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研读第3讲:梁惠王(上)解读2

《孟子》研读第3讲:梁惠王(上)解读2

教学内容:梁惠王(上)解读第五至七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孟子“仁者无敌”的理想和依靠仁政统一天下的主张理解孟子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及其施政纲领

教学重点:有恒产才有恒心,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孟子的富民兴教蓝图。

第五章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评析】

在这一章里,面对梁惠王急于洗涮败军失地的耻辱的表白,孟子答以如何通过施行仁政以保民富民,最终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孟子提出了仁政主张,一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调动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加强道德教育,提倡“孝、悌、忠、信”,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只有施行仁政,政治清明,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强盛。而秦楚诸国都在施行暴政,人民贫穷,国家衰弱。魏国若施行仁政,就会“仁者无敌”。

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争霸的环境中,孟子提出省刑罚、薄赋税是难能可贵的。

第六章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u):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

【译文】

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评析】

孟子认为,国君只有实行仁政,善待人民,就像雨水滋润禾苗一样,人民才会归顺他,这样才能统一天下,而使天下安定下来。

孟子与梁襄王主要讲了两点内容:一是天下只有统一才能安定。二是施仁政者才能统一天下。如果天下四分五裂,就会战争不断,就不可能安定。正因为战乱不断,老百姓吃够了战争的苦,生活痛苦不堪,渴望能出现一个不爱打仗、不爱杀人的国君。

孟子的主张虽然有理有据,但却不适用于战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战国时期,军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诸侯们都明白统一天下离不开战争。因此,他们都认为孟子的思想过于“迂阔”,不如纵横家的思想实用,也就没有人肯真正接受孟子的主张。

第七章

【原文1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⑾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⑿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⒀也。”

【注释】

①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u)(su):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⑧爱:吝啬。

⑨褊(bian):狭小。

⑩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

⑾隐:疼爱,可怜。

⑿无伤:没有关系,不要紧。

⒀庖厨:厨房。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评析】

齐宣王委婉含蓄地向大学者孟夫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实际上,他所关心的是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

孟子也就直言不讳地说:“您要问霸道,那我就不懂得。您要对王道感兴趣的话,我倒可以说一说。”好在齐宣王也还通泰随和,管他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就行,也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起来了。

孟子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入自己观点的觳中。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分析,精采绝伦,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唤醒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原文2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同“悦”。

《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忖度:猜测,揣想。

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舆:车子。薪:木柴。

许:赞许,同意。

形:情况,状况。

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御:治理。

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么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么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评析】

孟子使用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几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说到底,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朝这方面想,有没有这样一种精神。

接着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这一理论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

说完正题以后,孟子引用格言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鼓励齐宣王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

【原文3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
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
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
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释】

采色:即彩色。

便(pian)(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辟:开辟。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li):临。

若:人称代词,你。

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u):通“诉”,控告。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评析】

孟子向齐宣王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在过去是属于声色狗马之类。这些问题怎么会是一个国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枪。

当齐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切入正题,和盘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然后不等宣王承认与否就直杀本质,指出宣王已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

这一节的最精彩和最深刻处是缘木求鱼的比喻。它不仅警醒了齐 宣王,而且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语。就是到我们今天,也仍然有启发而“唤醒”的意义。

【原文4

   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⑥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惛:同“昏”,昏乱,糊涂。

②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③若:转折连词,至于。

④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订立制度、政策。

⑦轻:轻松,容易。

⑧赡:足够,充足。

⑨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怎么,哪有。暇,余暇,空闲。

【译文】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么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评析】

从齐宣王问齐桓、晋文这事开始,以上四节在《孟子》原书中属于一章,是《孟子》中最长的一章,我们为了方便讲课和阅读把它相对分开。这一章是孟子政治学说的重要篇章,在此,孟子对仁政思想的阐述也最透彻。

孟子阐述了他的治国方略和施政纲领,归纳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土地,这样老百姓才能过上富足的日子,才能“有恒产”。有了“恒产”,才会有“恒心”,即仁爱之心;没有“恒产”老百姓就会逃到别的国家去。

二是具体地展示他的富民兴教蓝图。他在这里所展示的富民兴教的蓝图,几乎与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模一样。只是把“数口之家”改为了具体的“八口之家”,把“七十者衣帛食肉”改为了“老者衣帛食肉”。

这一章中有许多名言名句,如“君子远庖厨”、“缘木求鱼”、“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等等,甚至一些重要段落也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段,对于我们研究政治、哲学、经济、社会乃至于文学表达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学习札记】

雪耻图强寻良方,仁者无敌论苍莽。

统一天下求安定,和平发展是理想。

兴兵打仗多伤亡,缘木求鱼显荒唐。

尊老爱幼得人心,推恩保民运于掌。

 

《孟子》研读第3讲学习小结

第三讲我们学习了《孟子.梁惠王》上篇的第五至七章。

第五章记述梁惠王雪耻图强寻良方,孟子阐述仁者无敌的理想。第六章记述梁襄王没有威严和人望,孟子阐述了依靠仁政统一天下的主张。第七章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问对应答,孟子阐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其施政纲领:有恒产才有恒心,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具体地展示他的富民兴教蓝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谁是大丈夫丨诸子百家之二
读《孟子》(16)进退都讲民心
《孟子》谭(3)
(42)2018年4月10日孟子答梁惠王
第02章 梁惠王下
梁惠王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