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47讲:时序篇)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

47讲:《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时序》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时序》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时序》篇导读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时序》的“时”是时代,“序”是顺序,“时序”即时代发展。本篇就是从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来探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
   
本篇是一篇文学简史或文学简史论,集中讨论了各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和原因。
刘勰提出“十代九变”,可以看出他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学的;更重要的是在探讨各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时提出了精到的见解。首先,他认为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作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科学论断。其次,从各代文学的继承发展中看到了文学一经产生,即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原文】(一)
  时运交移
,质文代变;古今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诗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太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21,平王微而《黍离》哀22。故知歌谣文理23,与世推移24,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春秋以后,角战英雄25;六经泥蟠26,百家飙骇27。方是时也28,韩、魏力政29,燕、赵任权30;五蠹、六虱31,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32:齐开庄衢之第33,楚广兰台之宫34;孟轲宾馆35,荀卿宰邑36;故稷下扇其清风37,兰陵郁其茂俗38;邹子以谈天飞誉39,驺奭以雕龙驰响40;屈平联藻于日月41,宋玉交彩于风云42。观其艳说43,则笼罩《雅》、《颂》44;故知暐烨之奇意45,出乎纵横之诡俗也46
【注释】

运:运行。  

质:朴质,简单。  文:文采丰富。  

陶唐:指尧时。尧初居陶(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于唐(今河北唐县),故史称陶唐氏。  

化:教化。钧:同“均”,等同。  

何力:指《击壤歌》,因为其中有“帝(尧)何力于我哉(也)”一句。击壤:古代一种投掷游戏。周处《风土记》:“击壤者,以木作之,前广后锐,长四尺三寸(《困学纪闻》卷二十引作“尺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部。”《论衡》:“尧时百姓无事,有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力于我也!’” 

不识:指《康衢谣》,其中有“不识不知”一句。相传尧时儿童们曾唱此歌,见《列子·仲尼》篇。  

虞:指舜时。舜号有虞氏。作:起。  

阜(fù父):盛大。暇:空闲。  

薰风:指《南风歌》,其中有“南风之薰兮”一句。相传此歌为舜所作,见《孔子家语·辩乐解》。元后:指舜。  

烂云:指《卿云歌》,其中有“卿云烂兮”一句。《通变》篇曾说:“虞歌《卿云》。”歌于列臣:相传舜时百官曾共同歌颂“卿(庆)云”。《尚书大传》:“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伯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辰);日月光华,宏于一人。’”

尽:完全。  

泰:安。  

敷:分布治理。  

九序咏功:本书《原道》和《明诗》篇都说过“九序惟歌”。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种工作都有了秩序。《尚书·大禹谟(伪)》:“九功惟叙,九叙惟歌。”  

成汤:商代的开创者。圣敬:圣明严慎。  

猗欤(yīyú一于):指《诗经·商颂》中的《那(nuó挪)》诗,其中有“猗欤那欤”一句。猗:叹辞。那:多。  

逮(dài代):及。姬(jī机)文:周文王,姓姬。  

《周南》:《诗经》中的《国风》之一,包括《关雎》等十一首诗。勤而不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太王:周文王的祖父。淳(chún纯):淳厚。  

邠(bīn宾):即豳,是太王所居的地方,在今陕西旬邑县。《豳风》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部分。乐而不淫:《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  

21 幽:指周幽王。厉:指周厉王。都是西周末年的昏君。《板》:《诗经·大雅》中的一篇。《板》诗的序说:“《板》,凡伯刺厉王也。”《荡》:也是《大雅》中的一篇。《荡》诗的序说:“《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  

22 平王:东周第一代国君。微:衰落。《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篇,相传是东周人伤叹西周故都而作。《黍离》的序说:“《黍离》,闵(忧患)宗周(西周都城)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23 文理:写作的道理。  

24 世:时代。  

25 角:竞争。  

26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蟠(pán盘):伏。泥蟠:以龙伏泥中比喻六经不为人所重视。  

27 飙(biāo标):暴风。  

28 方:正在。  

29 力:指武力。  

30 任:听凭。权:权术,临机应变。  

31 五蠹(dù度):指《韩非子·五蠹》中讲的“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害怕兵役的人)和“工商之民”。蠹:蛀虫。韩非认为以上五种人是有害的蛀虫。六虱(shī师):六种有害的虱子。指《商君书·靳(jìn进)令》中说的“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  

32 文学:广义的文学,泛指文化学术。  

33 齐开庄衢:《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齐国为招揽天下贤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庄衢:大路。第:大宅。  

34 兰台之宫:传为宋玉所作的《风赋》中说:“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文选》卷十三)兰台宫:相传在今湖北钟祥。  

35 孟轲(kē科):即孟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宾馆:宾师之馆。孟子在齐,不居官而位甚尊,称为宾师。《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 

36 荀卿:名况,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宰:主宰,管理。邑:城邑,指兰陵,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旧峄(yì意)县。荀子曾做兰陵令。  

37 稷(jì记)下:在今山东临淄(zī资),为齐国招集学者们讨论问题的地方。扇:扇扬。刘向《孙(荀)卿书录》:“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全汉文》卷三十七)  

38 郁:积。茂:美。《孙卿书录》又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  

39 邹子:即邹衍,稷下学者之一,喜欢谈天说地。飞誉:和下句“驰响”意同,都指飞扬名声。  

40 驺奭(zōushì邹市):也是稷下学者之一,有文才。雕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集解引刘向《别录》:“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  

41 屈平:屈原名平,楚国诗人。藻:辞藻,这里指作品本身。《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2 宋玉:楚国诗人。风云:《文选》卷十三有宋玉《风赋》,卷十九有《高唐赋》。《风赋》写风,《高唐赋》写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43 艳说:指屈原、宋玉的华美作品。  

44 笼罩:掩盖,这里有超过的意思。《雅》、《颂》:《诗经》中的两个部分,这里指《诗经》。  

45 暐烨(wěiyè委夜):光辉明盛。奇意:指作家的幻想。  

46 诡(guǐ轨):不平常。

【译文】

时代不断地演进,质朴和华丽的文风也跟着变化。古往今来的写作情况和道理,大概还可以论述一下吧?从前在唐尧时期,恩德隆盛,教化普及;所以者百姓做了《击壤歌》,儿童们也唱了《康衢谣》。接着是虞舜时期,政治昌明,百姓安闲;于是舜写了《南风诗》,群臣也和他同唱了《卿云歌》。这些作品为什么那么完美呢?主要由于心情舒畅,所以诗歌音调也是安乐的。到夏禹治理好国土,各项工作都走上轨道,所以产生了歌颂的作品。商汤英明严肃,因而出现了《诗经·商颂》里的《那》诗。后来周文王恩德隆盛,这时《周南》中的诗篇,体现了当时作者勤劳而无怨言的思想;文王以前,太王的教化很淳厚,所以《豳风》里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快乐而不过分的心情。但是后来厉王、幽王时期政治黑暗,因而《大雅》里的《板》、《荡》等诗充满愤怒;平王时,周室渐渐衰落,于是出现了情调悲哀的《王风·黍离》。这些歌谣写作的道理,是和时代一起演变的;时代像风一样在上边刮着,文学就像波浪一样在下边跟着震动。到春秋以后,列国群雄互相争战;儒家经典不被重视,诸子百家风起云涌地出现了。这时韩、魏诸国以武力为政,燕赵诸国相信权谋;而秦国对于韩非所谓五种害国的蛀虫,商鞅所说六种害国的虱子,都控制得很严格。只有齐、楚两国还颇有文化学术:齐国准备了大公馆,楚国扩大了兰台宫,来款待贤人;孟子到齐国去做贵宾,荀子到楚国去做兰陵令;所以齐国的稷下就传开优良的风气,楚国的兰陵也形成美好的习俗;邹衍以谈天称著,驺奭以文才驰名,屈原的诗篇更可媲美日月,宋玉的文采也美如风云。从文采上看他们美好的言论和著作,简直超过了《诗经》;可见他们光芒四射的幻想,来自这时纵横驰骋的不平凡的风气。
  
【原文】(二)
  爰至有汉
,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沈,亦可知已。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竟骛:柏梁展朝讌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21;买臣负薪而衣锦22,相如涤器而被绣23。于是史迁、寿王之徒24,严、终、枚皋之属25,应对固无方26,篇章亦不匮27;遗风余采28,莫与比盛。越昭及宣29,实继武绩30;驰骋石渠31,暇豫文会32;集雕篆之轶材33,发绮縠之高喻34;于是王褒之伦35,底禄待诏36。自元暨成37,降意图籍38;美玉屑之谈39,清金马之路40;子云锐思于千首41,子政雠校于六艺42,亦已美矣。爰自汉室,迄至成、哀43,虽世渐百龄44,辞人九变45,而大抵所归46,祖述《楚辞》47;灵均余影48,于是乎在。
【注释】

爰(yuán元):于是。有:语首助词。  

燔(fán凡)书:指秦始皇焚书。燔:焚烧。  

高祖:即刘邦,汉王朝的开创者。  

戏儒:《史记·郦食其传》:骑士曰:“沛公(即刘邦)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sōu搜)溺(小便)其中。”简:简慢,轻视。  

律:法。汉初,曾命叔孙通制礼仪,萧何草律。  

《诗》:《诗经》。《书》:《尚书》。遑:空闲。指汉初还没有顾得上研究儒家经籍。  

《大风》:《大风歌》,是汉高祖统一天下后回故乡时所作。共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见《史记·高祖本纪》)《鸿鹄》:《鸿鹄歌》,是刘邦想更换太子未能实现而作。

天纵:天所放纵,即天所赋予。《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施(yì意):移,延。孝惠:汉惠帝刘盈,是高祖之子。  

迄:到。文:汉文帝刘恒,也是高祖之子。景:汉景帝刘启,是文帝之子。  

经术:经学。  

贾谊:汉初作家。抑:压抑。他因受谗贬为长沙王太傅。邹:指邹阳;枚:指枚乘;都是西汉作家。沈:低沉。邹阳、枚乘的地位都不高。  

孝武:汉武帝刘彻,是景帝之子。  

润色:增美。鸿:大。  

骛(wù物):疾驰。  

柏梁:柏梁台,汉武帝所筑。相传汉武帝曾与群臣在此联句作诗。《明诗》篇曾说:“孝武爱文,柏梁列韵。”讌(yàn厌):宴。  

金堤:黄河在瓠(hù户)子口决口时所筑的堤。金:喻其坚。瓠子在今河南濮(pú葡)阳。恤(xǜ序)民之咏:指汉武帝在瓠子决口后所作的《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恤:怜悯。  

征:召。蒲轮:以蒲草裹车轮,使坐者减轻颠簸,是敬老的意思。《汉书·枚乘传》:“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  

申:致。主父:名偃,武帝时为中大夫。鼎食:饮食讲究的意思。鼎:食器。《汉书·主父偃传》载,主父偃得武帝任用后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烹)耳。”  

擢(zhuó浊):提拔。公孙:公孙弘,武帝时为丞相。《对策》:指他的《举贤良对策》。《汉书·公孙弘传》载:公孙弘的《举贤良对策》奏上,“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21 倪(ní泥)宽:武帝时廷尉张汤的僚属,曾为张汤草拟奏文。《汉书·倪宽传》载:武帝问张汤:“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张汤答是倪宽。武帝说:“吾固闻之久矣。”  

22 买臣:朱买臣。《汉书·朱买臣传》中说,他原来穷得靠卖柴为生,后来做了会稽太守(朱买臣是会稽人),汉武帝对朱买臣说:“宫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23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涤(dí敌):洗。《史记·司马相如传》载,他曾在临邛(今四川邛崃县)开过酒店,亲自涤洗酒器。被绣:穿锦绣,指他后来做中郎将入蜀,太守以下都来迎接。  

24 史迁:即太史令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寿王:姓吾丘,名寿王,西汉辞赋家。  

25 严:指严助。从清代黄叔琳以来,多数注家都认为指严安。按《汉书·严助传》,严助与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严安、枚皋、终军等同时,“并在左右”(都在汉武帝身边),可见这里的“严”,指严助、严安都有可能。但刘勰这里所讲到的,是一些“篇章亦不匾”的文人,《严助传》说他曾“作赋颂数十篇”,严安则无。终:指终军。  

26 无方:无常,无定,指善于临机应变。  

27 匮(kuì溃):缺乏。  

28 风、采:指作品的美好成就。  

29 越:度过。昭:即汉昭帝刘弗陵,是武帝之子。宣:即汉宣帝刘询,是武帝曾孙。  

30 武:即汉武帝。绩:功绩。  

31 石渠:石渠阁,是汉代帝王藏书的地方,宣帝时曾召集学者在此讲学。  

32 暇豫:闲逸。  

33 雕篆: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曾以“雕虫篆刻”比喻辞赋的写作,这里即指辞赋。轶(yì意)材:才华出众的作家。轶:超越一般之上。  

34 绮縠(qǐhú起胡):指文采华美。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縠:薄纱。高喻:指有启发作用的作品。喻:譬喻。  

35 王褒:字子渊,西汉作家。伦:类。  

36 底禄:取得官俸。底:应为厎(zhǐ止),致。禄:官俸。待诏:等候皇帝差遣。诏:皇帝的命令。  

37 元:指汉元帝刘奭,是宣帝之子。暨(jì计):及。成:指汉成帝刘骜(ào傲),是元帝之子。  

38 降意:即留意。降:向下。  

39 玉屑:比喻议论的美好。屑:碎末。  

40 金马:金马门,汉代官署门,旁有铜马,故名。  

41 子云:扬雄的字,西汉辞赋家。千首:指赋。桓谭《新论·道赋》中说:扬雄曾讲过“能读千赋则善赋”(见《全后汉文》卷十五)。  

42 子政:刘向的字,西汉末年作家,曾奉命整理皇宫藏书。雠(chóu仇)校:校核。六艺:指儒家经典,这里指六经。《汉书·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43 哀:指汉哀帝刘欣,是元帝之孙。  

44 渐:进。龄:年。  

45 九:虚数,泛指众多。  

46 大抵:大概。  

47 祖述:指继承。  

48 灵均:屈原的小字。
【译文】

  到了汉代,继秦始皇焚书之后,高祖仍崇尚武事,戏弄儒生,忽视学术。虽然他只草创了礼仪和法制,没来得及讲究《诗经》和《尚书》,但还能写出《大风歌》和《鸿鹄歌》,可以说是上天赋予的杰作。到了惠帝、文帝和景帝时期,对经学的研究虽已兴起,但不重视作家,如贾谊、邹阳、枚乘等重要作家都压抑在低级官位上,也就可见一斑了。到武帝时,很尊崇儒学来润饰大业;礼制和音乐都发出光彩,文学创作也活跃起来:汉武帝在柏梁台上欢宴群臣而赋诗,在黄河岸上作关怀百姓的《瓠子歌》;用蒲轮的车子去邀请枚乘,用盛筵款待主父偃;提拔对策好的公孙弘,称赏善于草拟奏文的倪宽;砍柴为生的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曾经洗涤酒器的司马相如也成了中郎将。此外,如司马迁、吾丘寿王、严助、终军、枚皋等人,口头上既善于应对,写作方面也很丰富;他们遗留下来的成绩,谁也比不上。以后昭帝和宣帝,都继承了武帝的功业;使学者们活跃在石渠阁中,有空还聚会写作;因而集合了不少辞赋的能手,创造了文辞华美而又能启发人的作品;于是王褒等人,都有了官做。从元帝到成帝,很注意古书,也重视高明的议论,打开了金马门来搜罗人材。这时扬雄努力写赋,刘向整理经典,都是很好的了。从汉代开国到成帝、哀帝,虽然超过了一百年,作家也有了很多变化,但大概的趋势,都是学习《楚辞》;屈原的影响,显然是存在的。
【原文】(三)
  自哀、平陵替
,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及明帝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自安、和已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21,才不时乏22;而文章之选23,存而不论。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24;华实所附25,斟酌经辞26;盖历政讲聚27,故渐靡儒风者也28。降及灵帝29,时好辞制,造《羲皇》之书30,开鸿都之赋31。而乐松之徒32,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33,蔡邕比之“徘优”34。其余风遗文,盖蔑如也35

【注释】

平:指汉平帝刘衎(kàn看),是哀帝之弟。陵替:衰颓。  

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指他建立东汉王朝。  

图谶(chèn衬):关于迷信预言的文字。《后汉书·光武帝纪》:“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李贤注:“图,河图也;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  

略:忽略。文华:文采。  

杜笃:字季雅,东汉初年作家。诔(lěi垒):哀悼死者的作品。《后汉书·文苑传》载,大司马吴汉死后,“光武诏诸儒讳之。笃于狱中为诔辞最高。帝美之,赐帛免刑”。杜笃的《吴汉诔》见《艺文类聚》卷四十七,不全。  

班彪:字叔皮,东汉初年的史家学、文学家。《后汉书·班彪传》载:他曾任凉州牧窦融的从事,后来光武帝知道窦融的章奏皆班彪草拟,特召见班彪,并拜为徐令。  

旁求:广泛搜求。  

遐:远。  

明:指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之子。帝:当作“章”,指汉章帝刘烜(dá达),是明帝之子。叠耀:重叠照耀,以二日比二帝。  

崇爱儒术:《诏策》篇曾说“明帝崇学”。  

肄(yì意):学习。璧堂:指辟雍,古代学习的地方。  

虎观:即白虎观,汉章帝曾在此招集学者讨论经学。  

孟坚:班固的字。他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珥(ěr耳)笔:古代史官插笔于冠侧,以备随时记录。珥:插。  

贾逵(kuí奎):东汉学者、作家。札:小木简。瑞颂:指《神雀颂》。《后汉书·贾逵传》载:永平(公元5875年)间有神雀集于宫殿官府,贾逵认为是胡人降服的征兆,汉明帝命“给笔札,使作《神雀颂》”。  

东平:指刘苍,他封东平王,是东汉宗室中比较能文的人。擅:专长。懿(yì意):美。刘苍著有赋颂歌诗,今只存其疏、议数篇,见《全后汉文》卷十。  

沛王:指刘辅,也是较有文才的宗室。《通论》:指他的《五经论》,当时有《沛王通论》之称。  

帝:指明帝和章帝。则:法则。藩:藩王,指东平王刘苍和沛王刘辅。仪:表率。

王安:指汉安帝刘祜(hù户),章帝之孙。和:指汉和帝刘肇(zhào照),章帝之子。  

顺:指汉顺帝刘保,安帝之子。桓:指汉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  

班:指班固。傅:指傅毅,和班固齐名的汉代作家。三崔:指崔骃、崔瑗、崔寔祖孙三人。王:指王延寿。王与三崔都是东汉作家。马:指马融,东汉著名学者、作家。张:指张衡,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蔡:指蔡邕(yōng庸),东汉著名学者、文学家。  

21 磊落:众多的样子。《论说》:“六印磊落以佩。”  

22 乏:缺少。  

23 文章之选:指上面所说“鸿儒”中文章写得好的。  

24 辙:车轮的迹。  

25 华:文章的藻饰。实:作品的内容。附:依附,根据。《史传》:“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  

26 斟酌:考虑取舍。经:儒家经典。  

27 历:经历。讲聚:指上面所说“讲文虎观”等。  

28 靡:披靡,这里指接受影响。  

29 灵帝:即刘宏,章帝玄孙。  

30 《羲皇》:指《皇羲篇》。《后汉书·蔡邕传》说,汉灵帝好学,曾“自造《皇羲篇》五十章”。  

31 鸿都:指鸿都门,是汉代藏书置学之所,灵帝曾在此招集文士。  

32 乐松:汉灵帝时负责招集文士到鸿都门来的人。  

33 杨赐:汉灵帝时的司空。驩兜(huāndōu欢斗阴):唐尧时的坏人。《后汉书·杨赐传》:杨赐在给汉灵帝上书中曾说:“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如驩兜、共工,更相荐说。”  

34 俳优:弄臣一类的人。《后汉书·蔡邕传》:“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喜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蔡邕对此上封事陈政要说:“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谕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  

35 蔑(miè灭)如:不足道。

【译文】

从哀帝、平帝政治衰败以后,光武帝重建东汉王朝;他只惦记着谁能得天下的预言,却不关心文学艺术。但是杜笃因诔文做得好就减免刑罚,班彪因起草奏文被赏识而做了县令;可见光武帝虽然没有广泛搜罗文士,但也没有完全不理会。到明帝、章帝两朝,较为尊崇儒学;在辟雍里学习古礼,在白虎观研究经学。这时班固撰述国史,贾逵作《神雀颂》,刘苍写了不少好文章,刘辅也著了《五经论》。天子与藩王的典范,就发出相互辉映的光彩了。从安帝、和帝以后,直到顺帝、桓帝时期,则有班固、傅毅、崔骃、崔瑗、崔寔、王延寿、马融、张衡、蔡邕等大量作家。此外,还有不少大儒,他们都颇有才华,其中文章做得好的,就不必一一列举了。不过东汉作家走的道路和以前不同,他们在文采和思想内容上,是依据儒家的经典;这就因为他们有政治经验,又不断讲述经学,所以渐渐接受了儒家的影响。后来灵帝喜爱文学,曾著《皇羲篇》一书,并召集文士到鸿都门写作。可是乐松等人,却引来一些不学无术之辈;所以杨赐称之为“驩兜”一类的坏人,而蔡邕则比之于弄臣。他们的文风和作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原文】(四)
  自献帝播迁
,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幹徇质干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21,洒笔以成酣歌22,和墨以藉谈笑23。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24,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25。至明帝纂戎26,制诗度曲27;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28;何、刘群才29,迭相照耀30。少主相仍31,唯高贵英雅32;顾盼合章33,动言成论。于时正始余风34,篇体轻澹35,而嵇、阮、应、缪36,并驰文路矣。
【注释】

献帝:汉代最后一个帝王刘协,灵帝之子。播迁:指董卓逼献帝由洛阳迁长安,后来曹操又迁之于许。播:迁。  

蓬转:如蓬草的随风飘转,喻文人所遭动乱。  

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  

区宇:指国内。辑:和。  

魏武:指曹操,他于公元208年为丞相,216年进爵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尊为魏武帝。  

雅:日常。  

文帝:魏文帝曹丕。副君:太子。曹丕于公元217年立为魏王太子。  

陈思:指曹植,他曾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曹氏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时重要作家。  

琳琅(lín1áng林狼),比喻作品的美好。琳:美玉。琅:即琅玕(gān甘),石而似珠。  

体貌:尊敬的意思。《汉书·贾谊传》:“所以体貌大臣,而励其节也。”颜注:“体貌,谓加礼容而敬之。”  

云蒸:多得如云。  

仲宣:王粲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委质:归顺的意思。《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汉南:汉水之南,指汉末刘表父子所统治的荆州,王粲在此避难。  

孔璋:陈琳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河北:指汉末袁绍父子统治的冀州,陈琳原来在袁绍门下。  

伟长:徐幹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宦:仕。青土:指他的原籍北海,今山东寿光。  

公幹:刘桢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徇(xǜn训)质:和上文“委质”意义相近。徇:从。海隅:指他的原籍东平,今山东东平县。  

德琏(liǎn敛):应玚(chàng唱)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斐(fěi匪)然:有文采的样子。曹丕《与吴质书》:“德法常斐然有述作之意。”  

元瑜(yú于):阮瑀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翩翩(piān篇):美好的样子。曹丕《与吴质书》:“元瑜书记翩翩。”  

文蔚(wèi卫):路粹的字。休伯:繁钦的字。都是建安作家。俦(chóu仇):伴侣。  

于叔:应作“子叔”,邯郸淳的字。德祖:杨修的字。都是建安作家。侣:同“俦”。  

雅:有威仪的美。觞(shāng商)豆之前:指侍宴赋诗。觞:酒杯。豆:盛肉器。《国语·吴语》:“觞酒豆肉。”  

21 雍容:从容不迫。《史记·司马相如传》:“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衽(rèn认):床席,这里“衽席”连用,指坐席。曹丕《与吴质书》回忆与徐幹、陈琳、应玚、刘桢等共处的情形:“昔日游处,行则同舆,止则接席,何尝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傲雅”二句,就是指这种生活。  

22 洒笔:和下句“和墨”都指写作。酣:痛快。  

23 藉:依。  

24 良:诚。  

25 梗(gěng耿)概:慷慨。气:指文章的气势。  

26 明帝:指曹叡(ruì瑞),曹丕之子。纂戎:指继承帝位。纂:继。戎:大。  

27 度曲:制曲。曹叡诗现存十三首,全是乐府。见《全三国诗》卷一。  

28 崇文观:魏明帝招集文士的地方。《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青龙四年“夏四月,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以充之”。  

29 何:指何晏。刘:指刘劭。都是三国中期作家。  

30 迭:轮流,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意思。  

31 少主:指明帝之后的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máo毛)、陈留王曹奂(huàn换)等人,即位时年纪都很轻,在位的时间也很短。相仍:指不止一次。仍:因,重。  

32 高贵:即高贵乡公。英雅:《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评》:“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  

33 顾盼:《辨骚》:“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合章:应作“含章”。本篇下面讲到“文章以贰离含章”。含章:蕴藏着美。这里指曹髦能写作。  

34 正始: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249年)。  

35 体:风格。轻澹:轻淡无味,这是就何晏等人的玄言诗说的。澹:恬淡。  

36 嵇:指嵇康。阮:指阮籍。他们两人是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应:应璩(qú渠)。缪(miào妙):缪袭。略早于嵇、阮的作家。

【译文】

汉末献帝时政局扰乱,文化学术界也随之动荡不安;直到建安末年,天下方才渐渐太平,曹操居丞相和魏王的地位,很喜爱诗章;曹丕身为魏王太子,善于写作辞赋;曹植是豪华的公子,更写出不少珠玉般的作品。他们三人都重视文才,所以吸引来许多优秀作家:王粲从荆州来归顺,陈琳从冀州来听命,徐幹从北海来从仕,刘桢从东平来归附;应玚运用其丰盛的文思,阮瑀以施展才华为乐趣;还有路粹、繁钦之流,邯鄣淳、杨修等辈,都有威仪地优游于诗酒之间,从容不迫地周旋于筵席之上,下笔而成高歌,挥毫可助谈笑。试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慷慨激昂;的确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风气衰落,人心怨恨,因而作者情志比较深刻,笔意比较深长,作品也就常常激昂慷慨而气势旺盛了。到魏明帝继位,自己能写作诗歌;同时也搜罗文士,设立崇文观。何晏、刘劭等人,都相继发挥才华。在以后几代年青皇帝中,只有高贵乡公尚有文才;他举目就有了文章,发言便成了理论。这时还有正始年间留下的风气,作品风格比较轻淡;嵇康、阮籍、应璩、缪袭等人,都活跃于当时的文坛上。  

【原文】(五)
  逮晋宣始基
,景、文克构;并迹沈儒雅,而务深方术。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胶序、篇章,弗简皇虑。降及怀、愍,缀旒而已。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注释】

晋宣:指魏末司马懿,被追尊为晋宣帝。基:基础,这里指司马氏政权的基础。  

景:指司马师,追尊为晋景帝。文:指司马昭,追尊为晋文帝。他俩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克构:指能继承父志。《尚书·大诰》:“若考(父)作室,既厎(致)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迹沈儒雅:指儒学方面没有成就。迹:事迹。沈:沈没。  

务:专力。方术:技术,这里指政治上的权术。  

武帝:指西晋第一个帝王司马炎,司马昭之子。惟新:指建立西晋王朝。  

承平:相继平安。受命:受天之命来统治天下,指做皇帝。  

胶、序:都是学校。  

简:阅,有注意的意思。  

怀:指晋怀帝司马炽,武帝之子。愍(mǐn敏):指晋愍帝司马邺(yè夜),武帝之孙。  

缀旒(liǘ刘):即赘旒,指虚有其名。《公羊传·襄公十六年》:“君若赘旒然。”何休注:“旒,旗旒。赘,系属之辞。……以旗旒喻者,为下所执持。”释文:“赘,本又作缀。”  

茂先:张华的字。他是西晋文学家。散珠:比喻作品的美好。  

太冲:左思的字。他是西晋最杰出的文学家。横锦:比喻作品的美好。锦:杂色丝织品。  

岳:指潘岳。湛(zhàn站):指夏侯湛。联璧:《晋书·夏侯湛传》说,夏侯湛“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茵(yīn音):褥。璧:圆形的玉。  

机:指陆机。云:指陆云。两兄弟都是西晋文学家。“二俊”:《晋书·陆机传》说,陆机、陆云于吴国灭亡后,到洛阳,张华见到他们时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俊:有才华的人。  

应:指应贞。傅:指傅玄。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三人。都是西晋作家。  

孙:孙楚。挚:挚虞。成公:成公绥。都是西晋作家。  

藻:文采。英:美好。  

韵:指作品的韵味。靡:美好。  

前史:指前人所著晋史。季世:末世,衰世。  

人未尽才:西晋作家中,左思、张载、张协都郁郁不得志,而退归乡里,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刘琨等都被杀,挚虞则在荒乱中饿死。
【译文】

后来司马懿开始掌权,司马师和司马昭能够继续下去;他们在儒学上毫无成就,而全力注意在争权夺利上面。到晋武帝建立新的王朝,平安地统治着天下;但是对于学校教育和著作,却不放在心上。到怀帝、愍帝时,帝王只是虚有其名而已,自然更谈不到文学。不过虽然晋代帝王不重视创作,作家却出现了不少:张华动笔就写成佳篇,左思挥墨就成了杰作,潘岳和夏侯湛有“一对璧玉”的美称,陆机和陆云有“两位才子”的佳誉;此外如应贞、傅玄、张载、张协、张亢、孙楚、挚虞、成公绥等人,写的作品都是文采动人,韵味华美。从前史书上都说西晋政治衰颓,作家难于尽量发挥才华;这话的确有理,真令人为之悲叹! 

【原文】(六)
  元皇中兴
,披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逾亲,温以文思益厚;榆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澹思浓采,时洒文囿。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21,孙、干之辈22;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23。自中朝贵玄24,江左称盛25;因谈余气26,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27,而辞意夷泰28;诗必柱下之旨归29,赋乃漆园之义疏30。故知文变染乎世情31,兴废系乎时序32;原始以要终33,虽百世可知也34
【注释】

元皇:指晋元帝司马睿。中兴:指他建立东晋王朝。  

披:开。建学:《晋书·孔愉(附坦)传》:“先是,以兵乱之后,务存慰悦,远方秀孝到,不策试,普皆除署。至是,帝(元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  

刘:指刘隗(wěi委)。刁:指刁协。都是晋元帝所亲信的官吏。礼吏:懂得礼法的官吏。  

景纯:郭璞(pú葡)的字。他是东西晋之间的作家。《才略》篇说:“景纯艳逸,足冠中兴。”  

明帝:指司马绍,元帝之子。秉哲:具有高度智慧。秉:操持。《晋书·明帝纪》说他“雅好文辞”。  

储:副,即前面说的“副君”。御极:登帝位。  

孳孳(zī资):不倦,指经常关怀。艺:六艺,指儒家经籍。司马绍在《复征任旭、虞喜为博士诏》中说:“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练:《汉书·薛宣传》:“宣明习文法,练国制度。”颜师古注:“练,犹熟也,言其详熟。”诰策:上对下的文件,这里指帝王对臣下的命令。晋明帝《手诏以温峤为中书令》:“中书之职,酬对多方,斟酌礼宜,非唯文疏而已;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卿既以令望,忠允之怀,著于周旋;且文清而旨远,宜居机密。”  

振采于辞赋:明帝自己也写作辞赋。他的赋现只存《蝉赋》残句,见《艺文类聚》卷九十七。  

庾:指庾亮,字元规。笔才:《才略》篇说:“庾元规之表奏,……亦笔端之良工也。”逾:更加。  

温:指温峤。庾、温都是东晋政治家、作家。益厚:更加被厚重。《诏策》篇说:“唯明帝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  

揄(yú于)扬:指奖励,提倡。风流:这里指文学创作。  

成:指晋成帝司马衍。康:指晋康帝司马岳。都是明帝之子。促龄:指做皇帝的时间短促。成帝在位十六年(公元326342年)。康帝在位二年(公元343年—344年)。  

穆:指晋穆帝司马聃(dān丹),康帝之子。哀:指晋哀帝司马丕,成帝之子。祚(zuò坐):帝位。穆帝在位十六年(公元345361年)。哀帝在位四年(公元362365年)。  

简文:指晋简文帝司马昱(yù玉),元帝之子。  

渊:深,引申为很,甚的意思。清峻:清高严峻。《明诗》:“嵇志清峻。”  

函满:充满。函:容。玄席:谈论玄学的座席。《晋书·简文纪》说简文帝“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留心典籍,不以居处为意,凝尘满席,湛如也”。  

文囿(yòu右):即文坛。囿:园林。  

孝武:指晋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之子。不嗣:指当时一种迷信的预言,说孝武帝将是东晋最后一代皇帝,《晋书·孝武帝纪》中有“晋祚尽昌明”的谶语。昌明是司马曜的字。  

安:指晋安帝司马德宗。恭:指晋恭帝司马德文。都是孝武帝之子。已:终止,指东晋灭亡。安帝于公元418年被刘裕缢死,恭帝于公元420年禅位给刘裕,第二年被杀。  

21 袁:指袁宏。殷:指殷仲文。曹:辈。  

22 孙:指孙盛。干:指干宝。以上四人都是东晋文史兼善的作家。  

23 珪(guī规)璋:古人到各国聘问时用的名贵玉器,这里是用以比喻人的才德。  

24 中朝:指西晋。玄: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的学说。  

25 江左:指东晋。  

26 谈:玄谈。气:指晋代清谈玄学的风气。  

27 迍邅(zhūnzhān谆沾):困难。  

28 夷泰:平淡空洞。  

29 柱下:指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被奉为道家的创始人,曾经担任周的柱下史。旨:意旨。  

30 漆园:指庄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庄子曾任漆园吏。疏:阐述。以上几句是对晋代玄言诗的批判。  

31 情:情况。  

32 序:秩序。  

33 原:追溯。要(yāo腰):约会,这里有联系的意思。  

34 百世:极言其长久。世:三十年。
【译文】

  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提倡文化学术;刘隗、刁协以做官懂礼法而被尊重,郭璞因文思敏捷而被提升。晋明帝富有智慧,喜爱文学;即位以后,关切讲习经学;他详熟于诰命策文的特点,施展文采于辞赋的写作。庾亮以长于表奏而被更加重用,温峤因文才清秀而深受厚待;明帝对文学的重视,可以说是晋代的汉武帝。其后的晋成帝、康帝、穆帝和哀帝,在位年代都很短。简文帝开始振兴,他很清高严峻,谈玄能以精妙的道理充满玄席,写作则以恬淡的文思和丰富的文采散布文坛。到孝武帝时,已有晋室将终的说法,及至安帝、恭帝时,东晋就灭亡了。这时的作家和史家有袁宏、殷仲文、孙盛、干宝等人;他们的才华虽高低不同,但都各有可取之处。自西晋崇尚谈玄以来,到东晋更加盛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格。所以这时政治局面虽极艰难,但作品内容却很平淡空洞;吟诗不出《老子》的宗旨,作赋就像对《庄子》的发挥。可见作品的演变联系着社会的情况,文坛的盛衰联系着时代的动态;如果查清其来龙去脉,虽然历史长久,也是可以弄明白的。

【原文】(七)
  自宋武爱文
,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也。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  

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高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中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遐景祚21。今圣历方兴22,文思光被23;海岳降神24,才英秀发25;驭飞龙于天衢26,驾骐骥于万里27。经典礼章28,跨周轹汉29;唐虞之文,其鼎盛乎30!鸿风懿采31,短笔敢陈32?飏言赞时33,请寄明哲34
【注释】

宋武:指宋武帝刘裕。爱文:《南史·王昙首(附俭)传》:“宋孝武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  

文帝:指宋文帝刘义隆,武帝之子。彬(bīn宾):文质兼顾。彬雅:即文雅。《南史·宋文帝纪》:“上(宋文帝)好儒雅,又命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著作佐郎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各聚门徒,多就业者。江左风俗,于斯为美。”  

文:指宋文帝。  

孝武:指宋孝武帝刘骏,文帝之子。多才:《南史·宋孝武帝纪》说刘骏“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甚美”。  

云构:形容众多。  

明帝:指刘彧(yǜ玉),也是文帝之子。  

文理:为文之理,这里指创作风气。替:衰。  

缙(jìn进)绅:指士大夫。《后汉书·朱祐(等)传论》:“缙绅道塞,贤能蔽壅。”李贤注:“缙,赤色也;绅,带也。或作搢。搢,插也,谓插笏于带也。”  

蔚:盛。飙(bāo标):暴风。此句形容文才兴盛。  

王、袁:宋代王家有王韶之、王淮之等人,袁家有袁淑、袁粲等人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成就。龙章:颂美文采之盛,下句“凤采”同。《原道》:“龙凤以藻绘呈瑞。”  

颜:颜家有颜延之及其子颜竣、颜测等。谢:谢家有谢灵运及其族弟谢惠连、谢庄等人。上举诸姓,都是当时世家大族,他们垄断文坛,世代相传,能文者极多。叶:世代。  

何:宋代何家有何承天、何长瑜、何尚之等。范:有范泰、范晔(yè夜)父子。张:张敷。沈:沈怀文等。  

胜:下当有“数”字。《程器》篇有类似说法:“不可胜数。”  

大较:大概。  

皇齐:《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末,故称“皇齐”。皇:美。驭宝:登帝位。宝:宝座、宝位。  

运:气数,国运。休:美。  

太祖:指齐高帝萧道成。膺箓(yīnglù英路):受天命统治天下。膺:受。箓箓:符命。  

高:当作“世”。世祖:指齐武帝萧赜(zé则),高帝之子。睿:聪慧。  

文帝:指文惠太子萧长懋(mào帽),武帝之子。贰离:继明,指太子。离:明。  

中:应为“高”。高宗,指齐明帝萧鸾(luán栾)。哲:贤智的人。  

21 缉遐:王利器校作“缉熙”。缉熙:光明。景:大。  

22 圣历:指当时正在位的皇帝,可能是东昏侯萧宝卷;也有人认为指和帝萧宝融。  

23 光被:广及。  

24 海岳降神:指山川显灵。  

25 秀:超出众人之上。  

26 衢:大路。  

27 骐骥(qíjì其记):良马。  

28 礼章:礼乐制度。  

29 轹(lì力):践踏,这里指超过。  

30 鼎:方,正当。  

31 风:风化,也就是作品的教育意义。  

32 短笔:刘勰自谦之辞。  

33 飏(yánq羊)言:发表言论,即对作品进行评论。飏:飞扬。时:指齐代。  

34 明哲:指高明的评论家。《尚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译文】

南朝宋武帝喜爱文学,文帝也颇好文雅;孝武帝很有才华,文采丰富。明帝以后,文坛渐衰。当时士大夫之中,人材风起云涌:王、袁二姓出现了不少飞龙般的文采,颜、谢两家更是几代都有凤凰般的辞藻;还有何承天、范晔、张敷、沈怀文诸人,是数也数不完的。这些作家都闻名于当世,所以只简略地举其大概。
  到齐代开创,进入天下太平时期。齐高帝英明创业,齐武帝善于继承,文惠太子富有文采,齐明帝加以发展:他们都有天才,前途光明远大。当今皇帝刚刚继位,文化学术普遍开展;山川钟灵毓秀,产生了大量卓越的作家;像乘着神龙飞跃天上,像驾着良马驰骋万里。著作和制度都超过了周汉两代,简直和唐虞时期的文章一样,正当兴盛之际!对于这些既有巨大教育意义,又有美好文采的作品,我哪敢妄加论述?分析评论的工作,请交给高明的评论家吧。  

【原文】(八)
  赞曰:

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虽远,旷焉如面
【注释】

十代:十个朝代,指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宋、齐。  

枢中:中心,关键,指时代。枢:户枢。  

环:围绕,指文学围绕着时代而发展变化。无倦:不止。  

选(xuàn渲):《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毛传:“选,

齐;贯,中也。”孔疏:“选之为齐,……当谓其善舞齐于乐节也。”这里喻指文风的盛衰齐于时序。  

终古:自古以来。  

旷:久,远。

【译文】

总之,在这十个朝代中,文学经历了许多的变化。时代是中心,文学围绕着它不断演进。文风的朴质与华丽随时而变,文坛的繁荣与衰落也与世相关。历史虽然很长久,只要掌握文学和时代的关系,就清楚得如在眼前了。
  
   

【评析】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时序》的“时”是时代,“序”是顺序,“时序”即时代发展。本篇就是从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来探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
   
本篇是一篇文学简史或文学简史论,集中讨论了各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和原因。
刘勰提出“十代九变”,可以看出他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学的;更重要的是在探讨各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时提出了精到的见解。首先,他认为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作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科学论断。其次,从各代文学的继承发展中看到了文学一经产生,即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全篇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从尧舜时期到战国时期的文学情况;第二部分论述西汉时期的文学情况;第三部分论述东汉时期的文学情况;第四部分论述三国时期的文学情况;第五部分论述西晋时期的文学情况;第六部分论述东晋时期的文学情况;第七部分论述宋、齐时期的文学情况,刘勰在创作本书时齐还未亡,所以对齐代文学只有笼统的颂扬,未作具体分析评论;第八部分即“赞曰”,为本篇文章的小结。

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刘勰在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情况的论述中,讲到三种具体的关系:一是“风动于上,而波振于下”,商、周的诗歌,汉、晋的文学,都较普遍地存在这种情形;二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乱世,造成“梗概而多气”的建安文学;三是儒道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如东汉文学的“渐靡儒风”,两晋玄学使文学创作“流成文体”等。前一种主要是影响于文学的盛衰,后两种则影响到文学的内容和风格特色。刘勰未能从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等基本方面来分析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而过分强调了封建统治者的提倡与重视的作用,这是他难以避免的局限。但他在对大量史实的分析中,提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

此外,本篇对晋宋以前文学发展概况所作历史的总结,也有一定的意义。它不仅说明了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盛衰的原因,而且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如西汉的“祖述《楚辞》”,东汉的“渐靡儒风”,建安的“雅好慷慨”,西晋的“辞意夷泰”等。

【原文诵读】

《文心雕龙.时序》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爰至有汉,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已。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馀采,莫与比盛。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会,集雕篆之轶材,发绮縠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待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谈,清金马之路。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亦已美矣。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影,于是乎在。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及明章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自和安以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存而不论。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其馀风遗文,盖蔑如也。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于时正始馀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

  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胶序篇章,弗简皇虑。降及怀愍,缀旒而已。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愈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澹思浓采,时洒文囿。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

  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鸿风懿采,短笔敢陈;扬言赞时,请寄明哲!

  赞曰:

  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虽远,僾焉如面。

 

【学习札记】

时序论述文史观,辞采九变渐发展。环流无倦风云涌,经典礼章千古传。

诗书词赋义非凡,歌谣懿理世情染,结藻清英多蔚映,钟灵毓秀兴斑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心雕龙·时序
文心雕龙译注·四五、时序
《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 刘勰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五,41—46)
贾谊辞赋与屈原、荀子关系浅说
傅刚:从《文选》未收赋看萧统的文学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