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研读讲义第一讲:概述

《孟子》研读讲义第讲:概述

教学内容:《孟子》研读第一讲: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为什么要学习《孟子》;了解《孟子》成书年代及作者生平;《孟子》的篇目结构及教学安排;《孟子》的思想体系;《孟子》的学术价值、艺术特色及历史影响等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目的和意义;《孟子》成书年代及作者生平;《孟子》的篇目结构及教学安排;《孟子》的思想体系

一、为什么要学习《孟子》

在过去的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们老年大学《论语》研读班每周一次课,已经将整本《论语》和《大学》相继学习完了。目前正在学习《中庸》课程,在《中庸》研读结束之后,我们将进入《孟子》研读课程的学习。

《孟子》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这个人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其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世的时候,儒家虽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到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儒家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那时候的学术界用孟子的话来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朱和墨翟当时曾风靡一时,是孟子力挽狂澜让儒家走出历史的低谷,使儒学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为了捍卫儒家学说,他几乎与当时各家各派都展开过不同形式的论战。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教诲,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问题讲得通透贯穿,同时表达了足够的处世的聪明与应对的机敏。正是由于孟子的不懈努力使得儒家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这种独特的历史作用,使孟子获得了亚圣的殊荣,与孔子一起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

孟子具有超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这方面的本事值得我们借鉴,而孟子的品格更值得我们学习。他大义凛然,光明磊落,绝无藏闪。读《孟子》我们会感到一股浩然之气充塞全身,使人振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的话古往今来鼓舞了无数志士仁人。

通过研读《孟子》,我们来认识一个有抱负、有才华、有脾气的圣人。同时你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孟子的所思所想,虽已化作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但也并非是老生常谈;以此作为一个切片加以展开,还可以探寻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为此,纯粹从体验玩赏的角度来说,读《孟子》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们沉浸在经典中,如在大海遨游,如在苍天飞翔,如啜甘露,如饮美酒。近两年来我们这个班研读了《论语》《大学》,大家感到自己的思想深刻厚重了,思维能力增强了,胸怀更大了,生活中的忧愁、烦恼少了。在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年,读书之乐,实在是难于言表。书海浩瀚,知识无穷。我们与经典相伴,读书是我们终生之乐事。

二、《孟子》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生平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重金招募贤者人才。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他不遗余力地向这些诸侯、君王宣传和推介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资料不多,《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有的书籍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称为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

战国齐宣王在稷下学宫册封的第一任上大夫就是孟子。1083年(宋元丰六年),升邹国公。1330年(元至顺元年),加赠为邹国亚圣公。1530年(明嘉靖九年),奉为亚圣。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一直到民国3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三、《孟子》的篇目结构及教学安排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篇目共有十四卷260章:卷一《梁惠王》上编有8章、卷二《梁惠王》下有16章,卷三《公孙丑》上有9章、卷四《公孙丑》下有14章,卷五《滕文公》上有5章、卷六《滕文公》下有10章,卷七《离娄》上有28章、卷八《离娄》下有33章,卷九《万章》上有9章、卷十《万章》下有9章,卷十一《告子》上有20章、卷十二《告子》下有16章,卷十三《尽心》上有46章、卷十四《尽心》下有38章。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等。

我们把《孟子》十四卷内容加上朱熹《孟子集注.孟子序说》赏析及概述、总结等编排了教学讲义32讲,按照老年大学的教学节奏和实际情况,每周进行一次讲学,一个学期落实十六讲,分两个学期即一个学年来落实32讲的教学计划。具体的教学安排、时间、地点详见学校的“招生简章”。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孟子》在儒家典籍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

我将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将逐章逐句学习原文,对部分文字条目作出注释,译注今意,并进行分析解读。在教学方法上,自编讲义,制作PPT课件,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撰写学术论文,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互动,以期快乐学习,学有所获,教学相长。

四、《孟子》的思想体系

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

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提出了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等。

民本说: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努力执行和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国家给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孟子的,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主张恢复井田制度,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在教育主张方面,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孟子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在道统观念方面,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率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孟子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人之天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把气节也十分看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这种嗟来之食,孟子是不屑一顾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五、《孟子》的学术价值、艺术特色及历史影响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包括: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等)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圣贤之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从历史评价方面来看,史书和历史名家对《孟子》都作了评述。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韩愈《进学解》: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王蒙: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而且有些话说得比较尖锐。他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层人物,即社会精英。社会精英应该对老百姓负什么责任,如何关注民生,老百姓应该有多少宅基地,是种桑、养猪、养鸡,还是养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五十岁以上的人能穿到帛的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吃到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生七十古来稀,普通老百姓活到七十岁还能够经常吃上肉,这就是孟子的理想。孟子认为,治国者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孟子是把社会精英个人的美德修养、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败都打通了。

六、有关孟子的轶事典故

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2、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3、讲学著书

与儒家争鸣者以墨家杨朱学派的势力最大。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痛斥杨、墨学派,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卫)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他这样严厉地驳斥杨、墨的异端邪说,是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个圣人的事业,他要正人心,就必须辟杨、墨。他的弟子公都子告诉他,别人都说他好辩论,他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一生的经历,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能够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他在家乡与万章等人著书立说,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

 

【学习札记】

英俊浩然著雄文,以民为贵阐仁政。

力挽狂澜续道统,历史功勋封亚圣。

光明磊落善辩争,行道取义敢舍生。

择善固本执四端,励志养气担大任。

 

《孟子》研读第一讲:概述学习小结

今天和大家概述了为什么学习《孟子》;《孟子》成书年代及作者生平;《孟子》的篇目结构及教学安排;《孟子》的思想体系;《孟子》的学术价值、艺术特色及历史影响,还谈到了有关孟子的轶事典故。概述只是概括、简单的述说,旨在让大家对《孟子》这门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一个粗略的轮廓,方便以后具体的全文研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整本书选读】张琦:我眼中的孟子
民为邦本
孔孟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 他们的代表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儒释道·儒家之孟(微国学0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