舒适区的秘密在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中形成的奖赏机制。

一种是当前欲望不断重复而形成的奖赏,当前触手可及的欲望不断满足,得到强化,对这种奖赏的到来充满期待。大多数人在家居生活、休闲娱乐、稳定社交中收获快乐,都属这种奖赏模式。

另一种是“为了理想”的奖赏,由实现未来目标的动机得到鼓舞,产生动力。理想的价值越大,实现的可能性越大,人对于得到奖赏的期待就越强烈。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属于这种奖赏模式的类型。

人的大脑会因为奖赏机制不断的反馈得到强化,形成一条主线,产生一个主要的目标。对这个目标的聚焦和追求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意义。

欲望实现的时候,人得到激励,强化这种模式,这是一条欲望满足的上升通道。

MBA课堂上学到《组织行为学》,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就是这种模式的应用,讲到的是需求得到满足的向上发展通道。在一个目标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会倾向于追求更高的目标,这个更高的目标,就是需求的“激励因素”。

人的行为预期和强化不但有向上的“激励通道”,还有另一种向下的通道。

欲望迟迟得不到满足或者丧失实现可能的时候,人首先会希望得到弥补,产生替代,这是赫兹伯格 “双因子理论”对马斯洛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赫兹伯格补充,如果原来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追求欲望满足的替代,但带来的快乐感和获得感远远不如激励的作用,仅仅只是补偿,马斯洛称之为“保健因素”。

赫兹伯格还没有延伸到下滑后的进一步恶化,就是压力机制参与后的发展。

从弗洛伊德到马斯洛到赫兹伯格,他们的理论都来源于分析、归纳和演绎。

但最近几十年来,医学尤其是生理化学的分析,为他们的理论提供了强有了的物质基础实证。

人大脑中的各种物质,包括血清素、内啡肽、肾上腺素、多巴胺、褪黑素等,构成了人情感体验和行为反馈的物质基础。

血清素(五羟色胺)为大脑的逻辑、记忆等提供物质,并掌控心脏、肠胃等脏器的功能调节和信息反馈。

内啡肽又被称为“快活荷尔蒙”,反馈人舒服、自在的内在感受

多巴胺可称为“欲望荷尔蒙”,提供内在的冲动,产生兴奋行为。

肾上腺素又被称为“痛苦荷尔蒙”,主管人对各种负面刺激的警戒,产生应激冲动。

大脑中的褪黑素夜晚分泌,产生困意,促进睡眠和其它功能压制,促进新陈代谢,并在生物钟和光线的作用下第二天早晨转化为血清素。

每一天早晨,我们被生物钟唤醒,开始进行一天的安排,付诸实施。随着时间的流逝,夜晚困意袭来,安然睡去,又在第二天重复第一天的活动。

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感悟,这看似简单正常的生活循环并不是唾手可得,是一种值得珍惜的财富。许多情感障碍患者在很多年都无法恢复生活规律的平衡。

结合孩子的经历,我更愿意把生理功能和情感机制的联系概括为:

1、健康的情感机制发展和巩固

血清素充足(精力充沛,效果良好)---内啡肽的分泌(身体舒适,感觉良好,得到满足)——褪黑素的分泌(倦意到来,安然入睡,大脑休眠,新陈代谢)——血清素的补充(白天,褪黑素在光线的刺激下转化为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这种欲望是可以满足和实现的,继续加油)。

2、情感机制的下滑与崩溃

血清素不足(精力不足,敏感多疑)---内啡肽减少(身体不适感加强)——褪黑素减少(没有得到的满足,没有察觉的危险,造成失眠)——血清素继续减少(情况恶化)——肾上腺素的分泌(全面开启人的求生机制,高度敏感、戒备)——多巴胺极低(情感机制崩溃,生活没有意义,全凭本能推动)。

情感迷失区的行为分析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处在求学阶段的孩子,这种不断得到强化的欲望就是“成就”,具体来说,包括至少985,最好清华北大、国外名校,越大越好。我们不确信未来会发生什么,却迷信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学历教育可以满足人生的一切需要。

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说,这个目标几乎是完美的,一旦达成,它带来的金钱财富、帅哥美女、宝马香车、名誉地位、光环崇拜,可以满足我们所有层次的欲望。

对于这种欲望的形成,家长、老师、媒体、外界信息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那些努力向上的孩子们心中形成了坚如磐石的目标。

在高中,孩子曾经无限接近这个目标,但现在却永远地走上另一条路。

欲望越强烈,欲望得不到的痛苦就越大。过去几年,我一直在反思其中的教训。孩子则用“反噬”这一词汇形容这种代价。

回顾过去,在初中和高中,孩子都有一段情感迷失的经历。

孩子初中的迷失发生在初二,最严重的事件是孩子和最要好的同学发生了冲突,导致调换寄宿学校的寝室,造成的情感伤害和心理冲击因为中考结束、结果理想而得到释放。

高中阶段的迷失发生在高一到高二的过渡期,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历时五年后依然没有平复。

我现在宁愿相信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初二和高二都是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分野,人的个体差异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分野。

初一、高一的教育大多是巩固基础。同时,得益于很多还在在进入初高中阶段前的超前学习和知识储备,掌握起来还比较容易,很多知识仅依靠记忆力就可以提取。

到了第二年,所有的难度陡然增加。

高二时,孩子所在理科实验班的学习已经明显加速,因为他们的进度比一般班级要快30-40%,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超出一般班级。

当原本轻松的学习变得越来越难的时候,直觉会告诉我们,原本相信可以实现的目标,已经慢慢变得遥不可及。

提供这个直觉的,是大脑物质提供的信息反馈。

高强度脑力劳动严重消耗了大脑的血清素等物资,使得人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变差,给身体带来的舒适感下降,对未来的预期变差。

持续的脑力劳动还带来另外一种损耗。脑力劳动是一种以无氧运动为主的活动,长时间静坐等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营养不足,而无氧运动产生的乳酸堆积在大脑,会造成大脑“慢性污染”。

还有一种不是学习导致的类似情感障碍,来源于对于大脑无节制的挥霍和过度使用,包括经常熬夜、高强度刺激(长时间的游戏等),也会造成大脑的物质、尤其是神经递质和生理激素的失衡。

于是,这些物质的变化会给大脑的各个区域提供信息,影响情感和行为。

孩子的笑容就是那个时候慢慢消失的,产生了一些异常的行为,还有一些与病情恶化明显相关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孩子明显增加了对情感的需求。

孩子与他的同学进行沟通,但非常受挫。孩子很长时间对我的语言表达方式充满不屑,说,要是我在我们班这么说话,别人造就掉头而去,你必须尽快把你的观点整理好,两句话内表明意思,同学太忙,不这样,下次理都不会理你了。

孩子很长时间对一个小表姐充满愤怒,原因是孩子因为心里难受找姐姐倾诉,姐姐的语气中却有“你生活优越却没事找事,不知道珍惜,不懂事”的意思。后来,慢慢释怀后,他还对小表姐的心理状态产生好奇。

后来还了解到,在那段压力不断增长的时候,孩子会到一个同龄人的群里,聊天聊到了深夜一两点。他说,因为一天劳累而没有获得回报,所以在那个群里多少还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除此之外,孩子还有一些积极的调整,比如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和一个要好的同学相互激励,每天傍晚在校园操场上跑步,一跑就是十圈。他的表情我看了难受,但他硬是支撑下来,还不只一天两天。

孩子自己买了很多书籍,哲学,心理学,医学,都有,他试图自己去破解自己的困境,寻找出路。

就是寻找心理咨询师,也是我们交流过程中他自己流露出的意思。

所有的一切虽然没有达到预期,但这种努力的过程增加了我对他恢复的信心。

即使在病得很严重的时候,他受损的理智和情感都还在努力地维持他的底线。

随着逐步恢复,他与人的情感互动更趋积极和饱满。

这使得我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

情感迷失区的发展和嬗变

在情感迷失区的人,虽然从情感表现、生活规律、行为举止等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和异常,但依然保持着向上和向下的两种发展可能。

一种可能是通过主动的调整,重新回到自己的舒适区。这时,人会把过去的成功经验进行整理,以知识和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下一次面对这种情况,就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智慧。这是一种情感体验上的“愈挫愈勇”。

还有一种是更加彻底的下滑,就是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情感机能和生活规律,产生情感障碍,结果导致人的动荡、沉沦甚至毁灭。这是我过去几年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只要找到滑入泥潭的原因和规律,就一定能找到从泥潭中爬出的路。

这是我最近几年越来越强烈的信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4种神秘物质,不仅让孩子快乐,更是他自发变好的关键
行为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丨神经学科篇(多巴胺)
网络色情成瘾的真相(一):柯立芝效应、多巴胺及更多的新奇
别再逼自己了!深度理解多巴胺作用机制,才能禁欲、戒瘾、自律
是什么在控制我们的食欲
如此轻松就能够告别手机瘾?以前走了太多弯路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