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可能是天才。他寿命不到六十,但在众多领域成就巨大。如果单纯讲头衔,王阳明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还是精通佛教、道教的宗教学家。如果考虑他曾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并因平乱之功封新建伯,那么还可称为政治家。以史观之,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王阳明是绝无仅有的全才。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似乎只能称为思想家、教育家。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但在哲学领域没有建树,教育方面仅有教育子女之举。立同治中兴不世之功的曾国藩,可称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但书法未称家,哲学上更未有创新。将这几位历史人物进行对比,王阳明的成就确实是全方位的。考虑到王阳明只活了五十七岁,却有如此成就,我们只能简单归因于天才。否则,让芸芸众生何以自处?

王阳明是天才的一个证据,是他早熟。早在十三岁时,他就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圣贤。少年奇谈,吓得塾师不敢教他。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能达到,而他十三岁就说出来了,不是天才,如何解释?

儒家文化的理想价值标准是“内圣外王”,简单说就是具有圣人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要求的是修己和治人,二者不可偏废。历史上,这样理想的儒家人物太少,军事政治突出的就修己不够,修身治学厉害的就治国平天下无缘。为什么会这样?个中原因,阳明学中有答案。简单来说,就是没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要义。当然,阳明学的要义还有“格物即格心”、“致良知”等,是一个体系,像“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良知”。此中关系,学者有阐述,不赘述。我以为,“知行合一”是关键。就拿“内圣外王”来说,要达到的前提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因为,内圣需要不断的修炼,这既有思想道德的修养提升,也有立身处世的具体言行,关键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外王呢,就是成功践行自己所认可的“王道”,最终实现大治,这里的关键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知行合一是成功的关键。

关于知和行,前人对这方面有认识有阐述,但有缺陷。像朱熹、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即使是今天的很多人,常说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自己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王阳明的伟大就在于“一”。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简言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极力反对知行脱节的“知而不行”,认为如果不行动就不是真知。因此,他说良知无不行,自觉的行就是知。既然“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那么就要“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此中关系,王阳明说得非常透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简言之,知行是一物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以此观之,我们常说的“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所谓懂其实是妄想。我们对“知”的认识,如果没有内化为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其实非真知,这样的“知”虽多无益。以行来说,我们常犯的许多生活和工作的错,一旦被人提醒就能马上认识到,然后感慨“我怎么没想到”或者“当时忘了”,就在于这些行为“与知相分离”。所以,更绝对一点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王阳明告诉我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他成功的关键。王阳明之所以能如此,就在于他发现了“知行合一”的真相。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作为教育家的王阳明也说了,既要在心上修炼,也要在事上磨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风清扬: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王阳明的心学,很好很强大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何区别?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关系
遇见王阳明,遇到我的心|王阳明的三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