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义堂国学早点(图强系列)

安德义 著

德义堂国学早点1129日 周四

(二十):虚寂空灵之强

    前面有关“信誉”的话题谈完了。

从今天起谈“强者”的话题

今天谈“虚寂空灵”之强。

人类始终在追求一个“强”字,使自己变得强大,或强悍,或强势。练武功的以武功好、身体壮为强;在商海的以钱粮多、势力大为强;在宦海的以地位高、权势重为强;做学问的以见识广、思虑深为强。体壮、权重、钱多、见闻广博是不是强?是强。那只是一种外在的强,一种形式上的强。真正的强是内心的一种淡定、从容、安详、虚寂、空灵。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不以为喜,失之不以为忧”。任何外界事物都不能撼动他内心的恬淡、自信、安然、从容。

孔子时代,孔子认为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这种境界,这两个人就是孔子自己和他的弟子颜回。

颜回小孔子29岁,性格内向,沉静寡言。他有四大优点: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有一天孔子故意当着子路的面赞扬颜回,刺激子路,原文是这样的: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篇》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我就主动积极的行动起来,“得之不以为喜”;不用我,舍弃我,甚至于打压我,就退藏起来,“失之不以为忧”。用行舍藏,“得之不以为喜,失之不以为忧”,“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无怨,无悔,无尤,无咎!朋友交往也是如此,“忠告而善道之,不能则止”;对官场亦是如此,“陈力就列,不能则止”;对国家更是如此,“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用则行,舍则藏,达则兼济,退则独善,做到内心真正的虚寂,真正的空灵,心无挂碍,毫无眷恋,不以得失成败为依据,恬淡的内心,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这便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真正的强者!这是内心的强大,也是颜回的强大,更是圣人孔子的强大,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忘我”不是随波逐流,“忘我”是格局,是胸量,是中庸之强的内在心理表现。至于子路听到老师对颜回的表扬和肯定,他又如何反应呢?同样是这段文字,请看明日“子路之强”。后续还有“南方之强”、“中庸之强”以及“道家之强”乃至于“强的应用”。

德义堂国学早点1130日 周五

(二十一):北方之强

昨天谈虚寂空灵之强,是内强而不是外强。

今天谈“外强”,也叫“子路之强”,或者说“北方之强”,仍引用昨天的文字: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篇》

昨天我们说,孔子当着子路的面故意说,用行舍藏,虚寂空灵,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有两个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就是孔子自己和颜回,子路听了不高兴,当即就询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意思是说:“您率领三军打仗,谁跟着您呢?”

子路是一个刚勇威猛,逞强好胜的弟子,他处处好胜,处处逞强,小孔子九岁。子路问老师,子路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颜回尚文,沉静寡言;子路尚武,坦率正直,快言快语。子路当然希望孔子的回答至少应该与对颜回的评价一样,“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不知道这是孔子在给子路设局,设陷阱,或者叫引蛇出洞,这是从反面调侃说;从正面说,与其说表扬颜回,不如说是孔子在有意创造或寻找一个教育子路的机会或场景,子路果然真上钩、上当、跳了出来,大言不惭的说:“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见机会来了,便当头棒喝:“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意思是暴露身体,赤手搏虎,毫无凭借趟过黄河,有勇无谋,死都不后悔的人,孔子肯定不与他一块带兵打仗。这里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我们暂时不去探讨。

我们探讨的是子路的这种“暴虎冯河”,有勇无谋的勇敢,我们称为“匹夫之勇”。这种勇,这种强,是一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之强。这种强,徒有其表,而缺内心的恬淡安详,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不眨眼,疾雷破山而不惊,飘风振海而不惧的从容镇定。

孔子在这里用颜回的内强,教育子路的外强,我们提倡虚寂空灵,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心之强,反对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匹夫之强。子路的这种外强也是孔子笔下的“北方之强”,明日谈“南方之强”。    

 

德义堂国学早点121日  周六

(二十二):南方之强

前天谈虚寂空灵、用行舍藏、不受干扰的内强,或曰颜回之强,圣人之强。

昨天谈外强中干、暴虎冯河、徒有其表的外强,或曰子路之强,北方之强。

今天谈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以德报怨的南方之强。

明天谈拿捏分寸、把握尺度、和而不流的中庸之强。

先引用《中庸》“子路问强”一段文字: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10

注释:

衽金革,死而不厌:衽,行军打仗时军人休息的草席;金,战争的武器;革,战争的盔甲。衽,意动用法,即以武器和盔甲为草席。厌,满足,意即到死都不能满足子路逞强好胜的心理需要,这句也是批评子路“暴虎冯河”的北方之强。

不变塞:塞,阻塞,喻指舒适的生活环境;变,意动用法,以塞为变,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改变。不变塞,意即不死于安乐环境,在安乐环境中也不改变,坚持中庸,坚持和而不流,坚持中立而不倚。

便于宏观把握,今天将上引的一段文字先作一个归纳:

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智君子居之

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勇君子居之

中庸之强—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仁君子居之

所谓南方之强,因南方气候多雨温润潮湿,南方人性格多温和,南方女子多温柔,南方汉子多谦和,他们待人宽和温柔。他们教导人或与人相处多以宽和温柔的方式进行,这叫“宽柔以教”。对于他人的无道无理强势,亦不回报,能做到谦抑自守,含弘忍垢,这就是“不报无道”。

“君子居之”,这个君子便是有智慧的君子,不是像子路一般的勇君子,以怨报怨,这种温柔,这种宽和,便是南方之强。

但南方之强容易失之过分温柔,容易骄纵敌人,纵敌为患。孔子既不同意北方的凌厉刚勇缺内涵的强,也不同意南方温柔缺力量的强,那么孔子到底赞成什么样的强,明天讲“中庸之强”。    

 

德义堂国学早点122日  周日

(二十三):中庸之强

强有空灵之强、北方之强、南方之强。南方之强偏柔,北方之强偏刚。那么中庸之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境界呢?还是先读昨天“子路问强”后面的一段文字: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前天谈的“用行舍藏”、虚寂空灵、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心之强,其实就是中庸之强的一种内在心理素养,它“忘我”。“忘我”是内心的坦荡,开阔,无私,无欲,无挂碍,凡事无怨,无悔,无咎,无尤。“忘我”,但不是“无我”,不是无知,无识,无判断,也不是没有独立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没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操守,“无我”则是失去自我,既无独立不倚的人格,又无坚强空灵、和而不流的内心世界。

中庸之强在与世推移、与人相处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与人相处和谐和睦,但不同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可以同流但决不合污。它有独立的、“和而不流”的内心世界,有“中立而不倚”的人格操守,还有坚定不移而又明确的方向,内心空灵坚强,外在操守坚定,方向目标明确,临事分寸恰当,这就是中庸之强。当然,强者对分寸感拿捏也是十分准确,既不偏刚,又不偏柔,对于恰到好处的准点,以及恰到好处的力点把握十分到位。

尤其是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它都能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操守,以及远大的追求。人在两种情况下是容易改变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相反容易生存发展,向好的方向变化;在安乐舒适的环境中极容易悄然销蚀而死亡,向坏的方向变化。然而,中庸之强,不论是好环境,或者坏环境,均不能改变其坚强的内心,独立的人格,以及坚定不移且又分寸感极强的行为操守。这就是“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中庸之强就是既有空灵坚强、“用行舍藏”、“和而不流”的内心世界,又有与世推移且“独立而不倚”的人格操守,更有方向明确、目标远大、不为外在环境改变而动摇的追求,还有“不刚不柔、合道之常”的分寸力度,天下最难的是分寸。这就是今天谈的“中庸之强”,明天谈柳下惠的“和而不流”。    

德义堂国学早点123日  周一

(二十四):柳下惠和而不流

前几天谈北方之强、南方之强、中庸之强。

今天谈中庸之强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柳下惠“和而不流”的故事。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故事的原文是: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孟子·万章下》

他不以污君为羞耻,他有独立的操守、坚定的人格,不论是好君王,还是坏君王,他均可以侍奉;尽其所能,展其所才,弼君之失,匡君之谬;而且不论官职大小,只要任用它,决不推辞,不论官职大小,“不辞小官”,他也不恃才傲物;临机处事,他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隐瞒自己的才能,“进不隐贤”。一切依道而行,“必以其道”,以道事君,决不枉道事君。“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属于“用之则行”,“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则是“舍之则藏”。遗弃不抱怨,困穷不忧愁。尤其是与乡下黎民百姓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去,你看他的口号:“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虽然赤身裸体站在我的旁边,也不能污染我”“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这就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人格,中庸之强,所以有听闻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都会发生改变,“鄙夫宽,薄夫敦”,心胸狭窄的人变得心胸宽阔,刻薄吝啬的人则变得敦厚。孟子则把柳下惠当作和圣,称之“圣之和者也”。

进退自如,进而不喜,退而不忧,不生芥蒂,不生抱怨,这就是人生境界。中庸之强就是内亦强,外亦强。它的强不易为人所知,也不易为人所见。  

 

德义堂国学早点124日  周二

(二十五):道家之强

前几天谈“儒家之强”。

今天谈“道家之强”。

儒家以虚寂空灵、“用行舍藏”为内心之强,以“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为南方之强,又以“暴虎冯河、死而不悔”为北方之强,以“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誓死不变”为中庸之强。道家则是另一番景象,它以柔为强,以弱为强,以退为进,以下为上。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世俗所认为的坚强,道家却认为就是死亡一类的东西;世俗所认为的柔弱,道家却认为是属于生命蓬蓬勃勃的一类,所以道家认为,兵强则会招来灭顶之灾,木强则会招来折损之毁,所以道家要求人们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应该示弱不示强,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尤其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位叫尹邓安的先生说:“父母在子女面前有五装,装穷,装病,装无知,装糊涂,装弱。”这都是道家思想的具体应用。

明日谈“自胜之强”。     

 

 

德义堂国学早点125日  周三

(二十六):自胜之强

    昨天谈“道家之强”,今天谈“自胜之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三十三章

战胜别人只需要力气,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我们很多人把力气花在与别人相斗,从不与自己相斗;与人相斗用力甚多,与己相斗用功甚少。世俗人多做的是外求而不是内求,他求而不是自求,只求“胜人”而不求“自胜”,真正的强者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曾国藩在咸丰八年正月初四一封家书《致沅弟》中说:

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

以上文字无需解释。

明日谈“水之强”。       

 

德义堂国学早点126日  周四

(二十七):水之强

   前几天谈“道家之强”以及“自胜之强”。道家之强,以柔为强,以弱为强,甚至于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世俗认为水是柔弱的,是无能的,是处下的,是卑微的;但在道家心目中,水却是至刚、至强、至大、至勇的,能够攻坚克难,无往不胜。认为水才是真正的强者,而且水能含弘忍垢,藏垢纳污,处众人之所恶,主动承受天下的污垢、天下的不祥,能做到这样的人才是社稷之主,才是天下之王。在世俗人眼里看来,真是像正话反说一样。老子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现在用郭世铭先生的翻译:天下没有比水更为柔弱的东西了,但攻击僵硬物体时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谁也代替不了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但谁都不去做。所以圣人说:承受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一国之主;承受国家的灾难,才称得上天下之王。正话听着像是反话。

明日接下来谈“水之强”“水之功”。          

 

德义堂国学早点127日  周五

(二十八):水之功

昨天谈道家的“水之强”。

今天谈道家的“水之功”或曰“水之能”。先将原文奉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8

“上善”,可理解为上等的品质,上等的品德,或曰最高的善良,或者说最大的才能。“德者,得也”,善者,也得也。“上善若水”,水又是什么状态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物而不与物争,利世而不与世争,利人而不与人争。不仅不争,还有一重要品质,它善于处下、处低、处卑、处弱、“处众人之所恶”。不争而处下,你看水有多好的品质、多大的胸怀、多大的雅量!“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俗话说;“地低为海,人低为王。”说的都是处下不争而为“王”。所谓“王”,就是管理者,所以老子认为“利物不争而处下”,就接近了道,与“道”的距离就不远了。

水到底还有哪些才能呢?它有七大才能,居住在地面以处下、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为善,“居善地”。心以安于低下、谦抑、谦卑、深邃为善,“心善渊”。与人交往以仁爱、和谐、宽容为善,“与善仁”。言谈以守信、坚定、坚持为善,“言善信”。为政以清平、天下安定、治理完美为善,“政善治”。做事以量力而行、进退有度为善,“事善能”。行动以合乎时宜为善,能做到“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动善时”。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就是“水之功”“水之能”。学会观水而向水学习,今天谈老子“论水”,明天返回来谈孔子“论水”。    

 

德义堂国学早点128日  周六

(二十九):“水之德”

昨天谈道家的水之功能。

今天再谈儒家的水之德。孔子向子贡历数水的11种美德,似德而无私,似仁而惠生,似义而循礼,似勇而奔腾不疑,似智而或浅或深,浅则坦荡光明,深则渊远莫测,似精明(察)而无往不通,似贞洁而又能受恶不让,似善化且能清洁万物。虽历经千难万险、漫漫长夜,一旦出世,绝不扭曲,而似公正。似磨石之平(厉),斗出升进而不求“木概”,似公平。千曲万迴东行西折,万川归海,似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这就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大的河流一定要驻足观望的原因。孔子回答他11美德。现将原文附录于后,因文字稍嫌麻烦,故而将注释和翻译也罗列其后:

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大戴礼记·劝学第六十四》

注释:

1. 偏:普遍,普通。

2. 庳(bē i)下倨句:庳,卑;倨,直;句,曲;倨句,或曲或直。

3. 百仞:仞,古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百仞,形容地域宽广。 

4. 弱约危通:弱,柔弱;约,缠束。水流于曲处则绕之,危地皆能通达。

5. 盈不求概:盈,满;概,平斗斛之木,盈满不求木概而自平。

6. 厉:“砺”的古字,磨刀石。

7. 折:曲折。

翻译:

子贡问:“君子见河流一定要观看,为什么呢?”孔子说:“水呀,君子用它比喻人的品德。普遍的给与而不求回报,像仁德;所到之处,滋生万物,万物而得以生长,不能得到滋润的则死亡,像仁爱;卑下流行或曲或直无所不及,皆遵循其自然之纹理,像正义;奔赴百里之溪,毫不迟疑,像勇敢;浅处则浅浅而行,深处则渊深难测,像智慧;曲折危险之处无所不至,像明察秋毫;受恶不让,像忠贞;藏污纳垢而入,明洁干净而出,像善化;一定要出,度量一定会平均,像公正;满盈而不用木概,像磨石一样平正;或曲或折或东或西,像有意志。所以君子见河流一定要观看。”

道家强调出世而不争,儒家强调入世而修德。同样是水,各有体会不同,殊途同归,一者学其德,一者学其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名句集锦
【微国学·说家风:《中庸》篇】孔子喜欢武松吗?让他到梁山当领导,他去吗?
一本《论语》就是一本养生奇书
第十章|《中庸》没有那么难
读中庸,明智,韧心
安德义德行卷3——图强篇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