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午炮响——“东亚病夫”演变史(二)

01

 “病夫”——严复

图1 晚清著名翻译家严复



1895年年初,威海卫战役失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已无希望,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该年1月,德国人汉纳根(Con-stantin Hannekan)在天津创立了《直报》。因与北洋水师创始人李鸿章不合,严复辞去水师学堂总教习已五年之久。在甲午海战中,严复曾经的同事和学生接连牺牲。悲愤难掩的严复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五篇政论文,疾呼变法。



图2 晚清中文报纸——《直报》



其中,《原强》一文中感叹,“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今夫人身,逸则弱,牢则强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耶?”

“病夫”这个词,主要偏重于精神层面,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比较麻木、萎靡、愚昧、逆来顺受。

与此同时,严复所引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提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种与种之间的竞争

严复认为“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强调“种的竞争”、“民力”、“中国是病夫”等等救国图存的言论,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02

进口与传播——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与上海《字林西报》

图3 中国出版时间最久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



1850年(道光三十年)8月3日,亨利·奚安门——一位来自南印度洋的英国拍卖商在上海创立了一家报馆,名叫《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1863年(同治三年)6月1日,该报扩充为《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作为复刊长期存在。

该报后来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大到工部局和英国领事馆的公告,小到外商企业的遗失声明,都必须在该报上刊登才算生效。

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的字林西报大楼,见证着这个中国出版时间最久、最有影响力的外文报纸的兴衰与荣辱。

甲午海战落下帷幕,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全球哑然。英国伦敦《学校岁报》马不停蹄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批评中国政府在战争中的表现,旋即被英文纸媒《字林西报》所转载,揭开了“东亚病夫”一词传入国内的序幕。



03

进口转内销——《时务报》的《中国实情》

图4《时务报》

(最早将《福尔摩斯探案集》翻译为中文引入中国)



上海,是中国人接纳海外文化的前沿阵地。1896年8月9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了《时务报》,这是中国人主办的第一家报纸。同年10月17日,《时务报》译发:“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文末,以表达对清廷的希望来做总结:“总之,北京执政之臣,若果以除旧弊、布新猷为急务,势虽汲汲,犹未晚也!”

因是译文,《中国实情》这篇文章实际上代表了一些英国新闻机构对甲午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为改良清政府提供了建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准备。



04

国人与病夫——《新民说》与《新大陆游记》



19世纪下半叶的香港,已经是英国的地盘。在这里,儒医冯展扬结识了太平天国将士,一番密谋后,立刻马不停蹄回到广东策动起义。最终,被清朝官吏以“红头贼”的罪名下狱,死在南海县的狱中。这就像一个小火苗,最后点燃了反清的熊熊烈火。



图5 爱国旅日华侨冯镜如



冯展扬死后,其子冯镜如和其女冯紫珊远赴横滨,开办实业。兄妹俩的生意做得很大,广州、香港、横滨都有他们的印刷所,还有一家从事贸易的商行开在横滨。在横滨,以冯氏兄妹为代表的旅日华侨积极促成梁启超与孙中山联合,壮大势力推翻清朝,资助了爱国人士的活动,诸如建立兴中会、资助孙中山赴美筹款、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和《新民日报》等等。



图6 《清议报》封面

图7 《新民丛报》封面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横滨,不久便得到了日本文科大臣犬养毅的接见。独在异乡,同病相怜,旅居横滨的华侨便抱团取暖。

创办《清议报》,梁启超得到了改良派、革命派、旅日华侨,甚至日本官方的暗中资助。1901年,因为一场大火,《清议报》停刊。1902年,兴中会创始人之一的陈紫珊协助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宣扬君主立宪。仅仅五年,该报便停刊了。

为什么呢?1907年,清末立宪运动兴起,改良派蜕化为保皇派,重新得到满清政府的政治支持。冯氏兄妹,作为革命党,自此便与保皇派分道扬镳。

《新民说》中提到:“二千年之腐气败习,深入国民之脑,遂使群国之人,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训羊……合四万万人,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格。呜呼!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此处,批评了国人的精神面貌与体质。



图8 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



1899年,康有为离开日本转赴英国,途径加拿大,向加拿大华侨宣讲营救光绪的计划,保皇会在美洲成立了。1903年,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游历考察美国政治社会情况的记录,对域外城市社会和城市文明形成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写成了《新大陆游记》。该文有一句,说道:“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

就现有资料来看,梁启超是第一个将“病夫”与中国人体质联系起来的人。

甲午战争后,“东方病夫”还仅仅是对政府的批判,期望政府能够改良。

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逃亡海外,真正开眼看世界,发现与列国相比,中国的落后面貌应该源于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游历美洲,梁启超为中西差距所深深震撼,国民的精神面貌和体质状况必须改变,这样政府才能焕然一新。下一辈的国人,却误解了其中的含义。

鲁迅、陈独秀等思想家也受到梁启超的影响,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这种并非侮辱和嘲讽的定位,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窘境。



05

歧视成立——上海市体育局五百年体育大事记



1896年,上海市体育局五百年体育大事记中就说:“(1896年)九月十一日(10月17日)租界英文报纸转载了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专论,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此后,中国人常被西方人贬为'东亚病夫’。”

这段话,真正扭扭曲了事实。至少,在英语国家中,“东亚病夫”一词,使用量极少,实在构不成对中国人的蔑称。



06

笔名“东亚病夫”——曾朴《孽海花》



金松岑写下了《孽海花》的前两章,并为这本书定下了基调。此后,小说家曾朴继续以“东亚病夫”为笔名,撰写《孽海花》。小说以同治中后期为背景,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光绪前、中期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展历程:从中法战争到中俄领土争端;从甲午海战到台湾军民的反抗侵略;从洋务运动到维新派兴起,以至资产阶级革命领导的广州起义的失败。



图9 《孽海花》

图10 曾朴



关于“东亚病夫”笔名,互联网最流行的说法是身体欠佳,躲避政治迫害,但此说法确实浅薄。

《孽海花》和《鲁男子》几乎是曾朴仅有的两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影射,展开文学建构。运用讽刺的手法,将人之“病”拓展为国之“病”和时代之“病”。

由此看来,“东亚病夫”实乃是一种双重讽刺。一则,国为“东亚病夫”,清廷昏聩,朝纲不振。二则,民为“东亚病夫”,国已岌岌可危,臣民麻木不仁,坐井观天。

小说只是曾朴人生中很小的侧面——他的小说确实少。曾朴担任过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政务厅厅长,辞官后,创办真美善书店,致力于文学创作与翻译,尤其擅长法语。他勤勤恳恳,传播文化,将雨果的著作翻译给了五四运动后的新青年们。



07

霍元甲与《近代侠义英雄传》

图11 平江不肖生的代表作《近代侠义英雄传》



 1920年代,一本通俗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在中国流行开来,以大刀王五为引,带出大侠霍元甲本传,穿插介绍清末各路英雄豪杰,演绎神拳霍元甲“三打外国大力士”的传奇,最后以霍元甲被毒害为结束总结全书。其中,俄国大力士斯其凡洛夫说:“鄙人在国内的时候,曾听得人说,中国是东方病夫之国,全国的人,都和病夫一般,没有注重体育的。鄙人当时不甚相信,嗣游历欧美各国,所闻大抵如此。及到了中国,细察社会的情形,乃能证明鄙人前此所闻的,确非虚假。”

当时,主流的知识分子鼓吹西方文明,武侠小说家反其道而行之,塑造大量中国武术家大战西洋剑术、拳术的意象,也算是为国人提气。小说所述,是剧情化的虚构,但在贩夫走卒、茶馆听众中,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霍元甲是真实存在的爱国武术家,还受到过孙中山的褒奖,但因传说和小说,他的故事虚构成分过多。

“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说法始于《近代侠义英雄传》,成为某些武侠迷仇日的原因。其真实死因,已不可考。

徒弟“陈真”这一形象,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虚构出来的形象。

陈真踢碎的“东亚病夫”牌子,自然也是从来未存在过的。



08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

图12 1936年中国运动员入场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30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一下火车,对中国男运动员的辫子和女运动员的小脚感兴趣,各国的运动员都纷纷过来看。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竿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

按照常理推断,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的大清帝国,服装样式地区的确可能引起外国运动员的围观,外文官方的史料上有记载。但是,“鸭蛋”这个信息从未在见到官方出处。而且,只有在中文语境下,“鸭蛋”才专指零分,因此,这种信息多半是编造的。试想,一个规模不大、有没有成绩的代表队,有谁还会想得起来?这信息的源头到底来自哪里?



09

总结

图13 洋人并没有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摘自《炎黄世界》)



从历史角度来看,“东亚病夫”的发明人是梁启超,为了救亡图存,《新民说》里正式将中国人种和“东亚病夫”联系起来。并不是什么国外媒体!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曾经说过:“当个人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易于冲动和自信倍增的心理特征。”

当一部分国人因“东亚病夫”而激怒,他们就自觉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不接受任何反驳意见,动不动以“你是中国人么?你爱国么?”等等话为开头,语言暴力甚至身体暴力相加,这种爱国是极不理性的。

我们并不爱“东亚病夫”的满清政府,正如土耳其也不爱“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因为当今的世界,人民并没有选择满清,没有选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是选择了当下的政府。

我们的确爱国,但是我们的爱国是理性的,我们不因自己的爱国去损害他人利益,也不应该为爱国去传播谣言。我们爱人民的淳朴善良,我们爱山河的广阔壮丽,我们爱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







1949年以后,人们怎样使用“东亚病夫”这个词?为什么会“辱华”?

为什么电影中会出现“东亚病夫”一词?

为什么体育赛事中,频频出现“东亚病夫”这个词?

请看下回分解:

李小龙的牌子——“东亚病夫”演变史(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邵洵美和曾朴:虚构佳丽、游戏人间
究竟谁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其实这是个误会
李小龙告诉你 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的文化渊源
苗怀明、李烨、叶黎侬主编:《曾朴全集》资料卷
揭秘霍元甲真正死因, 并非因旧疾去世, 而源于与日本人的一场比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