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第一次国宴
userphoto

2022.06.29 湖南

关注

1959年9月30日,人民大会堂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

这是人民大会堂建成后举办的第一次宴会,不仅规模盛大,而且意义非凡。

参加这次宴会的,有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宋庆龄等国家主要领导人,有80多个国家的贵宾,还有中国各界人士,总共4647人。

晚上七点整,宴会准时开始。

周总理在主席台上发表讲话,讲话完毕,台下掌声雷动。

此时的大厅,乐曲悠扬,整个宴会厅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毛主席也和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们,相互敬酒。觥筹交错间,尽显大国风范。

正当宴会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的时候,在宴会厅二层走廊的西北角上,沈勃正和他的同事们,一边密切地注视着宴会厅的一切,一边时不时地看向天花板。

因为他知道,此刻的天花板里,还藏有50个人。

而在主席台的西侧,这次宴会的负责人郑连福,正在专注地操控着手里的红绿灯控制器。

如此重要的宴会,为什么会有50个人隐藏在天花板上?郑连福用红绿灯做什么呢?

宴会即将开始,发现安全隐患

1959年9月30日中午,沈勃突然接到当时的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电话,让他立刻去一趟市委办公室。

沈勃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建造者之一,这次宴会的安全问题也是由他来负责。

还有7个小时宴会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被市委书记叫去,沈勃下意识想到,可能出事了,而且和人民大会堂有关。

果然,当沈勃到达市委办公室的时候,就发现,除了刘仁,还有三位公安局的同志。

沈勃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公安局的同志都来了,意味着一定有大事。此时的沈勃,心里十分不安,但还是深吸了一口气,准备问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没想到,不等他开口,刘仁直接问道:“沈勃,怎么人民大会堂不安全呢?”

什么叫人民大会堂不安全,沈勃还没有反应过来,公安局的同志赶紧解释:“准确地说,是宴会厅不安全。”

听公安局的同志这么一说,沈勃立刻明白了,他们指的是消防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确实不能怪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们,这实在是国情所限,其实他们也已经尽力了。

人民大会堂建造时期,正值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的时期,各个方面的物资都十分短缺。

所以在建造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原本设计顶棚是需要钢铁材质的,可是当时全国的钢产量也只有158万吨,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钢材拿来修建人民大会堂的顶棚。

设计师们冥思苦想,最终决定用木龙骨架来替代。就这样,在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上,隐藏着数以千计、纵横交错地木龙骨。

这些木龙骨虽然价格便宜、结实耐用且易于造型,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不防火,极其易燃。

设计师们在建造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

可是,毕竟这么大一个宴会厅,且顶棚里面电线密布,谁也不能保证,完全不会出现意外。再加上,7000平方米的地面,也是采用的木地板。如果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万一出现问题,这不仅涉及到近五千人的安全问题,更涉及到国家的荣誉问题。

想到这些,沈勃顿时觉得压力倍增,还有不到7小时宴会就开始了,国家领导人,外宾和中国各界人士们都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可是,该怎么办呢?

刘仁看着沈勃忧愁的样子,想了想说:“不行的话,请示周总理,我们另外安排地方吧?”

请示周总理,把难题抛给周总理,周总理也会十分为难的。

因为沈勃清楚,要保证5000人同时用餐,全北京都找不到这么大的地方。就算找到了,重新准备也根本来不及。

况且,所有的请柬都已经发出去了,那么多人都等着目睹人民大会堂的空前盛宴呢,怎么能说换就换!

沈勃说:“不能换,因为有一个人,肯定不会同意的。”

苦思冥想,摆放座位

沈勃说的人,就是这次宴会的负责人,郑连福。

郑连福因为家庭贫困,很小就来到北京饭店打工。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学徒,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挨过无数的训斥和打骂。

但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消磨掉他不断上进的心。

因为经常要接待外国客人,他就在空余时间自学了五国的日常用语。平时他还留心观察,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宴会设计知识。

因为聪明好学肯干,他得以不断升迁。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国宴——“开国第一宴”,他就已经担任服务工作的总负责人了。

他有着丰富的宴会接待经验,从1952年到1959年,短短七年间,他就接待过20多个国家的3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府元首。

尽管如此,这一次的国宴,还是让郑连福十分为难。原因只有一个,这次的宴会规模太大了。

根据通知,参加招待会的人数为4647人。按照宴会要求,宴会厅内摆圆桌,每桌坐10至11人。也就是说,在7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摆放460多张桌子。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每张桌子占地15平米左右,好像还比较宽敞。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这7000多平方米的总面积里,还有一部分,要留给主席台、主宾席、乐队、过道、柜台、安全通道、服务通道等等。这样一计算,空间就比较局促了。

除此以外,会场布置还有许多更加细致的要求。

比如:舞台上摆花草,挂国徽,不悬旗,不挂像;舞台前设主宾席9桌或11桌;宴会厅楼上北、西、东三个走廊分别设军乐队、管弦乐队、民间乐队。

这些都增加了座位安排的难度。

更要命的是,郑连福在宴会开始前三天,才真正地进入人民大会堂,实地观察。这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

为了最合理的安排摆桌的位置,郑连福和他们的同事们,拉着皮尺在空荡荡的宴会厅内,反反复复地测量着,再根据餐桌面积大小加以测算。

为了能够准确无误的摆放,他还画了一张大厅平面图,用棋子试验摆放。一次又一次地试验,一遍又一遍地摆放,郑连福画了无数张草图,终于确定了最终摆放方案。

所有的座位被他划分为10个区,进行合理安排。另外为了应对人员的临时变动,他在每一个区还增加了一个空桌。

桌子摆放好了,这才解决基本问题。还有更困难的挑战在等着郑连福,那就是服务人员的指挥安排。

交通信号灯进行指挥调度

这么多人参加的宴会,光服务人员就需要1200多人。从饮食采购、加工烹制、菜品摆放、上菜上酒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可是当时人民大会堂的厨师只有29人,服务员也只有200多人。而且这些服务员不仅年纪小,还缺乏经验。所以仅仅只靠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确保国宴的顺利进行,主管部门从以北京饭店为首的各大饭店,临时抽调优秀的服务员和厨师,近一千人,供郑连福统一调配。

这些人都是十分优秀的服务人员,他们不仅对待工作满腔热情,而且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鼓励下,努力地学习着文化知识。

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经过严格的服务训练的。

为了端好盘子,他们要从托一块砖头开始练习。上酒菜的礼仪,他们也铭记于心。

比如,上酒上菜的时候,要从不同的方向上。上菜要从客人左边上,而上酒则要从客人右边上。

除此之外,在布置餐具的时候,桌面该如何布置才能做到整齐划一。筷子和桌边的距离是多少,杯子和盘子之间的距离又是多少,餐巾要如何折叠和摆放。这些严格的规定,他们都必须时刻谨记。

尽管这些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已经能够按照服务要求,标准严格地执行。可是,这次是在人民大会堂的首次国宴,对他们的要求将比往日都要高。

他们要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因为,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外交舞台,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带有国家的含义。

这么多人参加的宴会,他们必须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时刻注意着现场的情况。

谁该负责多少客人,什么时候上菜,什么时候上酒,走菜上菜之间,怎样才能保证这么多服务员之间的步调能够整齐一致?

这些都需要郑连福这个总负责人,来进行集体的指挥了。可是,这么大的宴会厅,怎样才能保证每一个服务人员都能快速高效地接收到指令呢?

郑连福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一个既有效率又不失礼仪的方法。

直到有一天,他在下班路上,看着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交通信号灯来回地转变颜色,指挥着来往车辆的前进和等待。

他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他就让人在厨房和东西两侧的出入口各安装一个交通信号灯,并且保证,厨房和整个会场所有服务人员都能清晰地看到指示灯的指令。

郑连福规定,不同颜色的信号灯代表不同的指令:

黄灯亮,各个岗位的服务员各就各位,做准备服务的工作;

绿灯亮,每个服务区的服务员都按照规定的服务程序走菜、上菜;

奏国歌的时候,亮红灯,在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原地肃立,停止一切工作。

等到宴会开始的时候,郑连福站在主席台西侧,控制指示灯来对全场进行调度就可以了。

终于,宴会的所有安排全部都到位了。沈勃知道郑连福做这一切的辛苦和不易,为了这次宴会,他已经熬得两眼通红。

如果这个时候告诉他要换场地,他前面的所有工作,不是都白做了吗?

所以,面对公安人员和刘仁的疑虑,沈勃坚定地保证:“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宴会是安全的!”

天花板藏人,宴会圆满结束

刘仁和公安局的同志听沈勃这么说,都松了一口气,可沈勃却丝毫没有放松。

话已经说出去了,怎么做到呢?这可不是儿戏,说到必须做到啊。虽然他相信人民大会堂的建造质量,但是还必须有应对措施才行。

离宴会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沈勃必须在宴会开始前完成这一切。从北京市委办公室一出来,沈勃立刻马不停蹄地回到办公室,联系了老工人和人民大会堂机电科的电工。

他们带着工具,爬上人民大会堂的顶棚,对安全隐患再一次展开了地毯式的排查。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范围的排查工作,而且必须细心认真,这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沈勃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全部都迅速地投入工作,逐点检查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

可是,现在检查没有问题,那宴会开始以后呢?万一真的有问题,再出动消防队去救火根本来不及。

于是,沈勃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出现问题再找人也来不及,干脆就让人在这里守着好了。

他安排了50名老工人,手持棉被,隐藏在棚顶中,时刻准备着灭火。只要房梁上的电线一出现火花,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将其扑灭。

为了保证安全,这个安排他严格对外保密,连郑连福都不知道。在宴会开始的时候,他和同事们,静静地隐藏在二层走廊西北角,密切关注着现场的所有动向,丝毫不敢放松。

当十里长街华灯齐放的时候,人民大会堂内的众人,言笑晏晏、谈笑风生。他们并不知道郑连福和沈勃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员为这次宴会所作的一切。

当他们享受着宴会的热情和欢乐的时候,郑连福正小心谨慎地操控着他手里的信号灯,沈勃更是高度警觉。

据沈勃后来回忆说,因为当时实在太紧张了,周总理的致词他一个字都没有听见。

终于,在所有人齐心协力地努力下,这次宴会圆满成功。许多宾客都称赞这次宴会,不仅在设计安排上是惊人的,还体现了很高的组织艺术。

只是当时的郑连福、沈勃他们并没有听到这些话,他们早已经一头扎在床上,昏睡过去了。

结语

这次宴会后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再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全国群英会的代表们,共一万多人。

有了上次的经验,郑连福更加成熟了,他有了更大胆的设计,更周到的安排。

我国自此以后,再也不担心大规模的宴会安排了。

值得一提的是,到1992年,国家对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维修,将原来顶棚中的木龙骨全部换成了轻钢龙骨吊顶。

再次举行国宴的时候,再也不需要藏一只救火队在顶棚了。

参考文献

王梦悦 记录开国第一宴 红墙内外

骆明 国宴总管郑连福

李明 不可思议的人民大会堂第一宴 揭秘文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国宴,天花板竟藏了50人,“宴会总管”紧张得直冒冷汗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派出50个黑衣人藏在宴会厅天花板上,是谁
​1959年,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1959年人民大会堂举办国宴,天花板上藏着50个人,他们是谁呢?
1959年,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开始,站在大厅西北角的沈
难得见到的人民大会堂国宴(图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