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师笔耕录29.成长与烦恼心语(需要塑造孩子什么样的性格)


《成长与烦恼心语》讲到第九个话题,我认为也是全书十个话题中的核心话题。如果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最终培养成鞠萍姐姐和陈群博士说的具有自信、诚信、勇敢、忍耐、挫折、独立、关爱、礼仪兼备于一身性格的人,可以断定,你就是一个成功的家长,孩子也是一个成功的孩子。

性格在人类的心理特征中是比较稳定和具有代表性的素质。

决定性格的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后天的环境影响比遗传更重要。

所谓遗传,涉及到心理学论及不同“气质”,这里不加讨论。比较普遍、通俗的提法,把人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人格。

内向性的人比较关心的是自己的身体或精神状况,倾向于主观。内向性的人在情感表现上较能压抑感情、害羞、感受性强;在行动力上,忍耐力强,不属于行动型,做事都按部就班;思考方式比较顽固,但也较能自省;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交际的范围比较狭窄,必须与人比较熟悉后,才会变得亲密。

外向型的人比较开朗,感情比较丰富,但情绪的变动较激烈;虽具行动力,但多数不能持久;很自信,但不独断专行,适应力也比较强,常识较丰富,但对事物也不太做深入思考;交际范围比较广,很容易接近人,也比较善于照顾人,属于大而化之型。

先天性遗传性格,不是绝对的,也非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家长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性格有没有自己的影子,然后有的放失地加以诱导,扬长避短,逐渐形成鞠萍姐姐和陈群博士描述的完整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后指出:“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35%

一、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鞠萍姐姐说:有自信心的人能够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所以说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自信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如果一味地迁就孩子,最终会导致孩子把自己欲望的满足看得很重,幼年阶段表现出任性、独占、霸道的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很容易出现交往障碍或自私。

相反,缺乏自信,在个体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自卑,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自大,过于自傲的孩子,家长要适当地提醒孩子端正对自我的认识;如果孩子表现得自卑、自弃、自信心不足,就要多夸奖,多找孩子的长处,帮助他树立自信,避免孩子产生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

二、诚信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鞠萍姐姐说:一个诚信的人,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容易结交朋友;这了一时的小便宜失信于人的人,就毁掉了自己的声誉。

诚信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孩子是否愿意说心里话,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关键。孩子说谎,就是他不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为培养一个诚信的孩子:

    第一、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古代“曾子杀猪”的故事是很好的范例。

第二、对孩子的诚信要求不仅包括对家人的诚信,还包括对公众的诚信。

第三、诚信不仅在有监督的时候表现出来,而且应源自于内心并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三、勇敢是迎接挑战、战胜自我的动力

有一位母亲写信给鞠萍姐姐:说她的儿子9岁,上小学三年级了,性格内向,不愿出去玩。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学习、纪律、团结等各方面都很好,在班级是学习委员。老师、同学、亲戚都夸他,唯独晚上害怕一个人睡觉。七岁前,他和我们睡一个屋里,睡得又香又甜。上了一年级,让他一个人睡,到晚上又哭又闹,说怕黑,开了台灯也不起作用,我和他爸爸嘴皮子都磨破了,从劝说到发火,还给他讲一些勇敢人的故事,都没有用。

还有一位妈妈来信反映,小露露上幼儿园都是自己走,现在长大了,反而要我抱,不抱又哭又闹,双脚不肯沾地,连到植物园玩也一直抱着,后来才知道她害怕蚂蚁。

鞠萍姐姐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让他害怕的事情,如吃药打针、和家长短时间分离、夜晚的黑暗、扭动的小虫子等等。不少家长抱怨孩子胆小,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不少成年人对黑暗、蛇、臭虫、老鼠等也有恐惧感。

所以,要理解孩子的害怕,对于孩子胆小、害怕的表现,家长不能不分青红皂地一顿呵斥,那会让孩子更加惊慌失惜,觉得失去依靠而更加害怕。家长正确的做法是要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以及产生这种害怕情绪的原因。然后去安慰他、肯定他,帮助孩子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果家长像母鸡呵护小鸡一样,将孩子整日藏在翅膀下,孩子是长不大的。

陈群博士说:家长对于孩子害怕的事物不要硬逼着孩子马上接受,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并帮助他做好心理准备。比方孩子非常害怕是独木桥,家长非逼着走,结果孩子边哭边在独木桥上发抖。如果家长先扶着走一次,再慢慢脱手,就能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这便是心理学上的“系统脱敏疗法”,是很有效的。

四、忍耐是笑到最后的保证

鞠萍姐姐说:取得成功的人们,在他们的才华背后,一定隐藏着超凡的忍耐力。

不为逆境、挫折所动摇的忍耐力,是取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只有具有备这种忍耐力,人身上的聪明才智才能真心发挥作用/

讲到这里,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坐在你们面前的皓首老人,一名学者,你们知道他历经了多少人生沧桑吗?面对过多少生死决择吗?鞠萍相对我来说,是个年青人,没有经历过我的人生,就像我没有经历过我的前辈人生一样。但是她太聪明了,她好像写到了我,还有下一节的“挫折”。我写过两本关于自我人生的书,在结束我的讲学后,准备奉献给大家,这是我对人生的感悟,对什么是成功的体验,虽然时代不同,前车之鉴,可以指引后人的道路。

“忍耐是笑到最后的保证”。不错,人生要学会忍耐。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耐得住诱惑、耐得住冤屈、耐得住诽谤、耐得住荣誉……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做了一个实验:他给一些4岁的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吃,就能吃到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就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煎熬的20分钟。

这个实验一直跟踪下去,那些4岁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不急于就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吃到一颗糖的孩子,到青少年时期变得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

在过了十几年、几十年的跟踪观察发现,那些善于等待的孩子比缺乏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表现得较为出色。

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孩子的自控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

我在小的时候,有兄弟姐妹6人,家境比较困难,吃饭的时候,如果有点荤菜,每个孩子碗里会有一小块鱼或肉,其他人都急不可待地先吃到肚里去了,只有我和妹妹习惯地藏到饭的底下,最后吃掉。后来也只有我们两人获得了大学文凭和副教授职称。

我兄弟4人,祖父、父亲生前都嗜烟酒,我在兄弟中老大,出世较早,16岁就参军进入社会,烟酒对我的诱惑很大,但我能抵御诱惑,一生不沾烟酒。三兄弟成年后,不仅个个嗜烟酒,而且一个先离我而去。

幼年时能学会忍耐,成年后就能抗得住挫折。我没有人教导,现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有意识地磨练孩子的忍耐力。鞠萍姐姐说提出几种方法:

第一、给孩子一些能够执行的、较为持久的任务。比方养兔子、养蚕等。

第二、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务作些长远的规划并执行。比方一次性买了很多零食或得到很多压岁钱,家长引导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有计划、慢慢地消费。

第三、对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积极有益的事,家长就要鼓励他坚持到底。

陈群博士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的耐心也变得越来越差了。我们的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忙,什么快餐、快递、快学、快速……每个人的生活仿佛是上了发条的轮子,浮躁的心态充满整个社会,一夜致富、快速提升,吃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都是快速摧熟。所以磨厉孩子的耐心提高自控力是非常必要的。

要让孩子慢慢懂得:“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厚积落发”、“磨历成才”、的道理。

五、挫折是磨历坚强心理的必由之路

陈群博士说:“挫折教育在我国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挫折夏令营一段时间非常火爆。

现代孩子防挫折的能力太脆弱了。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动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宠着,经不住一点小小的挫折。要让孩子知道,一来到世上,就会面临许许多多的挫折,跌跤了,生病了,悠悠球被老师没收了,同学不理我了,考试不及格了等等。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处理好生活中遭遇的一个个小问题,把它看成一种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天有晴天、下雨,有寒冬酷暑一样正常,教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及宽心的方法,这就是最真实的有效的挫折教育。

六、独立放飞未来的翅膀

讲两例我亲自接触过的心理咨询个案。

12010年6月27日,徐师师傅,退休工人,住汉阳郭茨口玖瑰西村。儿子徐清,28岁,性格内向,会计。不善交际,28岁尚未找到对象,老俩口心急如焚。初次接触:徐清在母亲连哄带骗的陪同下,与心理咨询师见面。一见陌生人,立即回避走开,其母追出又哄回来,始终一言不发。

离开后据徐师傅介绍说,儿子自幼母亲视若瑰宝,一切全包办代替,生怕有一点闪失,长到28岁对母亲仍寸不步不离,依赖性很强,以至使儿子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

22011年2月,汉阳钟家村团结社区大学毕业生刘智宇,自幼父母双亡,是他姑母一手拉扯养大,因怜恤兄弟死得不明不白,对遗孤侄儿比自己亲生子还看重,因在归元寺地区开了两个门面“中华佛地”,收入颇丰,可以满足侄儿一切物质需求。大学毕业后睡在家中啃老,26岁拒绝工作,每日就是吃喝、玩电脑。这才急坏了姑母、姑父,动用了一切关系劝说,无济于事。而且对姑母反目成仇,恩将仇报,对上门劝解除的人说,吃光喝光卖房子,房子吃光再去死。

此类个案,比比皆是。究其根源,乃自幼家教不当。

所以鞠萍姐姐恳切地说:勤快的妈妈养出懒惰的儿子,它警示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是孩子放飞未来的翅膀。独立性的培养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若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有了依赖性,家长就成了孩子离不开的拐仗。无论你多么爱孩子,都不可能追随、照顾他一辈子。总有一天孩子要远离家长的呵护,走自己的路,这个道理每位做家长的都知道,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有意识去训练孩子独立的家长却为数不多。有的家长像老母鸡一样看护孩子,自己很累,孩子也很累;有的家长走到另一极端,采取像老鹰训练雏鹰飞那样去训练孩子的独立性。(“狼爸”训子的故事,“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传人“国际幼教教母”白玛琳博士来汉讲学,对“狼爸”的训子方法表示极力反对,把孩子打进北大,并不代表成功。)

鞠萍姐姐建议只要孩子能做并且愿意做的事就让他去做。对于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孩子可以试着用放手的方式;对于焦虑、胆小的孩子,要先告知其将要尝试的行为,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尽量减少孩子内心的恐惧。

不少家长也许觉得孩子还太小,等大一点再让孩子慢慢地学会独立。其实,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任何阶段都有独特的内容。小时候独立睡觉、自己吃饭、开开心心上幼儿园等等,都能让孩子感觉到是自己能够做的,也是自己应做的,大一点要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准备好学习用具、自己能够照顾自己,等等,这些是一种责任的培养,也是独立能力的培养。

有些学校在自主招生时有一道考题:请学生做一道拿手的菜肴。仅这道题,把不少只会读书、不问家务的孩子挡在了学府门外。

由于抗日战争,我5岁随母亲一路逃难,吃尽艰难辛苦;内战爆发,14岁便离开了父母,寄居在亲戚家独立生活,每天放学回家要下厨帮助干活,自己找学校报名、考试、上学。北平解放,自己到解放军报名处登记验收,16岁参军,17岁就担任部队政治理论教员,为全团排以上军官讲课。

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从60岁退休,十几处走遍大江南北,至70多岁仍在讲学、授业、解惑,这是被逼出来的。

对孩子不要太惯、太顺、太溺爱,不见风雨的花朵是开不长久的,要适当地逼一逼。当然,“狼爸”式的逼,我不赞成。

陈群博士也说:家长的包办代替,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孩子,即使拥有很高的智商,因为动手能力差,在集体生活中往往表现胆子小,处处遇到困难,继而发展成难以适应社会,不自信、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自我封闭等。

七、关爱是获得爱、孕育爱的摇篮

鞠萍姐姐说:孩子是需要家长关心、爱护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孩子只能处在被关怀的地位,孩子对他人的关心、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关爱是教育的起点。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创造相互关爱、宽容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在获得爱的同时,学会去爱别人。

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

有一个叫晓宇的男孩,小学四年级,成绩不好,家长免不了讲他几句,他就发脾气,乱摔东西,每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有时候是上网,有时候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父母想跟他说话,他经常是“砰”地关上门,不理睬他们。晓宇现在非常喜欢上网,父母怕他受到不好影响,要拔掉网线,晓宇就嚷着要跳下楼去。现在经常你叫他不要做什么,他就偏要做什么;要他好好学习,他根本听不进去;你要表现对他的关心,他就说你假惺惺的。家长真不知道该怎样教育这个孩子,生怕孩子哪天发起脾气来会离家出走。

这是鞠萍接到孩子的姑姑写信、述说的情景。这样的孩子,今天还少吗?你们身边就有吗?对此家长束手无策,欲哭无泪,心急如焚。对此鞠萍姐姐是这样说的:

第一、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在家庭中创造和睦的关系、良好的氛围,是非常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晓宇的家庭恰恰在这一点有严重缺失,(信中说总是吵架)。夫妻之间民主互爱的沟通方式,给孩子播下的是民主、平等、博爱的种子;夫妻之间吵闹、斗气,甚至拿孩子作“出气筒”,会形成紧张、压抑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情上痛苦,精神上抑郁。

第二、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创造快乐、轻松的氛围。家庭氛围是可以共同来创造的。唉声叹气、批评指责,只会让家庭的气氛更加沉闷,只会让孩子产生远离这个家庭的念头,让孩子更加封闭自己。其实,孩子毕竟是孩子,从心底里还是希望获得家长的关心和帮助的。

第三、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任何一个孩子,对只关注学习的父母都非常反感的,他们表达反感的方式之一就是拒绝对话,表现为一问三不知或故意说些父母不爱听的话来刺激父母。对此,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不妨大度点,有意识地和孩子聊聊班级里有趣的事,谈谈他喜欢看的课外书籍或游戏,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玩等等。只有让孩子相信你是诚心诚意地关心他、和他交流,他才会渐渐地敞开心扉。

八、礼仪是人生畅行的绿卡

鞠萍姐姐说:礼仪是一个人的名片。一个人的礼仪不仅代表着一种自我修养,也代表着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培养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意义重大。礼仪不是装模作样的假客气或做假讲礼貌,它是深入到个体性格中的一种内在素质与修养。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小公主”、 “小霸王”充斥着“骄娇”二气与蛮不讲理,现实生活中常常可见:因为喜欢吃某个菜,孩子一上桌就将这盘菜据为已有,而无视一桌的长辈和弟妹;出外旅游,在公车上横冲直撞,一个人占几个位置;在商场因为一点不满意而撒泼打滚;看到别人的玩具非常喜欢,非要家长立刻去买……

陈群博士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三岁的贝贝和妈妈一起坐火车,淘气的贝贝一下扯下了邻座叔叔的眼镜并扔在地上。邻座叔叔很不高兴,就吓唬贝贝说要把他带走,说着就来拉贝贝的手。贝贝胆很大,张嘴就在叔叔手上咬了一口。妈妈赶紧对邻座的叔叔说:“小孩子不懂事,但怎么能吓唬她呢。”妈妈又转身对气呼呼的贝贝说:“叔叔说的是假的,他不会把你带走的。贝贝不怕,噢!”

贝贝妈妈只关注贝贝的感受,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给孩子贴上“你没错”的标签,这样无原则地保护,会使孩子今后很难与他人相处。

还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看法:“婆媳是天敌”。为什么婆媳关系十分难处呢?有人说因为两个女人同时争夺一个男人,一个争儿子,一个争丈夫。其实,都是一种自私的表现。究其根源,是从小缺失对女孩的教养。女孩长大是要嫁人的。,她应该从内心明白,心中深爱的丈夫,是公婆从小含辛茹苦一天天教养成人的,同她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样沉重,一样需要尊重与孝敬。如此简单的道理,许多做媳妇、做母亲的却不懂,心中只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排斥丈夫的父母兄弟姐妹。结果弄得夫妻不睦,两家不和。其中做母亲的没为孩子做好榜样,一代一代相传不息,造成“婆媳是天敌”的怪胎。

所以,鞠萍和陈群同时认为:孩子出现不文明、不礼貌行为主要责任不在他们自己,而在家长没有做好榜样,没有及时进行培养和教育,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为此,陈群博士建议:

第一、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无理,要坚决予以纠正,不留后患。

第二、培养孩子懂礼仪要有方法。(举钉钉子、拔钉子的故事。)

第三、注意避免逗乐教育(问孩子“你想发大财吗?“”你要和谁结婚?“等等无聊的话,成人哈哈大笑,孩子莫明其妙。)产品——粗俗无理。

此文作者左济平先生委托代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挫折是孩子成长的良师
把卖废品的钱作为奖金“颁”给孩子
鞠萍姐姐的教子魔法棒
鞠萍姐姐18岁儿子近照曝光
动漫: 鞠萍姐姐讲故事
鞠萍姐姐19岁儿子帅照曝光 京城求学讲义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