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21讲:诏策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

21讲:《文心雕龙.诏策》篇导读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诏策》篇导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诏策》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诏策》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诏策》篇导读

《诏策》是《文心雕龙》的第十九篇。《诏策》主要是论述帝王的诏令文告。这类文体的名目很多,后代统称为诏令。魏晋以前,这种文体还多用古朴的散文,隋唐以后,就常用辞采华丽的四六骈文。本篇反映了魏晋以前诏策文的大概发展情况。

【原文】(一)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黼扆,而响盈四表,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令者,使也。秦并天下,改 。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戒州部诰百官,施赦命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诗》云畏此简书”21,《易》称君子以制度数”22,《礼》称明君之诏”23,《书》称敕天之命”24,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25,习秦制也。《记》称丝纶”26,所以应接群后27。虞重纳言28,周贵喉舌29。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30。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绋31,不反若汗32。是以淮南有英才33,武帝使相如视草34;陇右多文士35,光武加意于书辞36: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37。观文景以前38,诏体浮新39。武帝崇儒,选言弘奥40:策封三王41,文同训典42;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诰严助43,即云厌承明庐”44,盖宠才之恩也45。孝宣玺书46,赐太守陈遂47,亦故旧之厚也。逮光武拨乱48,留意斯文49,而造次喜怒50,时或偏滥51:诏赐邓禹52,称司徒为尧”53;敕责侯霸54,称黄钺一下”55。若斯之类,实乖宪章56。暨明帝崇学57,雅诏间出58。安和政弛59,礼阁鲜才60,每为诏敕,假手外请。建安之末61,文理代兴62。潘勖《九锡》63,典雅逸群64;卫觊《禅诰》65,符命炳耀66,弗可加已。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67,刘放、张华68,互管斯任69;施命发号,洋洋盈耳70。魏文帝下诏71,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72,其万虑之一弊乎!晋氏中兴73,唯明帝崇才74,以温峤文清75,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76

【注释】

御:统治。宇:天下。

神:神圣。

渊嘿(末):沈默寡言。嘿:同默。黼扆(fǔyǐ斧以):绘绣斧形花纹的屏风,树于天子座后。黼:半黑半白的斧形。

四表:四方之外。

轩辕: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唐:传说中尧所开创的朝代。虞:传说中舜所开创的朝代。

制性:当作制姓,即赐以姓氏。相传古代贵族立功有德,才能赐姓。

三代:指夏、商、周。

诰誓:指《尚书》中的《甘誓》、《牧誓》、《汤诰》、《大诰》之类作品,其中不少是后人伪托的。

戎:军事。

敷:分布。

喻:说明。

锡胤(yìn印):即赐姓。锡:赐予。胤:继续,后代。

《姤(gòu够)》:《周易》中的卦名。姤:遇。《象》:指《周易》中解说卦辞的《象辞》。

后以句:《姤卦·象辞》的原话是: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后:国君。诰:教训。

改命曰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绾、冯劫等建议,改命为制,令为诏

仪则:据《太平御览》卷五九三,字是衍文。仪:法度。《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引这段话(汉初定仪……敕者,正也)说:自汉迄今(清末),沿用勿改。

敕(chì赤):皇帝的命令。

州部:古代地方行政区域。这里指刺史、州牧等地方官。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后汉成帝时改为州,设州牧。

赦(shè社)命:减轻或兔除刑罚的命令。

简:竹简,古代写字用的条形竹片。

21《诗》:指《诗经》。《小雅·出车》中讲到: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原指邻国有急,以简书相告。古代把事写在简上,都叫简书。

22《易》:指《周易》。《节卦》的《象辞》中讲到君子以制数度,指对尊卑之礼要有所节制。度数:据《周易》原文,当作数度,指尊卑之礼。

23《礼》:指《周礼》。明君:据《周礼·秋官·司盟》中说的北面诏明神,应为明神,指日月山川之神。古人以为其神能察明事理,故称明神

24《书》:指《尚书》。《尚书·益稷》中曾说:敕天之命,惟时惟几。意思是帝王奉正天命以治民,主要是顺时和慎微。

25远诏近命,即本篇最后所说诏重而命轻的意思。远:远大。近:鄙近。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论说: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今曰诏,于是诏兴焉。则说:秦并天下,改名曰制。汉唐而下,……而命之名亡矣。所以刘勰说:远诏近命,习秦制也。

26《记》:指《礼记》,丝纶:《礼记·缁(资)衣》中说: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绋(扶),故大人不倡游言(浮言)。纶:丝带。绋:大绳。纶粗于丝,绋大于纶,喻指帝王的话说出来后,将被再加扩大,因而必须慎重。

27后:诸侯,大臣。

28纳言:官名,负责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

29喉舌:指如喉舌作用的官,同纳言。《诗经·大雅·烝民》中说:出纳王命,王之喉舌。

30尚书:官名。秦汉时期的尚书,主要掌管帝王的文书。

31其出如绋:见本段注26

32不反如汗:指令出不返。《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则反汗也。

33淮南:指西汉淮南王刘安。

34相如:指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文学家。视草:审阅草稿。《汉书·淮南王传》说:时武帝方好文艺,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

35陇右:指陇山以西,今甘肃、青海一带。东汉初,隗嚣(wěiào委熬)据陇西,称西州上将军,他的宾客掾史,多文学生(《后汉书·隗嚣传》)。

36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后汉书·隗嚣传》说:隗嚣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故帝有所辞答,尤加意焉。加意:注意。

37来叶:来世,后世。

38文景:指西汉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

39浮新:《太平御览》卷五九三作浮杂。译文据浮杂

40选言:指写诏令。弘:大,奥:深。

41三王:指西汉诸侯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封三王的策文,见《史记·三王世家》。

42训典:指《尚书》中的《伊训》、《尧典》等。

43严助:西汉文人。

44厌承明庐:不愿在朝内做官的意思。承明庐:汉代侍臣值宿所住的地方。《汉书·严助传》载汉武帝《赐严助书》批评严助说: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

45宠才之恩:指严助不愿做朝官而要求出任会稽太守,汉武帝就因爱其才而拜他为会稽大守。

46孝宣:指汉宣帝刘询。玺(喜)书:加印封口的信。玺:印,秦以后专指帝王的印。

47陈遂:字长子,西汉人。汉宣帝未登帝位前,曾和陈遂一起赌博。宣帝即位后,任命陈遂做太原太守,并赐以玺书说:制诰太原太守,官尊禄厚,可以偿博进矣。(《汉书·游侠传》)偿博进,指偿还宣帝所负赌博债务。这种戏言,说明其关系深厚。

48逮(dài代):及,到。拨:治。

49斯文:泛指学术文化。

50造次:仓促。

51滥:过分。

52邓禹:字仲华,东汉初年著名将领。

53司徒:古代高级官吏三公之一。邓禹曾为大司徒。光武帝在《敕邓禹》中说:司徒尧也,亡贼桀也。(《后汉书·邓禹传》)比邓禹为尧,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偏滥

54侯霸:字君房,东汉初年重臣。

55“黄钺(yuè月)一下:《后汉书·冯勤传》载,侯霸向光武帝推荐阎杨,光武帝不满此人,便在《玺书赐侯霸》中说:黄钺一下无处所。意思是要用黄钺杀掉侯霸。黄钺:以金为饰的大斧。

56乖:不合。宪章:法度。

57暨(计):及。明帝:应为明章,指东汉明帝刘庄和章帝刘炟(达)。崇学:指重视儒学。

58间出:偶然出现。

59安和:应为和安,指东汉和帝刘肇,安帝刘祐。弛:松懈。

60礼阁:汉代尚书省称礼阁,又叫礼闱。

61建安:东汉献帝刘协年号,公元196—220年。

62文理:写文章(这里指诏策)的道理。代兴:更迭兴起。文理代兴和《秦启》篇说的文理迭兴意同。

63潘勖(续):字元茂,汉未文人。《九锡》:指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载《文选》卷三十五。九锡:指帝王赐给有功之臣以车马、衣服等九种器物。

64逸群:指超越众作。

65卫觊(计):字伯儒,三国魏人。《禅诰》:指曹丕迫汉献帝让位时,由卫觊代献帝所写的《为汉帝禅位魏王诏》等,见《全三国文》卷二十八。

66符命:指联系瑞应以歌颂帝王受命的文章。炳耀:昭著。

67中书:指中书省,魏晋以后掌管全国政事的机构。

68刘放:字子弃,三国魏人。张华:字茂先,西晋作家。他俩都曾做过中书监。

69互管斯任:疑当作并管斯任。《三国志·魏志·刘放传评》:刘放文翰,孙资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并管斯任并管喉舌

70洋洋:盛多的样子。

71魏文帝:即曹丕,字子桓,三国时魏国文学家。

72作威作福:曹丕给征南将军夏侯尚的诏书中曾说: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后来蒋济向曹丕说,作威作福等话是亡国之语。曹丕接受这个批评,并派人追回原诏(见《三国志·魏志·蒋济传》)。

73晋氏中兴:指晋元帝司马睿(ruì瑞)建立东晋王朝。

74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

75温峤(qiào桥):字太真,东晋文人。

76宪:法度。风流:原意是流风余韵,这里指消失。

【译文】

统治着天下的帝王,他的话是神圣的。帝王静坐御前,他的意旨能够满布四海,主要就是通过诏策了。在轩辕黄帝和尧舜的时候,帝王的话都叫做的意义,本来是给有功德之臣赐以姓氏;它在夏、商、周时期,还包括像《甘誓》、《汤诰》之类的诰和誓。是用来教训军旅的,是用来实施政治的。表示来自上天,所以用来授与官爵,赐给姓氏。《周易·姤卦》的《象辞》中曾说:国君用命令来教训四方臣民。诰命的作用,就如大风起于大地之间,所有臣民无不随风而动。到了战国时期,就都称为。所谓,就是使的意思。秦始皇统一六国,又把改称为。汉初制定法度,把分为四类:第一类叫策书,第二类叫制书,第三类叫诏书,第四类叫戒敕。用敕书来警戒州、部长官,用诏书来教训各种官吏,用制书来发布减免刑罚的命令,用策书来封赠王侯。所谓,就是竹简,就是截断,就是告诉,就是戒正。《诗经》中曾说害怕这告急的简书,《周易》中曾说君子要使礼尊卑有度,《周礼》中曾讲到诏告于日月山川之神,《尚书》中曾讲过帝王奉正天之命等,可见策、制、诏、敕,都是根据经书中的说法来确立名目。后来重诏而轻命,是沿习秦制而来的。《礼记》里说:帝王的话虽细如丝,一讲出来就变成粗绳;因此对群臣说话必须慎重。虞舜早就重视纳言之臣,周宣王则把出纳王命的官吏视如喉舌。到了两汉时期,就由尚书来管理帝王文诰。帝王的话关系重大,往往要写入史书;话一出口就产生了巨大作用,好像人的汗水一样,出来了就不能返回。所以,由于淮南王刘安文才英俊,汉武帝给他的书信,先要请司马相如等人审查草稿。由于隗嚣部下文士众多,所以,光武帝和他在文辞上的往来特别留意。这不只是为了在当时得到美誉,也为了后世的影响而不得不慎重。查考西汉文帝、景帝以前的诏书,大都写得虚浮杂乱;汉武帝崇尚儒学,诏书就较为弘大深刻。如封齐王、燕王和广陵王的策书,文辞和《尚书》中的训、典相同,其深刻而正确的劝戒之义,为后代留下了典范。他在批评严助的制诰中,曾讲到严助不愿在朝内做官,这正体现了汉武帝爱才的恩典,汉宣帝给太原大守陈遂的玺书,也表现了对故旧的厚意。东汉光武帝在治平了乱世之后,对文化学术颇为注意,但喜怒之情比较轻率,有时不免过分一些。如在给邓禹的敕书中,竟称邓禹为尧;在批评侯霸荐人不如意的玺书中,就用死刑来吓唬他。如像这类诏策,实在是违背法度的。到明帝、章帝时,他们都重视儒学,典雅的诏书,还偶然出现一些。及至安帝、和帝时,政治松弛,负责诏令的尚书省又缺乏人材,每次写诏书、敕书,还要请外人代笔。到了建安末年,诏策文的写作迭更兴起。如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写得高雅出群;卫觊的《为汉帝禅位魏王诏》,对曹丕的受命为帝,表达得十分昭明显著。要比他们写得更好,已不可能了。魏晋以后,管理诏策的机构改为中书省,魏国的刘放,西晋的张华,前后担任中书监的职务,因此,发号施令的诏策,传闻于世的很多。这个时期魏文帝曹丕的诏书,文辞义理大都写得宏伟,但有的诏书中,竟鼓励夏侯尚让其部下作威作福,这是他没有考虑周到的一点小毛病吧!晋元帝建立东晋之后,只有晋明帝比较重才;因温峤文笔清新,被引进中书省任职。不过从此以后,古代写作诏策的法度就逐渐消失了。

【原文】(二)

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所以百辟其刑,万邦作孚。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宪,此其事也。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及晋武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有训典焉

【注释】

秘:指神圣。

大观在上:这四字是借用《周易·观卦》中的《彖辞》。大观:指帝王对全面情况有深透的观察。这自然是古人吹捧帝王的说法。

百辟(币):各诸侯国君。辟:君。刑:效法。

孚(扶):信服。

重离:日月附著于天上。重:指日月重叠。离;著。

优:优待,这里指褒奖。

恒诰:恒常的、永久性的文诰。

燮(xiè谢):协和,这里指会同作战。

洊(jiàn见):再度,接连。

眚(shěng省)灾肆赦:这是借用《尚书·舜典》的原话,指因过失而造成灾害,不是有意作恶,可予宽赦。《潜夫论·述赦》解释眚灾说:杀人虽有大罪,非欲以终身为恶,乃过误尔,是不杀也。眚:过失。肆:宽缓。

周穆:指西周穆王。《穆天子传》卷一载:丙寅,天子属官效器(郭璞注:会官司阅所得宝物),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郊父:周穆王的大臣。宪:教令。

魏武:魏武帝曹操,他论敕戒的话,今不存。

依违:不决断。

晋武:晋武帝司马炎。

都督:地方军政首领。晋武帝给都督的敕戒,今不存。

州牧:州的军政首领。董:督察。司:主管。司马炎有《省州牧诏》尚存,见《全晋文》卷六。

郡守:一郡之长。恤(续)隐:《国语·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韦昭注:恤,忧也;隐,痛也。司马炎有《敕戒郡国计吏》,见《全晋文》卷六。

勒:迫使。牙门:指牙门将,魏晋时的一种武官。司马炎给牙门将的敕戒今不存。

有训典:指有训戎敷政的古意。训典:和上面所说文同训典训典略同。

【译文】

帝王的话是崇高而神圣的,这是因为帝王对全国情况有深透的观察了解,所以他的话能为各个诸侯效法,并使天下信服。因此,选拔贤才、授与官爵的命令,应如日月之光那样明亮;褒奖或策封臣下的诏书,就要有和风雨露般的润泽;关于敕正教戒方面的文诰,则要像灿烂群星吐出的光华;关于治理军事或召集诸侯会同讨伐的军令,就要表现出滚滚雷霆的声威;对于因过失而造成灾害的人予以宽赦,赦书就要像春天的露水那样滋润;对于明赏罚、正法纪的文诰,则要像秋天的严霜那样刚烈:这就是写作诏策的基本要求。至于戒敕之文,是诏令中更为切实的一种;如《穆天子传》所载周穆王命郊父接受戒敕的教令,这就是戒敕文了。魏武帝曹操曾说,作敕戒应根据事实,写得明确果断,而不要依违不决。这就通晓治术之要了。到了晋武帝,就把敕戒普遍用于各种官吏:如告戒都督掌握军事要领,告戒州牧严格督察其下属,警戒郡守要体恤百姓痛苦,督促牙门将领要加强防卫等,都具有诏策的古义。

【原文】(三)

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极。汉高祖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马援已下,各贻家戒。班姬《女戒》,足称母师也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自教以下,则又有。《诗》云:有命在天。明为重也21。《周礼》曰22师氏诏王。”23为轻命24。今重而轻者,古今之变也。

【注释】

戒之用休:见《尚书·大禹谟》,是后人伪托的话。

在三:指君、父、师。《国语·晋语一》:成(晋大夫共叔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在:韦昭注:在君父为君父,在师为师也。罔极:没有终极。《诗经·小雅·蓼莪(liùé六俄)》:欲报之德,昊(hào诰)天罔极。指父母的恩德没有终极。

《敕太子》:指刘邦的《手敕太子》,载《古文苑》卷十。

东方朔:字曼倩,西汉文人。《戒子》:指他的《诫子》,见《艺文类聚》卷二十三。

顾命:临终前的命令,即遗嘱。顾:回视。

马援:字文渊,东汉初年名将。他有《戒兄子严敦书》,载《后汉书·马援传》。

贻(宜):遗留。

班姬:班固之妹班昭,字惠姬,东汉女作家。有《女戒》七篇,载《后汉书·烈女传》。

母师:班昭在《女戒》中曾说她赖母师之典训。刘勰这里是用以赞扬班昭堪称封建家庭的傅母(保母)和女师。

契(xiè屑):传为虞舜的司徒。《尚书·舜典》:帝曰:契,……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敷:施布。五教:五种封建伦理道德。指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王侯称教: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秦法,王侯称教;而汉时大臣亦得用之,若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属县是也。故陈绎曾以为大臣告众之词。

郑弘:字稚卿,西汉人,曾任南阳太守。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

条教:条列之教令。《汉书·郑弘传》中说:弘为南阳太守,……条教法度,为后所述。郑弘的教令今无存。

绪:端绪。

孔融:字文举,汉末作家。他的教令有《告高密县立郑公乡教》等,见《全后汉文》卷八十三。北海:今山东寿光县附近。孔融曾任北海相。

文教丽而罕于理:司马彪《九州春秋》中有云:融在北海,……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zhé哲)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注引)这类记载,可能是刘勰所本。

治体:指孔融的政治教令。

诸葛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他的教令有《答蒋琬教》、《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等,见《全三国文》卷五十八。详约:内容周详而辞采简约。

庾稚恭:名翼,东晋将领。他的教令今存《与僚属教》,见《太平御览》卷七五四。

有命在天:当作有命自天。《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21明为重也:一作明命为重也,译文据此。

22《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列为儒家经书之一。主要讲周代官制,但其中不少与周代官制不符,所以有人疑为汉人伪托。

23师氏诏王:《周礼·地官·师氏》中说:师氏掌以媺(同)诏王。师氏:掌管贵族教育的官吏。诏:告,这里是下告上。秦以后才以字专指帝王的诏令。

24为轻命:一作明诏为轻也,译文据此。字是衍文。

【译文】

所谓,就是谨慎。夏禹曾说:用赞美来进行警戒。国君、父母和老师是最尊严的,作为君、父和师,他们给人的恩德是无穷无尽的。汉高祖的《手敕太子》、东方朔的《诫子》,都是临终之前所作的遗命。从东汉马援以后,便开始留下自己的家戒。班昭的《女戒》,可以称之为傅母和女师了。所谓,就是效法,讲出话来老百姓便按照去做。舜的臣子契曾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所以后来王侯大臣对老百姓的训示就叫做。西汉郑弘任南阳太守时,他条列教令为后世所称述,就因为他讲的事情头绪清楚明白。汉末孔融做北海相,他的教令虽写得雅丽,治理上却差一些,这是治理和教令不一致。如诸葛亮的教令,内容周详而辞采简朴;庾翼的教令,明确而果断:他们都写得道理得当而文辞切中,这就是优秀的教令了。教令之外还有。《诗经》中说:命来自天。这表明很重要。《周礼》中说:主管教育的官员诏告周王。这表明是用于臣对君的。秦以后则重而轻,这是古今变化的不同。

【原文】(四)

赞曰:

皇王施令,寅严宗诰。我有丝言,兆民尹好

辉音峻举,鸿风远蹈。腾义飞辞,涣其大号

【注释】

寅:恭敬。宗:尊,仰。

我:指帝王。《后汉书·杨赐传》:天齐乎人,假我一日。注:我,谓君也。丝言:指帝王的诏令,这里有慎重地发布诏令的意思。

兆:百万,指众多。尹:应作,是。好(hào浩):此字和叶韵,读作爱好

辉音:指帝王的诏令。

鸿风:指帝王诏令的巨大教化作用。

涣:盛大。号:号令。

【译文】

总之,帝王发号施令,老百姓敬仰圣旨。国君能慎重地发布诏令,万民都很高兴。光辉的诏策高举,鸿大的教化远播。充分发扬诏策的意义和文辞的作用,使帝王的号令更为盛大。

【评析】

《诏策》是《文心雕龙》的第十九篇,主要是论述帝王的诏令文告。这类文体的名目很多,后代统称为诏令。魏晋以前,这种文体还多用古朴的散文,隋唐以后,就常用辞采华丽的四六骈文。本篇反映了魏晋以前诏策文的大概发展情况。

本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段讲诏策的起源,它的主要分类及其基本含义,历代诏策的发展变化和有关作品的得失;

第二段讲各种诏策文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第三段)简论戒、教、令三体。这三种可用于君对臣,也可用于臣对民或父对子,和帝王专用的诏策有所不同,所以,这部分实际上是本篇的附论。

诏策是古代一种应用文。它的作者虽是少数,却和广大人民关系重大。正因王言之大,影响深广,怎样把这种文告写好,就为历代帝王和有关文人所注重。篇中所讲虞重纳言,周贵喉舌,光武帝的加意书辞等,都说明了这点。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要把自己起草的文稿请司马相如等审阅后才能发出;历代更多的帝王文告,则直接由文人起草。这样,诏策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文体之一。刘勰对这种文体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提出不同内容、不同作用的文告,要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如有的要气含风雨之润,有的要笔吐星汉之华,有的要辞有秋霜之烈等;此外,如谓帝王要出言如丝敬慎来叶、使人信服等,虽讲的比较委婉,却也反复申述,意有可取。本篇对帝王之言的过分尊崇,表现了论者的严重局限;其中对某些诏策的批评或肯定,都主要是从封建王朝的利益着眼的。

【原文诵读】

《文心雕龙.诏策》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黼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令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诗》云畏此简书,《易》称君子以制数度,《礼》称明神之诏,《书》称敕天之命,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习秦制也。《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綍,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右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杂,武帝崇儒,选言弘奥。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诏严助,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孝宣玺书,责博于陈遂,亦故旧之厚也。逮光武拨乱,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时或偏滥。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若斯之类,实乖宪章。暨明章崇学,雅诏间出。和安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诏敕,假手外请。建安之末,文理代兴,潘勖九锡,典雅逸群。卫觊禅诰,符采炳耀,弗可加已。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刘放张华,并管斯任,施令发号,洋洋盈耳。魏文帝下诏,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蔽乎!晋氏中兴,唯明帝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所以百辟其刑,万邦作孚。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

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宪,此其事也。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及晋武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有训典焉。

戒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极。汉高祖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马援以下,各贻家戒。班姬《女戒》,足称母师矣。

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施,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

自教以下,则又有命。《诗》云有命自天,明命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明诏为轻也。今诏重而命轻者,古今之变也。

赞曰:

皇王施令,寅严宗诰。我有丝言,兆民伊好。

辉音峻举,鸿风远蹈。腾义飞辞,涣其大号。

 

【学习札记】

帝王文告系兆民,御宇施令展雷霆。辉音峻举响四表,符采炳耀雅逸群。

策制诏欶皆皇命,训戎敷政宜谨慎。鸿飞远蹈重教化,体宪风流春雨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心雕龙》卷19诏策诗解1命以制性命者使也策简制裁诏告敕正
《文心雕龙——诏策第十九》作者:刘勰
《文心雕龙》注译19《诏策》
“旨”、“诏”、“制”、“敕”、“谕”的区别?
诏敕谕旨
两汉诏令 原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